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透露:中国护航编队在海上举行升旗仪式

标签:
杂谈 |
王刚在舰艇甲板上采访 摄像是王曦
昨晚,通过海事卫星,我们艰难地和他们联系上了。
海上航行的报道,自然难过所有其他的地方,甚至超过了珠峰的火炬传递。
前晚,我们兴高采烈地等他们回传最新的图像,但是一切却在意外的停顿了……
马六甲海峡下雨了。
雨水对卫星信号的衰减作用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在舰上,只有在舱外海事卫星设备才能使用,但是又没有足够大的雨伞能够遮蔽住全套的卫星设备。
传输到一半,设备不工作了。负责卫星传送的刘峥立马急了。他最担心的是,这些陆地上使用的卫星传送设备没有足够的防护雨水的能力,一旦设备因潮湿而出现故障,在船上是没有办法检修的!!!也许看到这里大家会责怪我们事先的准备不够充分。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这次的卫星传输给传送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也许您会说,雪龙号科考船都使用过海事卫星发图像你们这次远洋也不是第一次了。但是也许您忽略了雪龙号的吨位和导弹驱逐舰吨位的区别。雪龙号使用在陆地上使用的海事卫星就能完成图像的传输任务,而这一次,要在海上能够传送图像,要求海事卫星电话必须能够在起伏摇摆不定的军舰上随时锁定远在太空的海事卫星。所以,目前使用的这套还是卫星系统是带有陀螺仪,可以自动跟踪卫星的,可以说是第一次在军舰上使用这样的设备。而这套国内在最先进的设备是在北京出发前一天才拿到手,在离港前一天才调试好的。在高盐高温高湿随时有降雨的航程中是否能够始终保证正常工作谁心里也没有底。雪龙号上的图像传输是由记者经过训练后,自己完成的,而我们此行专门有刘峥这样的专业技术人员随船以处理意外事件。
随军舰报道在中国海军历史上是第一次,在中国新闻史上也是第一次。
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国海军的自信和中国军队的透明。
记得上次美军攻打南联盟,让记者随军做嵌入式报道,很多人说美军很开放很透明,其实,他们对新闻记者的控制十分严格。很高兴看到留言评论的网友很多人在提醒记者不要泄密。谢谢大家的关心,凡是能够在这个博客中说的,一定是有相关的报道,有相关报道的,一定是经过领导批准的。新闻记者的难度就在于在规则和大家渴望知道的新闻事实之间走钢丝,少了见闻大家不答应,说多了,大家怕泄密。
这可能也就是军事报道的难度吧。
不管怎样,中国海军迈出了远洋护航的第一步,作为新闻记者,作为军事记者,能够见证这样的历史进程是我们的荣幸。
王刚虽然不是军人,但是他的价值就在于,他能够用普通人的视角,带着普通人的疑问来为大家探寻这次海上航行的点滴。大家对他的严格要求,他会看到,但希望大家也用更宽容的心态来看这个年轻人从记者成长为军事记者的过程。小小的不理解,小小的挫折,都是他人生成长的宝贵经历,也正因此,他的真实才显得更加可贵和重要。
谢谢大家对我们索马里报道团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