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婺源行摄(15P)

(2006-04-10 20:36:49)
分类: 人文纪实
    这段时间心情不是很好,刚好利用工作调整的空隙,想出去走走,放松一下心情,理一理思绪。11月10日中午独自一人从深圳出发,经东莞踏上了去江西景德镇的列车,匆匆奔向了我久已向往的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11日早晨7:00到景德镇,天下著淅沥的秋雨,心情也随着这秋雨变得压抑起来。天低沉着,迎着秋雨,我一片茫然。好在启程头天,在网上浏览了一下关于婺源行摄的信息,按图索骥般向汽车站走去。还未到汽车站,恰遇深圳一个驴友,他也是第一次来婺源,于是,结伴而行。
    坐上中巴车,一路颠颠跛跛2个多小时到达了紫阳县,这是婺源的县政府所在地。雨停了,天还是阴着。 
    在婺源,由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都很远,特别散,大部分路段是石子路,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打“摩的”。一天80元/台,还是很便宜的。给我们开车的两个小伙子人很好,他们经常为摄影人带路,路很熟,只是路况太差,尤其摄影人要去的地方,还真就是摩托车最好了,有些地方,汽车根本就进不去。一路颠簸下来人都要散架了,再看满身的尘土真象“兵马俑”;瑟瑟的秋风随着“摩的”的狂奔打在身上(去时只穿了一条裤子,两件衣服)冻得浑身发抖,苦不堪言。
    这次共去了9天,去除路上往返的时间,只有6天的拍摄时间。在婺源主要沿南线拍,后又一路去了安徽的西递村、宏村、歙县的渔梁。但天气太差了,大部分天都是阴沉着。
    婺源最佳拍摄季节有两个,一是每年的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到处是油菜花,尤其在江岭,梯田上层层叠叠的油菜花与粉墙黛瓦的村庄相映,是典型的中国农村风情画;第二个拍摄季节是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这个季节遍地金黄,水稻已成熟待割,尤其在晓鳙农民把收获的辣椒放在屋顶,院子里面晾晒,那色彩真诱人。但这两个季节摄影的人特多。
    实际这次去拍片,还是准备不足,回过头来分析,不应把乡村风光作为拍摄的重点,因为这个季节拍风光不是太理想,拍一些人文的东西可能还好些。
   自我感觉婺源的古村落要比安徽的西递村好,原汁原味;西递村人工粉饰的成份太多,商业味太浓,不太舒服。
1、李坑。这是南宋乾道三年武状元李知诚故里。依山伴水,村子按东西走向,小河从村中穿过,村内的260多户人家大多居住在溪的两岸,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景象。
婺源行摄(15P)

    
 
 
2、村内有明清古民居、古桥、古亭、古树等景观。
婺源行摄(15P)
 
 
 
3、该村四面环山,古建筑保存完好,布局极有特色。村外两条山溪在村中汇合为一条小河,溪河两岸均傍水建有徽派民居,河上建有各具特色的石拱桥和木桥。
婺源行摄(15P)
 
 
4、清华的彩虹桥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是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建于南宋,已有八百年。全长一百四十米,由六亭,五廊构成长廊式人行桥。
   我们到达这里时,已是下午四点多钟。由于天气的原因,没有想象中的落日余辉中的廊桥可拍,只好沿桥熟悉一下地形,进门是要收费的。这里的住宿条件就很差了,我们是住在离桥很近的一户老乡家;人家也不是开农家旅馆的,一番软磨硬泡后,老乡终于同意了,我们只住一宿,包一个早餐,每人每天10元。住的就不用说了,一张床,一块凉席,一床被,我们根本就没脱衣服睡觉。晚餐还是值得回味的,在桥的另一头(西边)有一个餐馆。说是餐馆,其实就是在桥的水车棚里临时放几张桌子开火就成了,老板娘很好客,客人看好什么菜点就是了,最有特色的就是这河里的小鱼了,很好吃。在等菜的时候,老板娘向我们介绍,这原是个磨米机房,这个大水车就是磨米机的动力系统。在涸水期,这还有一个蓄水装置,水达到了一定量就可以了,我们也好奇的操作了一遍,很有意思。
   乡村的夜是那样的静。在这个桥边,只有我们这还有一盏灯在亮着,与驴友边喝着酒边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声和水车吱吱呀呀的响声。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村落传来了阵阵的犬吠,除些之外,一切都是那样的沉静。
婺源行摄(15P)
 
 
5、第二天,我们起得很早,起雾了,能见度极低,耐心的等待寻找拍摄机会。站在廊桥上,眺望远处的村落,时隐时现。乡村人是很勤劳的,河边早就有人在洗衣了。
婺源行摄(15P)
 
 
 
6、这是与廊桥彼阾的一座木板桥,经常有老乡从这到河对岸的地里干活。
婺源行摄(15P)
 
 
 
7、
婺源行摄(15P)
 
 
8、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廊桥下的水面,也给人承包了。
婺源行摄(15P)
 
 
9、小景也是很别致的,远处的跳堰在雾中依稀可辩。
婺源行摄(15P)
 
 
10、
婺源行摄(15P)
 
 
 
11、理坑。婺源有两个li坑,一个是“李坑”,这个是“理坑”,以前叫“理源”,位于婺源县城56公里的沱川乡。建村于北宋末年,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节,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几百年来这偏僻山村,秉承勤学苦读之风,人才辈出,先后出过尚书余懋衡,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达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库全书》,可见理坑昔日的辉煌。
    由于我们去时正好修路,到时已是中午了,又急着赶路,就在村边的山上拍下了这张。青瓦鳞节,足见当时的规模。
婺源行摄(15P)
 
 
 
12、这是在江湾的俞氏祠堂。
婺源行摄(15P)
 
 
13、
婺源行摄(15P)
 
 
14、
婺源行摄(15P)
 
 
15、思溪村
婺源行摄(15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