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风月,灯火瓜州
在《唐诗三百首》中,晚唐诗人张祜的一首《题金陵津渡》,描写羁旅乡愁十分传神: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唐代,因为更名江宁的原金陵县属润州(今镇江市)管辖,所以润州当时也称金陵,西津渡也称金陵渡。晚唐时,东边的北固山下建有“甘露渡”,西津渡在甘露渡西,于是这个名称便沿用至今。张祜的这首诗,形象地写出了西津渡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地势。
隋以前,西津渡与扬州的古扬子津相对,唐大历以后,长江河道南移,瓜洲与扬子津被泥沙淤塞相连,西津渡便与瓜洲相对渡。
如今,小山楼在西津渡得以重建,这是一座两层的小楼,现在是镇江唯一的“国际青年旅舍”加盟店。唐代时这里的江面有二十华里宽,小山楼下泊满客船,从客栈望对面江中渔火闪烁,待躺下枕边又是汩汩涛声,怎能不引发诗人无限的愁思?和西津渡东边北固山上看长江浩荡、使各路英雄壮怀激烈不同,西津渡作为北人南渡的第一渡口,登岸北望,往往更容易引发家国的感叹和思乡的哀愁。
随着长江河道的变迁,西津渡口一带的地势也在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现在长江从西津渡往北退几百米,渡口的影踪已很难寻觅。不过,西津渡身后的蒜山(云台山)依旧挺立,它便成为西津渡最好和最恒久的坐标,但凡古籍诗词提到“蒜山”,那便是指西津渡一带。
从三国到唐代,西津渡一直被称为蒜山渡,而且渡口不止一处,元代学者称为“西津诸渡”。明末清初著名地理学家和史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今(镇江)城西北三里曰西津渡,为南北时渡口,古谓之西渚……唐时亦曰蒜山渡,宋置西津寨于此,俗谓之西马头,即江口也,亦曰京口港”。现已在镇江市区中的“大京口”、“小京口”和义渡码头遗址以及与金山寺相望的玉山大码头遗址等,都是西津渡的重要渡口。
正如“瓜洲”成为扬州的代称一样,“京口”也成为镇江在历史上最为响亮的名字。而对于镇江来说,没有什么地方比一个千年古渡更能代表这座城市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了。王安石的那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已经道出了镇江作为“吴楚要津”、“长江锁钥”、“漕挽咽喉”的要冲位置,西津渡作为镇江的首要渡口,注定了要成为历史人物风云际会的绝好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