读《伯夷叔齐列传》有感

标签:
情感 |
今天我细读了《史记·伯夷叔齐列传》,感慨良多。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长子和三子,孤竹君的原意是立叔齐,但叔齐不干,因为这违背了立长的规矩,打算让给哥哥伯夷,但是伯夷也不肯继位,因为这样会违背父亲的原意。于是二人为解决价值观的冲突选择了逃避,让原本没有戏的中子(即老二)捡了大便宜做了国君。
出逃得有目标啊,狼奔豕突是不行的,他们听说西伯姬昌善于养老,就是他了。然而在前去的路上他们碰上了武王伐纣的大军——姬昌已经死了,武王正带着文王(姬昌)的神位打算攻打纣王。这兄弟俩跑上去劝谏,说的话也就不是那么娓娓动听:您老子死了不发丧,这是不孝啊;带兵伐纣,以暴制暴,这是不仁啊……左右的士兵要杀他们,姜太公制止了,他不想让自己的手沾上义人的血,把他们扶走了。然而武王继续伐纣且大获全胜,周朝建立了。伯夷叔齐深以为耻,义不食周粟,于是跑到首阳山采薇为生,终至饿死。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时,悲愤之余他们唱起自编的《采薇》“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对于二人的遭遇,孔子认为“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还认为“求仁得仁,又何怨乎?”,然而《采薇》歌表达的恰恰是一种怨恨和失望乃至绝望的情绪。
由此司马迁对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说法产生了怀疑:伯夷叔齐难道不是善人吗?怎么活活饿死在首阳山了呢?对于孔圣人而言,他最钟爱认为最有出息的,那就是颜回了,然而颜回过着箪瓢屡空的苦日子,最后竟然早夭,那么天道何在呢?反之,盗趾杀人越货是家常便饭,甚至骇人听闻的吃人的心肝,而这样的坏蛋竟然享有高寿,天道何在呢?
司马迁的疑问是有道理的,老百姓亦有“好人无长寿,祸害一万年”之说,觉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未必准确。于今日而言,似乎也可以找到证据。雷锋不是被人讥笑为傻子吗?见义勇为者不是流血又流泪吗?非法致富的人不是照样风光无限八面威风吗?洪昭光教授叫我们不要羡慕贪官,因为贪官得癌症的比例高,那么能够指望癌症来整治这些挥霍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从而反腐倡廉吗?
所以加强道德重建,使得人们有向善之心,就得加强制度建设,既要扬善,更要惩恶,使得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少之又少才行。
几千年的司马迁目光锐利,在本文中还指出了国家名器郑重相传的意义,暗含了对于不论贤愚父死子继或者兄终弟及的家天下的否定。
后世对于伯夷叔齐的做法,有肯定者,如韩愈做《伯夷叔齐颂》,然认为二人迂腐不堪逆历史潮流而动者也有。其评价方式有二重标准之嫌。如伯夷叔齐饿死就迂腐就活该,那么怎么朱自清宁可饿死不吃美国人的救济粮就是有骨气呢?
我觉得伯夷叔齐的选择是有道理的,他们觉得武王伐纣的做法不孝不义,即使具备目的正义,也没有程序正义。他们觉得要活在一个和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吻合的世界里,如果找不到就不惜一死。假设他们的选择可笑,那么过去褒扬的为了抢救集体的一根木头就被淹死的选择,是值得肯定呢,还是迂腐或者草菅人命呢?人命与一根木头的价值孰重孰轻?好在这样的宣传也很少了。
所以我觉得人之不同,各如其面。一个人一种活法,价值观的多元化是必要的。宽松自由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有利于人才辈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宜居社会。对于伯夷叔齐我们不必不其后尘,可以扬弃的对待,然而对于这样为价值观为理想而不惜以命相许的先人,还是要有足够的敬意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