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太行山楼上村“戏曲小镇”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原文地址:太行山楼上村“戏曲小镇”
作者: 诗歌里的光影

近年来,武安市在精心营造风景美、环境美的同时,深挖乡村文化内涵、展现乡村特色风貌、壮大乡村文化产业,努力让村民的生活富起来,环境美起来,精神乐起来,探索出了一条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上面这个桥连接武安旅游大道通往楼上村“戏曲小镇”。


无论你在哪里,我在楼上等你!
武安楼上村“戏曲小镇”地处太行深山区,系北洺河主要支流门道川的源头,东望京娘湖景区,西临七步沟景区,北靠巍巍东太行景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省邯郸专区曾对武安平调、落子两个剧种进行了重点扶植。1956年,河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上,武安落子《借髢髢》获得好评,并整理改编了落子《端花》,创作了落子《高山流水》等一批有影响的剧目。1958年,邯郸地区戏校开设了平调落子班,培养了房志彬、李淑兰等一批新演员。
武安落子有传统剧目140余出,代表剧目有《借髢髢》《吕蒙正赶斋》《老少换妻》《小过年》等。2006年6月,武安平调落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图为武安平调落子博物馆。

楼上村的房屋大多采用太行山石依山而建,整个村子显得整洁很有特点。


上图为楼上村的戏台。下图为楼上村戏院。


武安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固义村的傩戏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系武安独有的两个地方剧种,经常同台演出,此种表演形式在全国县级十分罕见。
武安平调:据初步考证,武安平调约产生于明末清初,武安落子约产生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兴盛于20世纪中叶。
平调属于梆子腔系,曲腔悠扬,旋律流畅,风格独特,有慢板、二八板、散板、流水板、栽板等板式。平调的武打自成一格,粗犷豪放,带有剽悍的民间武术气概。表演中的念白以武安话为基础,有的甚至完全使用武安方言。
解放后,省文化厅曾将平调作为全省重点剧种加以扶植,派省内多名专业文艺工作者协助,改编了平调剧《两狼山》《铡赵王》《盘坡》等剧目。
武安落子:武安落子原名莲花落,清末由武安民间流行的“花唱”发展而来。

地处太行深山区的楼上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抗战期间八路军曾驻扎在村上,抗战剧团成为太行山抗日宣传的一面旗帜。在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平调落子称“红色剧种”,为宣传抗日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较大影响。


武安市在精心营造风景美、环境美的同时,着力打造文化乡村,培育文明乡风,厚植文化力量,探索出一条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努力让村民生活富起来,环境美起来,精神乐起来,展现乡村振兴新气象。


村上每一条巷子都用戏名命名。

村上的这组高音喇叭响起来能传个十多里。
武安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固义村的傩戏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系武安独有的两个地方剧种,经常同台演出,此种表演形式在全国县级十分罕见。



武安平调:据初步考证,武安平调约产生于明末清初,武安落子约产生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兴盛于20世纪中叶。

平调属于梆子腔系,曲腔悠扬,旋律流畅,风格独特,有慢板、二八板、散板、流水板、栽板等板式。平调的武打自成一格,粗犷豪放,带有剽悍的民间武术气概。表演中的念白以武安话为基础,有的甚至完全使用武安方言。





该村自然环境优美,背靠郁郁葱葱的青山,前望五彩缤纷的花海,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是乡村休闲游最佳之地。




武安是国家级非遗武安平调落子的发祥地,楼上村尤负盛名。村里不仅保留着古朴美观的大戏台,而且至今还活跃着一支完整的乡村剧团。“花旦街”“金枝巷”,村里的每条小巷,都有一个戏韵万千的名字。国庆节期间,有很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一起来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武安平调:据初步考证,武安平调约产生于明末清初,武安落子约产生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兴盛于20世纪中叶。

平调属于梆子腔系,曲腔悠扬,旋律流畅,风格独特,有慢板、二八板、散板、流水板、栽板等板式。平调的武打自成一格,粗犷豪放,带有剽悍的民间武术气概。表演中的念白以武安话为基础,有的甚至完全使用武安方言。






太行山,秀美之山,风光旖旎,山川壮丽。太行山,英雄之山,厚重辉煌的革命历史,孕育了伟大的太行精神,铸就了光耀千秋的红色文化。


前一篇:[转载]看看辽阳白塔
后一篇:[转载]踏访武安英脑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