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走遍济南-偷得卧云半日闲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在济南市莱芜区茶业口镇,有一个名字特浪漫的古老山村——卧云铺村。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一个与云朵为伴的古村吧。哈哈,还真让我猜对了!该村位于摩云山的半山腰,地势较高,又三面环山,常年云雾缭绕,整个村庄犹如卧在云中,故名“卧云铺”。
游卧云铺之前,我刚刚游览了逯家岭村。两个古村,一个叫逯家岭,一个叫卧云铺;一个在悬崖上,一个在幽谷中;一个被称作“崖上人家”,一个被称作“云端人家”。它们上下相望,遥相呼应,共同谱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篇章。
卧云铺村位于章丘、莱芜与博山的交界处,距济南市区50分钟车程。据史料记载,该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500多年历史,是山东省首批传统村落,先后获评中国传统古村落、国际美丽乡村和山东省旅游特色村。
村边的摩云山和层层梯田
卧云铺是“一线五村”景区中的一村,又是五村中最具代表性的古村,因此该景区以“卧云铺”命名,全称为“一线五村卧云铺景区”。这是一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有五个古村落,分别是下法山、中法山、上法山、卧云铺、逯家岭,因五个古村沿齐长城莱芜段黄石关-风门道关沿线,所以称为“一线五村”。卧云铺村民风淳朴,人杰地灵,自古“一山分齐鲁”,是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这里曾是齐鲁古商道,村中保留着大量的石头房子,更有十余株古槐枝繁叶茂。村子的北面,依偎着绵长的齐长城,卧龙山、摩云山连绵,把霹雳尖、风门道关相牵,既有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烽火台、风门道关等遗址,也有宏伟壮观、依山而建的明清万亩高山梯田。巍峨绵延的齐长城,云雾缭绕的自然环境,层层叠起的摩云梯田,古朴雅致的石屋院落,味浓香醇的当地特产,每天吸引着游客前来打卡。
全村的民居以石头为材,保留明清民居风格,原始古老,建造独特,别具一格。至今还有200余座石屋院落保存较为完好。多为二层楼式布局,兼具防潮与居住功能。这些民居依山而建,呈错落三重结构。走进古村,满眼所见皆是石头,石屋、石桥、石巷、石阶、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碑、石井、石缸、石槽、石厩……整个村庄就像一座干净整洁的“石头城堡”。
全村有“闫、刘、王、张、李、苏、吴”7大姓氏族群,据传,过去村民的宗族观念比较强,流传着一句古老的谚语:“一姓一个泉,一姓一盘碾,一姓地一片。”就是说,每一族各有一大院、一眼井、一盘碾,各氏族之间和睦共处。
闫家大院紧挨着观音殿,依地势而建,雄浑挺拔,一层饲养家畜,二层用于居住。相传始祖闫常山是一位身怀绝技的庄稼汉。明永乐年间,兄弟四人因得罪官府,由陕西迁来山东。排行老三的闫常山几经考察,相中了卧云铺这块风水宝地。之后,他用计火烧匪窝,生擒匪首,帮助当地百姓铲除了霹雳尖上的匪患,由此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英雄。
闫家大院
刘家先祖从淄博龙堂村迁来,其后人勤劳能干,短短几代便发展壮大起来。刘家大院与王家大院仅一墙之隔,是在王家赠与房屋基础上扩建而成,成为刘氏族人集中居住的院落。拾级而上,进入大院,院内曲径通幽,前后贯通,上下错落,依稀可见当年的豪华与气派。
王家大院,也就是福祥故居,与刘家大院毗邻。据史料记载,卧云铺村的立村始祖名叫王三栗,是个石匠,明永乐年间自河北枣强迁来,来到此地后发挥其特长,利用当地“十八行子”石头搭房建屋,香火传承,人丁兴旺,继而成村。后有刘家人又来,王家人善待接纳,相依共存;再后其它姓氏相继迁居融入,历几百年团结奋斗,艰苦劳作,辛勤耕耘,最终筑成了这座令人震撼的石头古村。王家大院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石墙碧瓦,斗拱飞檐。墙中石块上刻有“回头鹿”图案,寓意走出大山走出家门后的子孙后代,无论离家多远,都要回头看看,认得回家之路,记得从哪里来,蕴含着深深的家国情怀。
李家大院,也就是《泰山时报》旧址。李家大院为李氏族人修建的集中居住院落,院子格局错落有致,二层阁楼惬意舒爽。抗战时期,因中共泰山地委常活动于卧云铺村,加之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开展工作,《泰山时报》印刷部曾一度迁到李家大院,在此印出的《泰山时报》分发至下属各县区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团体,为宣传中央政策、鼓舞革命斗志、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泰山时报》经理部不仅要想方设法筹措报社经费、采购物品,还承担着战时邮局的工作,武装押运稿件、报纸,随时有遭遇敌人的危险。为此,经理部配有7匹战马,确保两日内将刚出版的报纸送往所辖七县各处。卧云铺村的李在永参加了经理部工作,经历九死一生的战火洗礼,成长为一名英雄的战时邮递员。细心的游客会看出,《泰山时报》旧址门前有三个拴马桩,马槽也很长,可以想象当年交通员们是多么繁忙。
王家泉子
目前,七个家族的七口泉井中,只有李家泉子和苏家泉子两口泉井已经湮没,其余五口泉井依然存在,并为村民所使用,它们是闫家泉子、王家泉子、张家泉子、吴家泉子和刘家泉子。从村口拾级而上,经过观音殿和闫家大院后,在路边首先看到的便是闫家泉子。这是一个井泉,掀开井盖,可见石筑井口,呈半圆形,直径约0.6米,探身看,井水深约2米。闫家泉子地势最低,常年不干涸。井中有多条输水管,经水泵抽取,将井水输送到家家户户。
沿石板路继续上行百余米,在路边一住户的大门旁,发现一座嵌于墙基的石碑,上刻“王家井”三字。两块半圆形石头围成一圆形井口,直径约0.5米,水面离井口较近,用一根1米多长的带杈木棍就可以吊着水桶从井里提水。
张家泉子位于村子中心偏东,井口也是圆形的,井口直径大约0.5米,井水深0.9米。为了保持泉口清洁,后来人们把泉子周围砌上石头,垒成了井状。
吴家泉子在半山腰上,所处位置最高,紧靠山崖,因上面已经棚盖成一个封闭的水池,故而看不清泉水出露口的形态。但坐在泉水池旁边,仍然能听见哗哗的流水声,说明这是一个不停喷涌的泉。
刘家泉子位于与闫家泉子相对的山坡另一侧,井口为正方形,边长0.7米。掀开井盖,只见里面泉水充盈,弯腰可掬。与其他泉井一样,在不远处也有个仍能使用的石碾。
张家泉子
闫家泉子
刘家泉子
一个村,七个家族,真的能够和睦相处?在全村转了一圈后,我相信这是真的。从村里的“拐弯抹角”“三尺巷”和“禁赌禁偷碑”可见其中端倪。先说“拐弯抹角”。在街巷里徜徉时,发现村中有好几处“拐弯抹角”,这是当地一种独特的建筑方式,就是在街道遇到转弯时,把建筑物的墙角抹成圆角,既能增大转角的空间,又能避免伤及行人,方便村人通行和物料运输。“拐弯抹角”不仅表达了过去建筑匠人的智慧,还蕴含着卧云铺人“和为贵”的精神。“上不让天,下不让地,中间让和气”,最大限度方便路人通行,体现出村民之间互敬互让、和谐共处的理念。
三尺巷
“三尺巷”是卧云铺村的一条石巷,它体现了卧云铺人礼让谦和的传统美德。话说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刘姓族人因经商有道,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卧云铺村最富裕的族氏。刘氏四兄弟从刘家大院分离出来,在西侧建起四兄弟宅院,挤占了闫氏族人南北往来的三尺过道。闫家人给在外做官的闫文智修书一封,以寻求支持。不料收到的回信是:“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惭愧,决定绕道而行。刘氏四兄弟听闻也深感惭愧,两边均退让尺半,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三尺巷。为方便拐弯处行人出行,刘家特地将房屋墙角抹去,形成了“拐弯抹角”,四邻八乡纷纷效仿。闫刘两家互敬互让成为美谈。如今行走在村中,处处洋溢着温暖祥和的气氛,你看村妇那淳朴的笑容,各位店主那祥和的面孔,集市上摊主那亲切的话语,都让人心生亲切,倍感乡情温暖。
古戏台
村内现存5通古碑,记录历史变迁。其中有一通清代石碑,名为“禁赌禁偷碑”,立于清朝光绪十一年(1885年)6月,碑高1.4米,宽0.51米。碑额刻有“万古流芳”四个大字,碑文使用颜体阴刻。据碑文记载,清光绪年间,有五六个贼寇从外地来道卧云铺,昼夜聚众赌博,在贼寇的影响下,全村赌博成风,以至偷窃财产的现象时有发生。村中领袖善人闫文智、王振太等人召集村民协商,达成共识,制定了禁赌禁偷的倡议律条,立碑作为全村共同遵守的村规民约。为避免赌风死灰复燃,同时也为活跃文化生活,在村中领袖善人的倡议下成立了业余剧团,全村合力修建戏台,逢年过节搭台唱戏,使曾经的“赌博村”转化为崇尚文化的义气村。
千年古村,今朝已迈入乡村振兴快车道。这几年,卧云铺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高档民宿、休闲餐饮、民俗文化展示等各项工程如火如荼,彰显一派新貌。村民以石屋院落为家,保留传统农耕文化,结合现代文旅发展,建起了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集市等,开设了多家农家乐和民宿,涌现出一批颇具特色的网红打卡地,诸如云中居、彩云间、卧云轩、栖凤居、云开日出等。来村里的人是真多,一个深山小村,竟然有三位警察一直不住脚地忙于疏解交通;农家小院的生意是真好,为了吃上午饭,我和小付颇费一番周折;这里的物产是真诱人,卧云铺村地处深山,生长的红香椿、灯笼柿子、青石山小米都是纯绿色特产,口感纯正、营养丰富;这里的豆腐是真香,村民用自产的黄豆和特有的山泉水做的“浆豆腐”,吃起来韧性足、口感好;这里的土炉炖鸡是真好吃,食材选用散养山鸡,用泥土捏成的陶炉,以木柴文火慢炖而成,肉香四溢,滋味醇正,是游客必吃的美食……
今日游卧云铺,我不仅感受“以云为铺,倚天则卧”的浪漫,还感受到浓郁的烟火气息、和合的文化风貌、绵长的历史流淌,更感受到乡村振兴的铿锵足音。站在卧云铺村口,回望那一级一级向上延伸的石阶,不正是一代又一代卧云铺人踏实向上的精神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