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是我国端午节的食品,传说是为了祭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最早见于春秋战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每年端午节我就想起儿时妈妈包的"黄米大枣粽子" ,我的家乡在华北大平原深处,一到小麦"覆陇黄", "五月人倍忙"时端午节便到了.激起我浓浓的乡愁,包棕子,吃粽子,收麦子的美好记忆便一幕幕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妈妈总是前三天就把黄米泡在凉水中,过节前一天开始包.大枣挑肉多大小一致的在水中泡软, 苇子叶,干马莲叶在开水中煮过后,再泡冷水中备用.在前院大葡萄架下摆上小矮桌,材料一盆盆放跟前,妈妈胸前挂白围裙,卷起袖子坐小凳子,神情专注而又熟练地包起来,两三个叶子沾水后平铺在桌上,两手分别掀起两头,手一转,叶子形成下尖上大的小兜儿,装上枣和米,用叶子裹好,就成了四个角不在一个平面的粽子,用马莲叶扎结实,一个漂亮的小胖粽就完成了,而且每个角有一个红枣,这是妈妈所包粽子的特点.她手疾眼快像变戏法一样用米、叶子、枣变出一个个大小一样外型美观的米粽,这些成品挤在大瓦盆中.我坐在旁边很有兴趣地看热闹,还不时从水中捞一个枣放入口中.
煮粽子在晚饭后,这活由爸爸完成.妈妈把粽子码在大锅中加足水盖上草编的锅盖,爸爸用事先劈好的木柴升火,拉着大风厢咕哒!咕哒,过一段时间厨房屋内就飘出了诱人的粽香.要煮到半夜才息火,用灰烬余热焖着.
第二天我醒后,煮熟的粽子都用井凉水泡在一个很大的瓦盆中,每个门上都挂上了新鲜的艾条,更衬托了过节的气氛.小饭桌摆在院内荫凉处,一家人围坐一起吃早饭,我急不可待地剥开粽子叶,看着黏黏的金黄色糯米,红红的大甜枣,闻着绿绿叶子上的清香,食欲大增,吃得唇齿留香,恨不得把舌头都卷进去,然后再喝一小碗香喷喷的小米粥,就着黄都流油的咸鸡蛋,这才是世上最好的美味佳肴.吃完饭,爸爸 手持磨得锋利的镰刀,头戴宽沿麦杆编的大草帽去田里割麦了,又过节又收获,农家乐哟!
中午仍旧是好饭食妈妈又烙大饼又蒸馒头,葱花炒鸡蛋,西葫瓜粉条炖猪肉.妈妈担着小扁担,一头挂着一个大柳条篮子装的是主食和美味的菜,还不忘放一小碟红咸菜,另一头是一大陶瓷罐盛着小米稀汤,有节奏地走在田间小路上,我提一水壶紧随其后.一望无际的田野翻着金色麦浪,到处是割麦子的热闹景象,"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那幅美丽画面永远储藏在我的记忆中.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想起仍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我在城市已生活多年,超市内各种各样的粽子虽随时都能买到,但每年端午节我仍坚持自己制做粽子,而内容更加丰富,白糯米、大枣、白豆、红豆、花生米、葡萄干....包完煮熟放入冰箱冷藏.也像妈妈那样,把粽子当礼物送亲友和邻居,还装一包带到班上,我觉得不在于吃多少,主要享受制做过程以及与他人分享的愉悦心情.但是没有了当年的味道和欢乐的节日气氛.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又是粽子飘香麦子黄的季节,我不由得想起了故乡,想起了妈妈包的"黄米大粽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