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2025-11-14 13:13:45)
标签:

转载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古时的河西走廊,是民族纷争的焦点,烽烟连年不断,统一与和平的局面总是短暂的,古籍中提到的一些古城,如楼兰、黑城、北凉古都骆驼城、许三湾遗址等,都不知所终,这些古城毁弃的缘由,可以找到根据的,要么是毁于战争,要么是水源改道,要么是突兀其来的瘟疫、自然灾害。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在这里,随意抓一把泥土都是沉甸甸的历史,随意捡一片石头都凝聚着古人的气息,随意抚一缕轻风都有一种很细腻的声音深入心底。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南城之所以保存较好,是因为自秦汉以来,这里曾被沙漠掩埋,到了唐代和明代,人们在南城原址重新修筑城墙,数百年后,城池的轮廓仍旧清晰可见。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东门遗址。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东门及瓮城遗址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南城除了保留了明代的城池遗迹,还遗留有汉代的粮仓和古官道。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离开据称是明代的南城遗址,前往汉代的北城遗址。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北城遗址年代久远,虽然如今踪迹不多,但历史价值极高。西汉时期,小月氏在这里建立了黑水国,并把这里作为他们的都城。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西汉文帝时期,匈奴与月氏族群为争夺河西走廊激烈对抗。最终,匈奴击败月氏,甚至残忍地将月氏国王的头颅制成酒壶。月氏人被迫西迁,定居中亚地区;而留在原地的月氏则归顺匈奴,被称为小月氏。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黑水国的先民曾在此建城,但规模尚小。历经迁徙,小月氏族人逐渐厌倦了游牧生活,依托黑水河的滋养,开始发展农业,人口日益增长,最终建立了黑水国。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汉武帝即位后,展现出非凡的雄才大略,主动对匈奴发动猛攻。名将霍去病两次率军横扫河西走廊,第二次出征时带领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西域。汉军连战连捷,驱逐匈奴,收复狼居胥山,迫使匈奴退回漠北老巢。匈奴虽曾在漠北养精蓄锐,企图反扑,但汉军政策坚定不移,最终将其彻底击溃。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随后,汉武帝在西域设立张掖郡,黑水国遗址被用作军事屯堡,内地大量汉人迁移到此。西汉政府在这里设立鱳得县,后成为张掖郡的郡治所在地,北城即为这一时期所建,延续使用约700年。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在吐谷浑占据时期,北城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加之沙化严重,隋炀帝决定将张掖郡治迁至东南的今张掖市区,北城逐渐废弃。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整个黑水国遗址,俗称黑水国,民间也称为甘州老城,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见证了张掖的兴衰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转载]甘青环线37:张掖黑水国遗址(下)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