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雨寺)
下山的行速太快了,团队中最年长者竟然第一名到达法雨寺。因为必须持集体票进门,等待了近一个小时,同一团队的游友才陆续汇齐。
这段时间,只好独自一人在法雨寺周围绕着莲池瞎逛。
法雨寺前的石牌坊,1995年新建的。南面额书“海天佛国”。

-
北面额书大金篆“鼎通圣境”。

-
莲池,亦即放生池。


-
莲池上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叫“海会桥”,将莲池分割成两潭。
-
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池塘。

跟他们聊了好一阵子。
抓上一只老龟给思泉当模特儿。
-
法雨寺,普陀三大寺之一,如今又多了座“宝陀讲寺”(参见《普陀两日(11)——宝陀禅寺》),该改为“四大寺”了。法雨寺占地三千多平方米,现存殿宇近三百间。
团队汇齐,清点完人数,一道自东南角进门。穿过额书“天华法雨”的门楼(又叫天后阁)进入寺内。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老儿赐“天华法雨”额,从此定名“法雨寺”。

-
如今的“天华法雨”乃沙门一音(即李叔同)题写的。
-
2006年公布为“国保”。


-
1987年新建的九龙壁。九条青龙昂首舞爪,争抢龙珠,栩栩如生(这词用滥了,但也想不出更恰切的词汇)。

-
细看,何止九条?上部的石梁、石瓦间还有十余条造型各异的小龙,顶部的檐上还有,多少条?数不清(后面靠墙壁太近),导游也说不清。

-
九龙壁在中轴线上,往北有天王殿,玉佛殿,两殿之间有钟鼓楼,之后依次为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
天王殿。“法雨禅寺”四个大字书在天王殿的墙壁上,胡厥文(1895~1989年)题写的。

-
登十余级石阶,到玉佛殿。这里曾供奉过一尊清朝末年从缅甸请来的白玉释迦牟尼像,“文革”中被毁;现在的是玉佛1985年从京城调来的。

-
两侧的钟鼓楼。
-
法雨寺内最著名的“九龙宝殿”。有几个亮点,其一,它顶上用的琉璃瓦,有十二万张是遵照康熙皇帝的指示从南京明朝宫殿上拆下运来的。

-
其二,九龙藻井,明代留存下来的文物。不让拍照,从网上找到一张片子,拼接过(感谢原作者)。这也是普陀山的镇山之宝。

-
遇做法事,和尚们鱼贯而入,随拍几张。


-
“关帝殿”。关公,本是道教的神明。可能因为他的忠君爱国、神勇威武、待人至信、行侠仗义的高尚品德世代敬仰,渐渐地成了同时接受佛、道、儒三家信奉的神明。除了关公,中国历史还有第二人吗?
-
九龙殿前有两棵古柏树,自明万历年间建寺起,就与之共存,一起历经沧桑,至今依然保持着龙飞凤舞、洒脱飘逸的姿态。郭沫若先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将其命名为“龙凤古柏”。


-
两座经幢,与九龙壁同时建造。

-
僧人、香客们……

-
法雨寺附近的千步沙,普陀山最大的沙滩。比它南边的百步沙更为开阔,沙质也更细腻。未到夏季,游人寥寥。


-
法雨寺与千步沙之间有一小块水域,从里面生长的鱼类看,可能是淡水。


-
在这座餐厅用完午餐,乘车返回码头。

-
论书法,江的这几字实在不怎么样。比起上集那位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题写的“海天佛国”实在相去甚远(参见《普陀两日(15)——云香古道》和下图)。与上文见到的那座石牌坊上的,也有较大的差距。
话说回来,既然费了那么大的劲,用巨石刻于普陀入口,就要离开了,还是想让它亮亮相,就算为普陀山两日游画个句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