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2025-06-24 20:12:23)
标签:

转载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神龙大佛龛位于千佛崖石窟区的中上层区域,属于唐代造像的典型代表。其开凿年代正值千佛崖造像的鼎盛时期,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神龙大佛龛具备以下特点:衣纹流畅‌:唐代造像注重线条表现,服饰褶皱自然生动。造型丰满‌:佛像体态雍容,体现盛唐审美。雕刻技法多样‌:可能包含镂空雕刻或立体屏风装饰,增强空间层次感。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太多的佛龛,有些目不暇接。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韦抗窟,开凿于唐开元三年(715年),剑南道按察使益州大都督府长安韦抗敬造。窟内有唐、宋、明清题记30余则。是千佛崖保存题记最多的洞窟。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韦抗窟的开凿始于唐开元三年(715年),由剑南道按察使、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韦坑敬造。洞内有唐、宋、明清时期的题记20余则。据记载,唐开元二年,太子左庶子韦抗接到唐玄宗的上谕,要求他前往益州出任剑南道按察使和大都督府长史。韦抗在到任利州(广元)的第二年,就找来了石匠在千佛崖开龛凿像。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韦抗窟有许多摩崖。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韦抗窟前的力士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大云古洞为剑南道按察使银青光禄大夫行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韦抗所凿,工程起于唐开元三年(715年),约至唐开元十年(722年)完工。大云古洞位居千佛崖崖壁的中心位置,是千佛崖规模最大的洞窟。窟口上方横额有清道光十九年( 1839年)题“大云古洞”四字,故而俗称之。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大云古洞所在的位置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窟内正中为一立佛,背屏通顶,主尊身着贴体通肩大衣,施与愿印。窟后壁左侧开一龛,龛内一佛二菩萨二弟子,部分风化严重,右侧开一龛,布局同左侧。大云古洞组织严谨,气势恢宏,题材和造像布局均富有创意。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武则天登基后,白马寺的法明和尚和薛怀义等人撰写了《大云经》,称武则天是弥勒佛降生,应代替李唐做皇帝。武则天看后大喜,亲笔作序并颁布于天下,同时命令各州营造大云寺珍藏《大云经》。所以当地人造窟就在大云古洞的后壁龛中的分别塑了高宗李治和武则天‌。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大云古洞两侧崖壁上还有150尊浮雕菩萨,每一尊菩萨脚踩莲花、头顶花冠、身披华服,形成了一场壮观的“菩萨大巡游”,令人震撼‌。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千佛崖搭架,应该正在部分维修。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莲花洞,开凿于武周时期(约690—697年),窟顶浮雕一朵莲花,故名“莲花洞”。窟内三壁各开一个圆拱形大龛,三壁大龛中各雕一佛二菩萨像,组成过去世阿弥陀佛、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世弥勒佛的三世佛造像组合。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武周天授元年(690年)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称武则天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主,制颁于天下。莲花洞弥勒佛居中而坐,应是当时政治气氛下的产物。龛顶部的莲花藻井与龙门石窟莲花洞的莲花藻井相似,该藻井为清代重绘,中间的八卦图样同样也是绘自于清代。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大佛窟(726号)和三圣堂(226号)开凿于北魏晚期,是千佛崖石窟群中最早开凿的两组石窟。 大佛窟内一佛二菩萨三尊像为北魏遗存,主尊两侧二弟子以及三壁上的龛像均为后代补凿。南壁胁侍菩萨有圆形头光,双丫髻,发饰着肩,菩萨面相慈善圆润,戴桃形项圈,上身有僧祇支,腰部束宽带,身着X型披帛,交叉于腹前,披帛于肩部呈尖角状上扬,下身着长裙,右手弯曲至胸前,手持莲花,左右置于腹前,手提环形饰物。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牟尼阁‌位于四川广元千佛崖南段下层,是盛唐时期的瑰宝。龛楣上清人题写的“牟尼阁”三字,透露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牟尼”意为“寂默”,多指释迦牟尼,而“阁”则是指楼房,寓意着这座石刻艺术的精美与宏伟‌。牟尼阁窟的造像配置包括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力士,展现了佛教艺术的经典呈现。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睡佛龛,窟门上放有清道光十九年孟夏书写的“睡佛龛”。该龛形制为方形平顶,中央有高台,其上塑右胁而卧的睡佛,头部已残,后有九身举哀弟子,高台两侧有娑罗树通顶,双龙缠绕树干,下方各站立一胁侍菩萨。龛内北壁及东壁有浅浮雕绘塑涅槃变,画面从后壁南侧到北壁,分别是为母说法,诸天供养,众人举棺,金棺自焚,六女弟子奔走相告,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六拘尸那揭罗国中记载了这个传说。

[转载]川北环线23:广元千佛崖(下)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