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2022-08-31 12:50:27)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原文地址: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作者:山抹微云1969

      在我国,以“中山”命名的街道,比比皆是,但最吸引我的,当属重庆的中山四路。中山四路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起于上清寺转盘,止于曾家岩50号周公馆,长仅800余米。但就是这条不长的街道,却被加以“重庆市最美的街道”的桂冠。它一墙一院都有故事,一砖一瓦皆有文化,一草一木饱含韵味,一步一行充满情调。它就像一部精致而通俗的历史典籍,浓缩了重庆市的前世今生,承载了巴渝大地上厚重的历史文化。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中山四路

游中山四路,最好是徒步而行,缓缓而行,要留出充足的时间,放慢自己的节奏,以一种悠闲的心情,从容优雅地细细观看。甫一进入中山四路,首先吸引你的,是干净整洁的平整路面,色彩艳丽的花草园圃,绿树掩映的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的老式房屋,层次分明的建筑色彩,石砖勾勒的仿古墙角,中西合璧的拱窗拱廊,弯曲有致的铁艺拱门,异域风情的欧式街灯,充满情调的店铺招牌……一切都显得朴素而清雅,到处散发出雅致悠闲的韵味,漫步在中山四路的树荫下,欣赏着灰色古朴的砖墙、若隐若现的百叶窗、爬满青藤的阳台、活灵活现的浮雕时,一切都仿佛穿越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置身于“陪都”的风云变幻中。那种代入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享受。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中山四路
中山四路不仅是重庆市政府所在地,也是一条重庆近现代历史文化长廊,它承载着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诸多重要文物,也是中国抗战文物最集中的区域之一。短短800余米的街道,密集分布着众多历史遗迹,周公馆、桂园、戴公馆、张骧公馆、特园、国民政府警察局旧址、国民政府总统府旧址等。每一处遗址,都与历史名人相关联,每一座房屋,都发生了动人心魄的历史故事。当你沿着中山四路徐徐前行,那些老故事就像电影胶片一样,一幕一幕浮现在眼前。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中山四路
     【周公馆】在中山四路的东端,有一小广场,广场上矗立着周恩来铜像,铜像背后坐落着一栋低调而古雅的青灰色建筑,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曾家岩50号——周公馆。1938年,中共南方局考虑到办事处住房紧张,而曾家岩地处市区,靠近国民政府,会客访友和与各界人士接触都很方便,十分有利于开展工作,邓颖超遂以周恩来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名义,租用了曾家岩50号,对外称作“周公馆”,实际上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部分机构所在地。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周公馆门前的周恩来铜像

    就是在这栋朴素得有点寒酸的狭窄小楼内,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林彪、王若飞等人在渝期间常住于此。当时的周公馆大门外,并没有现在的宽敞广场,只是一条幽深狭窄的石板小巷,东面经国民政府警察局派出所通向嘉陵江边,西面经戴笠公馆门口通往上清寺,朝北可往国府路。周公馆外面,距大门右边百米之遥是特务头子戴笠的公馆,左边毗邻国民党警察局派出所。周公馆的内部环境也非常有趣,主楼的底层和三楼的全部以及二楼东边的三间房屋为南方局租用,其余分别租给了时任国民党中央抚恤委员会主任秘书刘瑶章,国民党上层人士端木恺,以及时任重庆市市长贺耀祖的夫人倪斐君领导的“战时妇女服务团”。这样就形成了国共两党人士同进一个院、共住一栋楼的有趣现象。不难想象,汇报、开会的声音稍高一点,都会被隔墙有耳的其它租户听去。相传,在周公馆中的天井里,有一条秘道,可以通向防空洞直达嘉陵江边。1940年皖南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中共的监视,周恩来常年在军统、中统特务的监视下独身徒步于周公馆与红岩村之间,直到1943年才离开重庆前去延安领导整风运动。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曾家岩50号建筑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曾家岩50号门牌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周公馆小院

    1945年8月,毛泽东同志来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期间,曾在底层会议室接见中外各界人士,周恩来同志更是经常在此会见各界人士和中外记者。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周恩来邓颖超卧室兼办公室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中共南方局领导成员

     1946年5月,周恩来、董必武先后率中共代表团、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大部分人员离开重庆前往南京。曾家岩50号又成为中共代表团驻渝联络处和公开的中共四川省委机关驻地。吴玉章以中共代表和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的身份率上述两机关人员驻节于此,与国民党重庆当局保持联系,并全面领导云、贵、川等西南地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重庆《新华日报》社工作。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南方局外事组成员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南方局军事组

     1947年2月28日深夜,国民党重庆当局突然出动数百名军警宪特,武装包围了这里,无理查封公私财物,强迫将中共在渝公开人员软禁达十天之久。经过吴玉章的坚决斗争和据理强求,最终中共驻重庆和成都两地人员分别于3月8、9两日乘机胜利返回延安,《新华日报》昆明分销处人员亦随后抵延。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国民政府警察局旧址

     【国民政府警察局旧址】与周公馆一墙之隔的,是曾家岩19号国民政府警察局旧址。它建于上世纪30年代,坐北朝南,为中西合璧式的3层小楼,砖木结构,歇山屋顶,小青瓦屋面,条石基础,内部为木质结构,设有地下室,外部安装有铁栏。南北各有两个老虎窗,南面临街为传统中式灰墙黛瓦风格,整个建筑比周公馆整整高出了一个屋顶,已经风化泛黄的石朝门上,还能看出“从善如流”4个繁体字和门楣上精美的雕饰。比起周公馆来,要气派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北面朝江,为西式拱券外廊,立于15米高悬崖峭壁上。因为毗邻周公馆,所以门前的小巷内常有一些由国民党特务装扮的小摊小贩来回游走,对进出周公馆的各种人物进行监视盯梢和跟踪。在警察局顶楼上,有个隐藏的小窗口,特务和警察通过窗口能够监视周公馆一举一动。如果你有条件进入楼内,一定要到顶楼看看,听说在两个储物间中间,有一块类似于装饰墙的暗门,不知道一位就是一面墙,但是当你进入俺们后,秘密终于浮出水面:一个极其狭窄的空间内,有一个斜放的梯子,梯子上方是一扇窗,站在梯子上,打开窗户,周公馆一览无遗。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国民政府警察局旧址大门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木装饰墙上有暗门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打开暗门爬楼梯到达隐藏窗口
       【戴笠公馆】寻找戴笠公馆,我颇费一番周折。由于前期功课没做足,不知道戴笠公馆旧址已更名为巴渝文化会馆,所以我在中山四路上找来找去,后来碰到一位环卫工,她告诉我说:“你背后的巴渝文化会馆,就是戴笠公馆。”
戴笠公馆位于曾家岩85号,跨过黑漆大门,里面是一个幽静小院,院中的主体建筑,就是赫赫有名的戴笠公馆旧址。这是一栋坐南朝北的三层建筑物,建在街道边的梯坎下,底楼下沉,二楼与街面持平,房屋仍是民国风格的砖木结构。它设于“周公馆”右侧,背靠嘉陵江,戴笠在此专设 “特侦组”,用以监视“周公馆”一切动静。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戴笠公馆旧址院门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戴笠公馆旧址

    戴笠公馆旧址是陪都时期国民党重要人物、军统领袖戴笠的居住办公之地。戴笠的一生充满神秘传奇色彩,早年好赌博,结交青帮,曾在浙军周凤岐部当兵,后脱离部队到上海,在交易所结识蒋介石、戴季陶等人。29岁是他人生职场的重大转折,不仅考入黄埔军校6期,还被蒋介石以亲信、同乡、学生缘由而加以器重。毕业后任蒋介石侍从副官。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戴笠公馆旧址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重庆市妇联

     【潘文华公馆】位于重庆市中山四路81号,现为重庆市妇女联合会办公楼。潘文华为民国二级陆军上将,历任国民党第7战区23军军长、28集团军总司令兼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1949年12月率部起义。潘文华是重庆首任市长,正值建市伊始,重庆地界模糊,主城局促,潘文华便谋划拓城大计。拓城以马路建设为重点,带动新开辟街道的片区建设。当时测定干线三条,其中中区干道于1929年8月筑成,路线由通远门外七星岗起,经观音岩、两路口、上清寺达曾家岩,全长3.5公里,道路平均坡度为3%,路面以三合土敷面,底层与中层碎石铺压,人行道以0.5平方米之菱角石铺就,边沟以石料彻筑。这是重庆第一条等级公路,因潘文华崇敬孙中山,故取名叫中山路。中山路并分为四段,上清寺部分就叫中山四路。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潘文华公馆

【桂园】位于中山四路65号,毗邻重庆求精中学,是一个独立的小院,大门临街,占地700平方米,主楼为砖木结构。1939年张治中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一处主任(分管军事)时租下的。迁居入住时,张治中亲手种下桂花树,并启用父亲“桂徽”名字,将此小院命名为“桂园”。1945年8月,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张治中特将此处备作毛泽东在重庆市内办公会客的地方。从1945年8月到10月,历时43天的国共谈判期间,毛泽东、周恩来在此多次会见了社会各界人士。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就是在这里签署了著名的《双十协定》。桂园,成为国共谈判的重要见证地。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桂园门牌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桂园主楼及楼前两棵桂树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桂园主楼正门

   楼下左侧是会客厅,厅中的摆设陈列如旧。八个镶着白色细条的蓝布沙发静静环绕墙下。厅内有一书桌,罩着白桌布,上有毛笔、砚台、笔洗等。南墙上悬挂孙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的横匾,东墙悬挂的是蒋介石手书戚继光的语录,西墙是女画家红薇老人画的一幅花卉,北墙是一幅《秦淮夜泊图》。整个会客厅的布置,透出桂园主人张治中的胸怀与情调。右侧是餐厅,毛泽东、周恩来同志曾宴请过各国驻华团体负责人和中外各界友好人士。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会客室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餐厅

   二楼是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办公、休息的地方。其中一间为张治中的卧室,本是要给毛泽东居住,可毛泽东从未晚上在此休息。其他房间里陈列着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在重庆谈判期间的活动照片,以及《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在当时的有关报道。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求精中学大门

【求精中学】在桂园的南北两侧,紧挨着的是求精中学和人民小学,一所中学,一所小学,看似普通,其实背后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求精中学位于桂园北邻,这是一座有渊源的学校,1891年由美国基督教MEM会创建,初名“重庆求精学堂”,后经多次合并和改名,1998年复名为“重庆市求精中学校”,1999年被列为“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年来,从“求精”走出了刘伯承、张大千、庞中华、王鸿举、余远牧、王渝生、朱玲、邓婕等一大批军政要人、艺术大师、教授学者、世界冠军、社会名流等精英人才,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誉满国内外。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重庆市人民小学大门

【重庆市人民小学(晋冀鲁豫边区子弟学校)】桂园的南邻就是重庆市人民小学,可不要小看这所小学,它还有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晋冀鲁豫边区子弟学校。它创建于1945年,后随刘邓大军南下重庆,改名为中共中央西南局人民小学。刘伯承元帅为学校命名并题写校训,贺龙元帅任学校首任董事长,邓小平的夫人卓琳任首任校长。

说起这座学校的创立,不得不佩服开国元帅刘伯承的长远眼光。抗战胜利后,晋冀鲁豫军区党政军机关迁到邯郸,因邯郸累遭兵火,学校所剩不多,儿童入学困难。为了不影响军民关系,军区计划办一所子弟学校。刘伯承提出:“我们要为将来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培养人才,他们必须有文化、有道德、爱劳动、爱祖国,具有创造精神和铁的纪律。这个办学宗旨一定要明确,千万不能培养特殊阶层和娇骄儿。”在刘伯承、邓小平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晋冀鲁豫军区干部子弟校于1945年成立。西南解放后,学校从邯郸迁至重庆,成为西南局直属机关干部子弟校,刘伯承为学校命名为“人民小学”。70多年来,人民小学为我国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每到上学前放学后,都能看到一个个背着书包的小学生,欢快地散布在中山四路,就像天上的星星,点缀着山城最美的街道。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民主党派陈列馆大门

【特园·民主党派陈列馆】在中山四路的另一头,上清寺西南角风景秀丽的嘉陵江畔,坐落着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爱国人士鲜英的公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特园。特园始建于1929年,1931年建成,因鲜英字“特生”,故名其宅为特园。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特园坐落在上清寺转盘边的一座小山坡上,山坡下的马路车水马龙,而“风雨同舟共商国是”大型浮雕就在人行道边上,让人触手可摸。雕塑以20世纪40年代重庆特园的史实为背景,源于历史,基于生活,形象化、艺术性地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与各民主党派领袖、知名人士聚会重庆共商国是的情景。特园曾是中共与各界人士共商国是的场所,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发祥地,因此在特园设民主党派陈列馆。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特园坐北朝南,为两栋两楼一底中西式建筑,每栋两个楼梯间,平面布局一致。砖木结构,面阔四间,进深两间,蓝灰色外墙,小青瓦屋面,板条天棚,实木楼梯地板,杂木花格门窗,第二层有露台、罗马柱等。布局典雅,结构严谨,居室宽敞,错落有致,庭院幽静。

当年鲜英夫人金竹生女士以废弃煤渣打成煤砖售卖,积得资本建房出租,积年发展,修建鲜宅,后慢慢发展为特园。特园主体建筑达观楼,为鲜英夫人金竹生亲自设计,另有平楼、康庄等。康庄共四幢,均为三层小楼,1968年毁于无妄之灾,之后又因城建受损,如今特园只剩下康庄一处。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风雨同舟共商国是”大型浮雕

特园坐落在上清寺转盘边的一座小山坡上,山坡下的马路车水马龙,而“风雨同舟共商国是”大型浮雕就在人行道边上,让人触手可摸。雕塑以20世纪40年代重庆特园的史实为背景,源于历史,基于生活,形象化、艺术性地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与各民主党派领袖、知名人士聚会重庆共商国是的情景。特园曾是中共与各界人士共商国是的场所,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发祥地,因此在特园设民主党派陈列馆。

特园坐北朝南,为两栋两楼一底中西式建筑,每栋两个楼梯间,平面布局一致。砖木结构,面阔四间,进深两间,蓝灰色外墙,小青瓦屋面,板条天棚,实木楼梯地板,杂木花格门窗,第二层有露台、罗马柱等。布局典雅,结构严谨,居室宽敞,错落有致,庭院幽静。

当年鲜英的夫人金竹生女士以废弃煤渣打成煤砖售卖,积得资本建房出租,积年发展,修建鲜宅,后慢慢发展为特园。特园主体建筑达观楼,为鲜英夫人金竹生亲自设计,另有平楼、康庄等。康庄共四幢,均为三层小楼,1968年毁于无妄之灾,之后又因城建受损,如今特园只剩下康庄一处。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特园

    进入特园,里面装修精致,分别由序厅、八个民主党派展厅和影视播放厅等部分组成,陈列着近千张珍贵历史图片、百余件珍贵文物资料。展区较为全面准确详尽地介绍了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致公、九三和台盟八个民主党派的成立和发展的历史,展示了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光辉历程。据悉,这是目前全国第一个向观众展示和介绍中国民主党派历史的陈列馆,被中共中央统战部列为全国唯一的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之所以将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建于此处,是因为这里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1939年后,鲜英拒绝仕途,常年居家特园,对来渝各界社会进步人士热情招待。特园是董必武、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南方局对外活动联系的重要场所。1941年2月,张澜、黄炎培、梁漱溟、罗隆基等在特园秘密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并将总部设在特园,鲜英被推举为中央委员。张澜、梁漱溟等长驻特园,冯玉祥将特园康庄2号长借为市内官邸,特园长年开设流水席,日客流量多则上千,少则数百,鲜英举家倾产,支援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民主进步事业,获有“孟尝君”的称号。重庆的知名人士、社会贤达以特园为民主运动的大本营,常常去特园聚会,不少人还寄宿于特园。1945年,毛泽东来重庆谈判,曾三次访问特园,重庆谈判的许多细节在此形成。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20世纪40年代后期慨然书赠“民主之家”匾额,如今匾额珍藏在红岩革命纪念馆。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特园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特园会客厅

【重庆市委大院】36号,是中山四路上最传奇的门牌号,现在是重庆市委大院所在地。熟悉重庆历史的人都知道,36号不止是门牌号那么简单,它记录着重庆一个时代的风云,是重庆历史镜像中最浓墨重彩的一道光芒,甚至可以说,是中山四路这条人文大道的暴风眼。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重庆市委大院围墙

   1891年,重庆开埠,法国天主教和美籍牧师锐璞陆续在中山四路36号一带购置房地产,修建了真原堂等建筑。随着20世纪20年代后期重庆新市区的建设和扩展,这里陆续兴建了高级公馆、住宅和别墅,逐步形成了德安里和大溪别墅区。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现中山四路36号成为蒋中正、宋美龄、李宗仁等国民党军政要员的官邸,国民政府行政院、军事委员会侍从室等也在院中。1949年重庆解放后,中共中央西南局于12月进驻中山四路36号,直至1954年11月西南局撤销。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第二书记刘伯承、第三书记贺龙在这里领导了西南地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揭开了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的新篇章。如今的36号院内,仍然留存着蒋介石旧居、宋美龄旧居、康心远公馆、李宗仁公馆、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等。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重庆市委大门
    蒋介石旧居——位于中山四路36号院内2号楼,原为德安里103号,1936年由富商丁次鹤委托华西兴业公司建筑部设计建造,是蒋介石在市区的惟一的一处官邸。小楼为一栋砖木混合结构二层别墅建筑,折中主义建筑风格。西式坡屋顶,小青瓦覆顶,外墙青砖勾缝。建筑采用不对称设计,二楼设有回廊,共有房间10间。旁边一栋为侍从室,原为四川省主席张群的住宅,解放后邓小平曾居住于此。重庆谈判期间,这里是国共双方代表的主要谈判地点,正式谈判阶段的首轮8次谈判,就在这里举行。当年,毛泽东与赫尔利出席蒋介石的午餐,餐后他们与作陪的张群、吴国桢、蒋经国等人步出2号楼,在门口台阶前站定,由美国《生活》杂志的记者拍摄合影,留下了毛蒋两人惟一的也是最具政治象征意义的一次正式合影。值得一提的是,2号楼在抗战期间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征用给宋美龄使用,故而它还有一个别称“美龄楼”。今天,站在2号楼下面的院子里,还能看见那株枝繁叶茂的大橡树,这株大橡树,正是由蒋介石和宋美龄在当年亲手所植。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蒋介石旧居

     宋美龄旧居——坐落于中山四路36号重庆市委大院内,又名尧庐二号。这是一座华贵独特的楼房,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一楼一底,占地面积486.94平方米。抗战期间宋美龄曾在此居住,解放后刘伯承、贺龙曾住此楼,现为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办公大楼,尚基本保持原貌。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毛泽东与蒋介石唯一合影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宋美龄旧居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李宗仁旧居

     李宗仁旧居——坐落于中山四路36号院内6号楼,现为重庆市图书馆资料部,尚基本保持原貌。这是一幢坐南朝北的西式砖木结构建筑,林木环绕,环境清幽。主楼两楼一底,两侧为一楼一底,原为刘航琛的公馆。李宗仁是抗日名将,1949年1月蒋介石通电下野后,李宗仁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党统治而未果。1949年4月,解放军攻占南京,国民政府迁往广州。10月13日,解放军兵临广州,李宗仁飞重庆,起先住在林园,后住进德安里新修的代总统官邸,即中山四路36号院6号楼。李宗仁与蒋介石有着深刻的矛盾,而重庆是蒋介石的地盘,李宗仁虽是代总统,在这里却政令不通,处处受人掣肘。不知是巧合还是有心,李宗仁官邸的位置也恰好位于蒋中正的德安里101号和宋美龄的德安里103号之间。这段在重庆的时间仅两个月,却令李宗仁感到非常难受。1949年12月李宗仁去了美国,1965年7月回到大陆,算是落叶归根。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民国政府行政院旧址

     民国政府行政院旧址——位于中山四路36号重庆市委大院内。该建筑于19世纪末由德国人修建,坐北朝南,仿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砖木结构,二楼一底,面阔23.3米,进深24.7米,楼高19.4米,共有房屋19间。初为法国天主教教堂,后作为教会学校。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内迁重庆后,借用此地作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的办公楼。蒋介石、孔祥熙、宋子文先后在此任职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行政院成立于1928年10月,是当时的国家最高行政机构。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离渝返回南京,行政院也随之迁返南京。解放后,邓小平、刘伯承、贺龙曾在这栋楼办公。

康心远公馆——坐落于中山四路36号市委大院内4号楼,歇山单檐砖混结构,共三层,二楼外围回廊。屋顶仿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檐角起翘,近似传统复兴风格。康心远是康氏家族的一员,说起康氏家族,那可是四川颇有影响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老大康心孚是老同盟会盟员,和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是同乡至交,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与李大钊很要好。老二康心如是四川美丰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抗战期间任重庆临时参议会会长,建国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委员、全国工商联执委等,并参加了民主建国会。老三康心之经营厂矿、地产、金融,还办了《国民公报》。新中国成立后,他将自己的房产、煤矿等捐献给了国家,周恩来听说后托人带话给他,勉励他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1957年,他被特邀为全国政协委员。老四康心远是宝丰公司总经理,其夫人王棣华和胞妹王同华,早年在天津女师读书时与邓颖超同窗。抗战期间,邓颖超和周恩来和康家来往频繁,曾邀请康心远夫妇吃饭,启发他们的爱国感情。

1949年重庆解放后,中共中央西南局进驻36号。根据历史记载,刚进城时由于房子紧张,刘、邓就起带头作用,两家人在2号楼挤着住,刘伯承住二楼,邓小平住一楼,既是住家地,又是办公地。因来请示汇报工作的人太多,不方便工作,也确实太挤,两家就分开住了。邓小平搬出后,与家人一起住进了现在的市委4号楼,即康心远公馆。此后,在2号楼里居住的人则是传奇元帅贺龙。中山四路的遗址群,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进程,与遗址有关的不少人物和事件,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四世同堂纪念馆

    中山四路是地地道道的“抗战文化一条街”,除了居住着大量的军政要员外,还有众多文化艺术界的名家在此居住,如郭沫若、老舍、陶行知、徐悲鸿、柳亚子等,他们以笔为武器,创作了不少名篇佳作。老舍先生的经典著作《四世同堂》,部分内容就是在此创作完成的。此外,中山四路的文化标识还向上清寺周边延续,其中,张骧公馆和宋子文公馆就是紧挨中山四路的两处历史遗迹。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张骧公馆旧址

   【张骧公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58号,建于20世纪30年代,位于市委市政府大楼内,能从上清寺天桥上望其不凡“背影”。张骧公馆是当时全重庆市最豪华的花园之一,整个公馆采用了壁炉居宅心的西方住宅空间布局模式,还引用了西方风格的阳光房。从远处看,公馆的屋顶呈歇山与十字双坡造型。八十余年过去了,公馆的灰色墙体、红色檐脚依然保存完好。最初张骧公馆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办公楼和国民党中央党部办公楼,后被有着重庆“电信传奇”之称的张骧所拥有。张骧为国民党元老张群的四弟。张骧曾经留学国外,攻邮电通讯工程技术。1937年任川康电信局局长并兼重庆电信局局长,其间一直住在这个公馆。张骧狂放不羁,其大哥张群对他的纨绔行径痛恨不已。国民党败退时,张骧照着民盟好友建议保全了川康两省电信器材设备,完好无缺地交到解放军手中,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山四路——重庆市最美的街道

怡园(宋子文公馆)

   【怡园(宋子文公馆)】位于渝中区四新路19号,嘉陵桥西村背后,从3号线牛角沱站1号口出,穿过地下通道,就能看见一条斜上的马路,怡园就坐落在此。怡园是一座哥特式砖石城堡,设计非常独特,外面是全石砌成,二楼有一个半圆台,三楼有一个小阳台,共三层16室。黄墙青瓦,内置天井,精美的石膏线脚、取暖用的壁炉、吊顶的纹饰,仍可见当年的气派。国共军事谈判期间,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曾在此居住。抗战期间,周恩来、董必武等曾多次前往这里,与宋子文交换对抗战时局的看法和改组国民政府、建立联合政府的意见,被载入国共统一战线史册。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作为重庆市电器开关厂宿舍,2002年市政府划拨经费将旧址内住户全部搬迁,现归重庆红岩联线统一管理。

从街头走到街尾,这条仅800米长的街道,竟然隐藏着如此多的历史遗迹,镌刻着一段段令人感怀的沧桑往事。斗转星移,四季轮换,黄桷树青了又黄,黄了又青,街旁的青砖房刷了一遍又一遍,石墙上的爬山虎爬得越来越高,历史虽已渐渐消退,但中山四路上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墙一院,仍在不停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仍然挺着那青砖灰瓦的坚韧风骨,守着那些藏于繁花深处的风雨跌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