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故里在高唐南镇古灵丘城

2013-07-08 11:16:39 来源:聊城新闻网
——聊城天地合一“北斗七星”布局对应上古文化城思考
聊城市史志办张静
http://s6/mw690/44b04e5fte186cb94faa5&690
近日发现,聊城的龙山文化城能够对应上古“北斗七星”星位,聊城的9座龙山文化城大体依据“北斗七星”星位布置建设,并依此推导出黄帝的出生地。
起初,我认为只需要考察出黄帝大体出生在聊城就好了,不想对应准确位置,担心一旦发生国际战争,会有人特意攻击黄帝出生地,于是回避黄帝的具体出生地点,未深入涉及黄帝具体出生地。然而,原本论证聊城是黄帝故里难度就相当的大,因为没有直接的指定史料,主要靠“间接”,深挖内涵,与显而易见的拥有强大优势的龙山文化城来论述,如果再不指出具体地点,的确难以服众。面对这种局面,我陷入深深地思索:黄河已经一次又一次冲刷遮覆鲁西北,把黄帝的故里埋在几十米的地下,谁能找得到黄帝最初出生的那片土壤?纵然指出具体地点,毕竟黄河已然把“黄帝”故里保护起来,这或许就是天意。心中释然,于是可以大胆地思索黄帝究竟出生在哪里!通过对黄帝出生资料的对比、对上古先民敬重“北斗”心理的分析以及对照聊城市境表现出的不同寻常的龙山文化城址,推导出聊城上古的本来面貌——聊城就是少昊的中心,天地人合一的“大玄”之地,“北斗七星城”重地,黄帝居然就出生于标准的紫微星位。
在此之前,我已经嗅出黄帝故里的味道……那就是四个字“北斗昊枢”。在观看黄帝出生时间的论文时,看到研究天文与历法的专家指出,完全是依靠纬书推定出的黄帝出生时间,纬书记载非常准确,完全吻合。“昊枢”二字确确未出现于正史中,但它足够吸引我的视线。
《今本竹书纪年》载,“黄帝轩辕氏,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生而能言,龙颜,有圣德。能劾百神,而使之。”
《拾遗记》卷一轩辕黄帝中说,“轩辕出自有熊之国,母曰昊枢,以戊巳之日生,故以土德称王也。”
《诗含神雾》载,“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而生黄帝。”
《尚书中候握河纪》载,“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而生黄帝。
《孝经钩命诀》载,“附宝出,降大灵,生帝轩。”
《河图握矩纪》载,“黄帝名轩,北斗黄神之精。母地之女附宝,之郊野,大电绕斗,枢星耀,感附宝,生轩。”
《河图稽耀钩》载,“黄轩母曰地之子,名附宝,之郊野,大霓绕北斗,枢星耀,感附宝,生轩辕。”“附宝之郊,见电绕斗,枢星照郊野,感而生轩。”
既然纬书核心所述不是假的,抛开神话色彩较强的、稍微夸张的描述,看它的主干所指,数处叙述大体相似。“北斗”、“昊枢”、“之野”或“郊野”,然后是“大灵”。从“之野”与“郊野”这两个关键性的词语上能够看出,与天上的北斗是没有什么关系,枢星不在天上,“大灵”也不在天上,是地面上“北斗城”或“郊野”,只是后世无人理解其中的玄机罢了。
北斗,上古人崇拜北斗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制定历法是北斗,看北斗测政事之吉凶。史载,“斗杓东指,天下皆春;斗杓南指,天下皆夏;斗杓西指,天下皆秋;斗杓北指,天下皆冬”。历法依据北斗的变化而制定。《晋书·天文志》载,“北斗七星在太微北,枢为天,璇为地,玑为人,权为时,衡为音,开阳为律,摇光为星。”古人对北斗问政极其敏感,看到哪颗星有问题,就能知道地面上某个地方出了问题,甚至看星能“齐七政”,看星真能“齐七政”吗?当然是不能的,但古人就这么记了——
《尚书》言,“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天官书》言,“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用昏建者杓;杓,自华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洲河济之间。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东北也。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无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天官书的中“北斗”,明显不是指的天上的北斗,赤裸裸说明是地上的北斗。而且,“玉衡城”在河济之间,位置感十分明确,与阿城王庄城的位置基本相合。“王”加一点就是“玉”。魁位北斗在海岱东北,海为东平湖(上古东海),岱是泰山。东北正在河济之间的茌平教场铺一带,是都邑聚俱全的大型都城。
昊枢,就是昊地之枢,可以是太昊之枢,也可以是少昊之枢。《易·传》载,“帝出乎震,齐乎冀,相见乎离……”这里的“帝”是指的北辰(紫微星)中的天帝,帝星,春分时节北斗斗柄指向东方。震卦在东,显然黄帝就居于帝星位,理应出生于古东方——山东。《孔子家语》中孔子说,“黄帝者,少昊之子,曰轩辕”,黄帝应当是由东向西挺进的,由山东到河南,汉族人血液中流淌的是山东东夷人的血,这也在当今的遗传学界中得到证实。黄帝或属黄夷,部落崇黄鸟,由黄鸟而至“凰鸟”。综上可见,昊枢可能是指少昊之枢,聊城历史文化遗存大体属于少昊,而少昊部落是最早崇拜北斗的部落,这为聊城“北斗七星城”布局提供了可资佐证的依据。《路史·后记》中说少昊氏是中国古代最早确定星宿的部落。《左传》载,少昊利器用,正度量。少昊部落发展生产,订立制度标准,观察鸟类生活习惯制定历法,部落设有观测天象节气变化的官员:历正、司分、司至、司启、司门。少昊之母应即枢母,《帝王世纪》说是女节,女节梦到流星落在身上感而生少昊。《拾遗记》称为皇娥,“皇娥处璇宫而夜织,或乘桴木而昼游。”此间披露出一个很明显的地点“璇宫”,璇宫为地母之宫、坤位,与教场铺位置相合,同周边重丘、牡丘之“土”恰恰对应。
北极星,又称紫微星、北辰,为帝王星。《三官经》“上元天官宝诰志心皈命礼”中载,“玄都元阳紫微宫中,部三十六曹,偕九千万众,考较大千世界之内。”尧帝在玄都元阳紫微宫中。道教书中所言虽然有些莫测高深,披着较强烈的神话色彩,但是,方位未必是假的,对应的紫微宫未必是假的。玄都在北,少昊玄鸟部落居山东北部,聊城市境古有玄帝都,估计是我市先贤智者早已察觉自已的方位符合玄宫特点而建设。
我推测,北斗是上古最重要的星系,绝对不会出现在一般性的文化遗址中,应当出现于文化城或大型文化城中,于是把聊城地境的大汶口文化城、龙山文化城,加之最重要的遗址圈起来,震惊地发现,竟然那么吻合,吻合到自已都不太相信是真的。
下面分别叙述“紫微星”与“北斗七星”聊城地面定点文化城与遗址:
紫微星位——高唐南镇古灵丘——黄帝出生地
《孝经钩命诀》载,“附宝出,降大灵,生帝轩”中明显有“大灵”的提示。尚庄城北有灵丘,是天意也?多处史籍提示在“枢星”“之郊野”,也就是说黄帝不出生于枢星位,而在“枢星”之外之野之大灵地。
紫微星一直被认为是帝星,紫微星的位置在“北斗七星”之“天枢星”、“天璇星”之外,“之野”与“紫微星”位对应是恰当的,那么黄帝就有可能出生在紫微星位。如果古代人做事很认真,他们就会把黄帝出生地的紫微位算到极处,并依此方位再建设其他“北斗城”。但是整体观看“北斗七星”地面定点布局只是大体相近,那么,黄帝之位也只是他们后期对照方位大体相符的产物。
象纬九天载,“北方玄天,东北旻天,西北幽天。”玄在北天。尚庄遗址中出土蚌壳较多,还有部分疑似海产种类的文蛤,故知在上古,尚庄不远处应有“海”——黑龙港北冥海水之地——广阿泽,其面积之大超出想像,有资料显示该水域“北到冀州、西到邢台、东到德州平原”,南到什么位置不太清楚,估计是在高唐、临清北部或有的水域能达到茌平北部,河北东南部上古遗迹甚少,村落稀疏,还有黄河灌注、漳水流入,先民在此区域难以为生,当地地质考古研究者已对该地域有较为详细地了解。尚庄因地势较高而成为上古先民聚集之地,高唐因此而有名,若非如此,定少先民足迹。也就是说,高唐茌平一带已经是从南方上行的先民心目中北方的相对顶点位置了。
因黄帝“姬”姓中的“姬”与玄熙修冥中的“熙”相近,故认为,黄帝属于修熙玄冥的“熙”后人,又因“龟寿”联意,龟就是寿,故知,北方玄武就是寿地,那么“寿丘”必在玄武位。又因掌控日晷“桃枝”观测天象、掌控季节的部落星官名为摄提,“桃、寿”又相通。摄提星地面定点之处就在茌平“古摄城”——“景星”——景。聊城茌平北部至高唐南部一带是“龟、寿、灵”合一的灵寿之地,高唐南镇位置与之相合。
在尚庄之上之北,高唐南镇有“古灵丘”与“辕”,一个与黄帝出生地的“大灵”的“灵”相符,一个与轩辕的“辕”贴近,这不是一般性的历史巧合!在“灵丘”、“辕”近侧又有与黄帝文化相关的“瑗县”、“古羽国”,这一带属于巫灵文化集中体现的“东北方巫灵”地带,且现今灵城尚有遗址。
高唐南镇灵城是周时的灵丘。灵丘被记载于《史记》、《资治通鉴》、《高唐县志》、《聊城通史》等书中。战国时期,由于三晋、鲁、赵不断伐齐,齐国西部聊城黄河段外敌防务重任主要落在灵丘、阳关、博陵三个重要据点上。
威王元年,三晋因齐丧而伐灵丘
威王六年,鲁伐齐,入阳关,晋伐齐,至博陵
从这两处历史记载来看,阳关、博陵、灵丘之间应有一定距离,分别代表三个较大的防御城址——聊城北阳关、茌平北博陵、高唐南灵丘,正好组成品字形。
关于灵丘的位置,一说为高唐南镇,一说在茌平,一说在聊城(东昌府区),一说在滕县,在山西还有个灵丘,山西的灵丘似与赵武灵王墓有关,又似与聊城的灵丘有某种内在关联性。但大部分学者认为灵城在高唐南镇。
关于灵丘与灵父丘的关系,与灵丘产生的具体时间。《管子·小匡》、《国语》、《孟子》中均言舜迁于负夏,赵岐作注,指出舜为东夷之人。《礼记·檀弓上》,“曾子吊于负夏”,郑玄又注,“负夏,卫地”。《管子·小匡》中言,“筑蔡、鄢陵、培夏、灵父丘,以卫戎狄之地。”齐桓公筑负夏(培夏)、灵父丘,故知两地均与戎狄相邻,那么,聊城恰在戎狄之南,不少地区属卫,方位上十分接近。戎与狄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或更北和西北地区,北戎与山戎分布于河北、辽宁,从《山海经》的黄帝族系看,黄帝家族中有一支发展为戎狄,其中有姜姓与姬姓,鬼方为赤狄系,黄帝家族有与鬼方通婚史,可见戎狄系不少人与中原人血缘关系极近,故而,始终盘桓在北方骚扰中原地区,不肯离去。戎狄“披发而左衽”,被山东河南等地中原人认为是异类而排斥,也时有通婚共融。故而,江永《群经补义》认为在聊城境内。那么聊城的灵丘就是齐桓公时的灵父丘。灵父丘又为“领釜丘”,或又可为“陵釜丘”,或又与九河之一的“覆釜河”有关,如与“覆釜河”有关,仍然是与高唐有密切关联。灵父丘时间则早在齐桓公时期,如果二者一也,灵丘产生的时间则早在春秋时期。
由于黄帝“大灵”之地的方位必以靠近“紫微星”位为准,高唐南镇不仅基本符合星位位置,还被史学界多所承认为古灵丘地。所以,综合衡量后认为,高唐南镇就是黄帝出生地的概率比较大。《山海经》中言,“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显然,紫微位下方一为天枢,一为天璇,女子国在“土位”天璇,高唐南镇辕地恰居天璇之上之北。
需要说明的是,灵城不完全等于黄帝时的大灵,但凡这个“灵”地的出现,必有其历史传承因素,如果说百分百地找到黄帝的具体出生地点,也是不太可能的事,只能大体相近。另外,古摄城也接近黄帝出生地的紫微星位,但是,它对应的是摄提星、景星、岁星,必不是紫微星、北辰,故而,只有高唐南镇是最合适的紫微星位大灵之地。
天枢星——茌平尚庄大汶口文化遗址、龙山尚庄城(或聊古庙)
尚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很惊心地出现了卜骨,“尚庄”之尚与《尚书》之尚或为一尚——天天秦,秦人秦国之源。秦国最早在东方,秦人先祖被赶到了西部,实是黄帝部落嫡系后人。秦崇水德,崇黑,黄帝与颛顼色系崇拜相近,“水”及“黑”皆在玄武之位,与尚庄的位置正相合。黄河曾被秦始皇改称德水,故高唐附近的“德州”之“德”就因为“五德始终”说而得名。显然,秦国人知道自已的根基所在。
还有一个地点可能是聊古庙。聊古庙的位置比尚庄更切合昊枢的点,聊古庙古有颛顼墓。可惜的是聊古庙起于龙山文化时期,尚庄起于大汶口文化时期,也可能它们之间有承接关系,也可能聊古庙最早时期的遗址已被黄河冲决而走。尚庄的“尚”,加璇位教场铺的“土”合为“堂”,而冠县有堂地,东昌府区后有堂邑,这就是文化迁移产生的地名转移现象。
如果高唐灵丘位不准,则黄帝十有八九出生于尚庄附近。总体上看,黄帝家族极有可能集中于茌平一带发展,因为茌平一带大汶口文化非常丰富,如孙桥乡南陈庄村、王老乡望鲁店村、赵屯乡十里铺村、广平乡梁庄村、杜郎口乡大刘庄村、韩集乡高垣墙村,韩屯乡大碾李村均有大汶口文化遗址,均沿至龙山,部分到岳石或商周,文化上有较强继承性。反观阳谷的大汶口文化相对少一些。茌平一带还靠近古黄河,在漯水附近,这里是最重要的上古先民发展区。
天璇星——茌平教场铺中心都城,乐平铺、大尉、王集二级城
几座二级城围绕一个中心都城,正是旋的内涵。中间有大型台址,明显是祭天祀祖之处。《晋书·天文志上》言,“法星,主阴德,女主之象也。”象纬九天载,“北方玄天。”西王母居璇宫,西王母或即娥皇即女节,西王母又称金母,瑶池金母,道教中全称是“太灵九光龟台金母元君”,名中有“金”、“灵”、“龟”、“台”字,“太灵”其实就是“大灵”,玉皇大帝所居宝殿为“灵霄宝殿”,名中也有“灵”。《天官经》言,中元地官宝诰志心皈命礼,“青灵洞阳,北都宫中,部四十二曹。”对应“地(土)”、“北”,与此星位正相合。少昊帝青阳玄嚣或生于此,传说中,少昊白帝玄嚣又称朱帝、西皇、穷桑氏,其父是太白金星,女节意感生青阳。教场铺有金牛山,名中有“金”字。因颛顼曾居穷桑,徙桑丘,故颛顼也曾在尚庄与教场铺等地居住过不短的时间——地地楚,楚丘楚国之源头。
天玑星——香山大汶口文化城、吾山(鱼山)龙山文化遗址、凌山
此星位在东阿一带,我在论文中已反复论证东阿就是最早的陈,最早的东,凌山就是扶桑、华阳山、常阳山、烈山、厉山、连山,烈山石室就是洞中冒火的朝阳洞——炎帝出生的地方。凌山半山间的温泉就是阪泉,温泉之谷就是汤谷、旸谷……再加上距此不远的黄屯香山,鱼山镇吾山,正形成一个“几”形,三角地带,与我论证的炎帝位正好吻合。鱼山对面就是姜沟山,故可断定,鱼山之东的古济水就是姜水。《晋书·天文志上》言,“令星,主中祸。”象纬九天载,“东方苍天,南方炎天。”正是指此位。《天官经》载,“火官宝诰,干元四品,考较火官,运扶干健,德合明离。居太阳丹天之中,统左府注生之籍,盛德在火,炎帝持衡。……南丹纪寿天尊。”东阿在左位,在南,炎帝在此宫。玑位还是九尾狐处,疑蚩尤也在此位,他又称阪泉氏——人火梁,梁国之源。
天权星——东昌府区权寺遗址(含朱老庄伏羲宓城集、许营许田五台)
这一带文化内涵丰厚,仿佛上古宗庙之地,而且极其奇怪的出现了一个“权”字。《晋书·天文志上》言,“伐星,主天理,伐无道。”象纬九天载,“西方浩天”——时水吴,吴国之源。聊城的堂恰恰被复制到吴地,在南京出现了第二个堂邑,南京古为吴地。
玉衡星——阳谷阿城王庄大汶口文化晚期城(涿鹿之阿)
这才是黄帝主政的都城玉衡,涿鹿之阿,“玉帝”所居之处,当然可以“齐七政”。《晋书·天文志上》言,“杀星,主中央,助四旁,杀有罪。”这个位置显然就是中央,就是昆仑。象纬九天载,“中央钧天。”天璇的“璇”、天玑的“玑”、瑶光的“瑶”字旁皆是“王”字旁,说明是先有阿城王庄城,后才建成这几个“北斗城”,故这三个“北斗城”都加上了“王”字旁,或者说王母娘娘权力太大,母仪天下,必加王。——音土燕,燕国之源。
显然,在聊城“北斗七星城”重地创造了“北斗七星”的星名。
开阳星——阳谷景阳冈龙山文化城
不仅名中有“阳”,而且,开阳隐含的意思中直接说出了“谷”。《晋书·天文志上》言,“危星,主天仓五谷。”开阳的“阳”与五谷的“谷”结合起来正是“阳谷”,阳谷县竟然是因为开阳星位而得名!千古之谜瞬间解开!象纬九天载,“东南阳天。”《天官经》下元水官宝诰志心皈命礼,“阳谷元洞,青灵宫中,部四十二曹。”——律木赵,赵国之源。
瑶光星——皇姑冢(蚩尤冢)龙山文化城
《晋书·天文志上》言,“部星,亦曰应星,主兵。”蚩尤的的确确是兵神!而感摇光而生的帝王居然是颛顼大帝。《通鉴》言,“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曰女枢,感瑶光贯月之祥,生颛顼高阳氏于若水之畔。”若水又是桑水,桑水又是济水。瑶光就是上古齐人最早居地,又知齐人祭颛顼,可知此位此说不假。又知齐人所居之水为最早的古济水,那么,通往阳谷、东阿的北济水才是最早的古济水。颛顼生于瑶光皇姑冢处,正好处于若水之畔,故知必是济水畔。又知济水不仅是若水,还是甘水,《通鉴》载,“帝启立,有扈氏无道,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启征之,大战于甘,灭之。”可见,有扈氏在甘,在瑶光。西王母所居之地为瑶池,瑶池即瑶光。皇姑冢正是西王母所居之地,也即此地女部落首领“西王母”发兵携助黄帝打败了蚩尤。瑶池也或即阳谷“西海”,“瑶池圣母”之名由此而来。王母娘娘有蟠桃园,离此不远有寿张古桃丘。西王母,主刑罚。昌意降处若水,或又居此————星金齐,齐人齐国之源。
需要说明的是,北为上为尚为枢,南为下为降,故,不管是昌意或是颛顼均南下为降故史籍中多有“降处若水”之说。或有人说,上古尊南卑北,如果然如此,何又尊北斗若此!
景星——古摄城(景、桑丘),景兹——博陵城茌丘
聊城不仅是北斗七星对应之地,还是景星与景兹组成的摄提星位,它恰与嫘祖之丘吻合,考证如下:
古摄城就是上古“摄提”星地面定点“星位”。摄提,又名岁星、重华、纪星。茌平又有“重丘”地,与“重华”神似。大岁在寅,对应摄提格。《后汉书·张纯传》载,“今摄提之岁,仓龙甲寅,德在东宫。”徐渭《春兴》言,“二月四日吾以降,摄提尚复指苍龙”《史记·天官书》载,“大角者,天王帝庭……”古摄城在上古显是个“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点——可能是除“北斗城”之外的昊部落总坛所在地,因伏羲为木为寅,疑伏羲曾居,或这里正是伏羲的总坛,后来又成为少昊首领的总坛,《刑德》四隅神名中的西南“聂氏”就是摄提神,颛顼的首都(饶宗熙《马王堆<</FONT>刑德>乙本九宫图诸神释——兼论出土文献中的颛顼与摄提》),屈原《离骚》中载,“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又是先楚源头。“摄城”还是商初的“景亳”,商末微子启的微子城封地,周公平叛山东的“居摄”指挥部。
西陵氏女嫘祖,“嫘”与“漯”字相近,嫘祖可为累祖,漯水可为累水,故知二者关系巨大。嫘雷通假,可知与雷泽湖之水有关,古雷字为三田堆叠,古累字三田堆桑。嫘祖又被称为“西陵氏女”,嫘祖之西陵正对应“博陵城”,恰居尚庄城与高唐灵丘之西的位置,在古摄城所在地肖庄之西贾寨之东,“西陵”即“俎丘”即“茌丘”,此一区域范围不出漯水。嫘祖之“祖”通“俎”, “茌”、“俎”音近,黄盛章认为,濮阳的“沮丘城”即“茌丘”。而莘县有古老的“俎店”地名。故疑“俎店”、“沮丘城”均是茌平茌丘嫘祖后人逐步南移的产物。博陵城恰在古摄城之西。古摄城是“摄提星”地面定点之处,与聊城北斗七星地面定位正好相合。“摄提星”又称“景星”,故知,古摄城是上古最早的“景”。嫘祖之丘又是“景兹”之地,是知“景星”之地之侧繁衍出“景兹”。后来,“景兹”之名迁移到长清,长清有了“景兹”与“茬山”“傲亭”,几乎就是茌平“茌”、“景”、“槀磝城”的翻版。“景”也迁移南下到荷泽,与“昆吾”所遇相同。测量后“景”地与后“景兹”两地相距甚远,可知均非原始之地,本源定在茌平。可见,嫘祖家原在茌平中西部到聊城东。也即景兹地,摄提星位。《诗经》称,“陵彼景山”。西陵之侧之景山与博陵城处正相符,《尔雅•训诂》云,“景即大”,景山即大土丘。当年商汤会汉南方国首领于景丘之上,誓师伐夏。《左传》称“汤有景亳之命”。谁说景亳在南,我说就在茌平,请看博陵城、古博州、博平……亳!“亳、博”音同。
史籍中载,颛顼自穷桑徙商丘,后来居住到了“摄提”桑丘——古摄城,因茌平一带有“大桑”之地,大桑之地无桑丘是不可能的,桑丘就是商丘就是景亳,是商的最早都城,后为微子封地,号微子城,周成王三年,周公平叛武庚变乱后,微子启封宋,由微子城(桑丘、商丘、摄城、聂城)迁居河南商丘,那时才正式出现了河南的商丘,故而,无人见到商丘有颛顼墓,聊城却有颛顼墓。需要指出的是“商、尚、桑”通假。
点破历史真相的关键性人物是屈原,它的著名著作《离骚》。屈原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又言是高阳氏之苗裔——故知,颛顼居“桑丘”居“摄提贞”居“聂氏(是)”居“景亳”居“商丘”——居“古摄城”。饶宗熙已一语点中要穴,我不需再解。
古姬水——古漯水
姬水应当出现在高唐南镇附近,此地有徒骇河,旁有古漯水,还有七里河流经,综合来看,古漯水就是古姬水的可能性比较大,因它横穿古穷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