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2025-09-24 14:29:12)
标签:

转载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从白衣古镇走高速到了通江县城诺江镇,安排好了住宿,就出门溜达,也已经快傍晚五点了。首先来到红军时期的川陕省委党校旧址。这是1933年中共川陕省委成立后创办的党校所在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党校旧址原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修建的通江县东皋书院考棚,建筑为穿斗抬梁砖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兼具中西风格,是通江“红军城”标志性建筑之一,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西尽间廊有木质楼梯通二楼,有栏,我们从这里开始参观。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1933年到1935年,这里作为川陕苏区唯一党校,为培养党的领导干部、后备人才,传播马列主义,巩固和发展党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自始建至今,这里一直为培育人才的场所。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党校旧址为穿斗抬梁砖木结构,单檐歇山式,一楼一底,小青瓦屋面,瓦铺素面脊;“旧址”座西北向东南。建筑物风格独特,不仅有中国建筑的特征,也有西式建筑融合,是通江“红军城”标志性建筑之一。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临街台基石砌墙面阴刻楷书1.6米见方“赤化全川”四个大字,横排从左至右读,笔划深20厘米,宽20—30厘米,右边竖刻楷书“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制”和“一九三三年”款。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从书院街到文庙街,新房子比邻,也充满了红军的因素。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来到曾经的文庙学宫,红军时期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正在维修,望而莫及啊。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围起来一大片的范围,只能远观。文庙为明末修建,1932年~1935年期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设总指挥部于此。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借用度娘,看看维修后的模样吧,旧址原为通江文庙,始建于宋嘉祐七年(1062年),后毁,明景泰壬申年(1452年),在旧基重建。清咸丰四年(1854年),进行过大的修缮,改双重檐歇山式为单檐悬山式,保留了原建筑的基础及大木结构。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四合院式布局。正殿为抬梁式八椽栿。前乳栿劄牵,用四柱,石木结构,单檐歇山式。面阔五间。前殿为砖木结构,悬山式,面阔七间。两厢房为三开间,均为砖木结构悬山式。现在立有徐向前塑像,当年他在这里办公。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想当年,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曾中生在这里指挥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地方武装,以通江为依托,粉碎了川军的“三路围攻”和“六路围剿”,使根据地扩展到四万二千多平方千米,辖二十二县一市,人口约五百万。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旧址前的红军广场。这是2021年结合县城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启动提升项目,围绕"红军文化和传统文化"主题实施改造。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长120米的红军文化展览墙,以浮雕形式展现川陕苏区革命史。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遗迹,让通江成为远近闻名的“露天革命博物馆”。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流经县城的诺水河,也就是小通江河。小通江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的碑坝河,海拔高程1829米,由南进入四川省通江县境内有与大通江汇和后称通江。并于平昌县江口镇注入巴河。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所以这条河是嘉陵江的支流的支流。通江县城就沿着这条黄色的河展开成了长条。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过了江,到对岸看看璧山崖壁上的红军标语。据介绍,通江现存红军石刻标语共168处418幅(收藏入馆保护215幅)。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争取苏维埃中国”的石刻标语醒目可见。这是红军入川解放通江后刻下的第一幅石刻标语。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崖壁上还有古代的佛窟造像。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来到闹市中的将军街。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将军街树立了傅崇碧、何正文、吴荣正、吴仕宏、陈彬、张显扬、张荣森、朱士焕、邓仕俊、陈福章等十位通江籍开国将军的宣传牌,主要展示他们的生平事迹。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列宁公园。诺江镇北隅,坐落在炮台山下,由鹰龙山余脉构成,该公园始建于民国初年,由国民党驻军营长刘吉吉所建,始名诺江公园。红军来了以后改名列宁公园。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党政军首脑机关均设在县城内,并把公园周围的张爷庙、文庙、五里公所、城隍庙、梓橦宫等古建筑划入列宁公园。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总指挥部设在文庙,总政治部设在学宫。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傅钟等常在园内“五一村”议事和召开重要会议,业余时间在园内开展文体活动。这二层小楼就是五一村。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公园内的蝶恋花石雕作品。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一路的石台阶。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1982年,为纪念红军入川50周年,当地有关部门依山势铺设道路,建造亭台,并增植花草树木。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公园内的清风亭、栖霞亭和望江亭,也是那时修的。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通江唐代千佛岩石窟,原名古佛龛,位于诺江镇千佛村诺江河右岸千佛寺后,共有造像54龛,造像3000余尊。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我们来的时候关门谢客,无法观赏。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县城土地稀缺,道路狭窄,停车不易,我们入住酒店后,车子就不动了。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县城的道路也是弯弯曲曲,平路很少。

[转载]川北环线115:红军之乡通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