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2022-03-24 20:53:38)
标签:

转载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历经千年的万神殿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罗马市容。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万神殿的结构并不复杂,就是一个圆形的大殿。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唯一一座至今完整保存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始建于公元前27-25年,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所有的神袛,可谓奥古斯都时期的经典建筑。

        公元80年的一场火灾,使万神殿的大部分被毁,就剩下一个长方形的柱廊,16根雄伟的花岗岩石柱,这一部分被作为后来重建的万神殿的门廊。我们在进入门廊时,看到那些巨大的圆柱,由此可以看出万神殿最初的建筑规模相当宏伟。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罗马万神殿。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历经千年的巨大石柱。
        现在的万神殿主体建筑是于公元120-124年所建,仍然是古罗马风格,也仍然供奉罗马的所有神袛。公元609年万神殿被赠予教皇,随即改为天主教堂,将多尊圣骸保存于内,更名为圣玛丽亚教堂,后来定位为意大利国立教堂。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安排,万神殿才一直幸存下来,没有被视为异教建筑而毁灭。

        万神殿前面有一个喷泉,建于1578年,喷泉上的方尖碑是由罗马教皇克莱门特十一世(1694—1721)主持安置的,这座方尖碑原来是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303年~公元前1213年)时期的,距离现在已经三千多年,在古罗马时代被运到罗马城。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万神殿广场上的方尖碑。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从正面看,神庙本身呈长方形。面阔33米。有一个长方形柱廊,宽34 米,深15.5 米;有16 根科林斯式石柱,分三排,前排8 根,中、后排各4 根。每根柱子高14.18米,底径1.43 米,用整块埃及灰色花岗岩加工而成。柱头和柱础则是白色大理石。山花和檐头的雕像,还有大门扇、瓦、廊子里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铜做的,包着金箔。

      入口处的两扇青铜大门是至今犹存的原物,门高7米,宽而厚,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门。后面是巨大的穹顶,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穹顶外墙面划分为3层,下层贴白大理石,上两层抹灰。下两层是墙体,第三层包住穹顶的下部,所以穹顶没有完整地表现出来。这个大圆顶直径43.3米,是当时的世界纪录,直到1960年才被在罗马所建的直径达100米的新体育馆大圆顶打破。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屋顶的装饰已被损坏。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走进巨大的殿堂,是一个圆顶大厅,有8 根巨大的拱壁支柱承载荷重。圆厅墙壁上布满了长方和半圆形的壁龛,里面有罗马时代的英雄神像。壁龛旁边有彩色大理石柱。墙壁上方和地板,也铺着彩色大理石,特别吸引眼球的是那个大圆顶。它的直径达43.3米,顶端高度也是43.3米。圆顶的基座从总高度的一半的地方开始建起。殿顶圆形曲线继续向下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球体与地相接。这表现出古罗马的建筑师们高深的建筑知识和深奥的计算方法。 罗马人制成一种非常轻质耐用的建筑材料。这种特制的混凝土被浇注入壳体,自下而上渐渐变薄,圆屋顶的底部有22英尺厚,而顶部仅有2英尺厚。这就避免了顶部过重可能带来的危险。

       神殿的圆顶和混凝土外壳结构在后来的基督教时代仍然被不断使用,这种穹顶成为欧美城市建筑艺术的基本形式,甚至改变了城市的轮廓线,影响极为深远。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按照当时的观念,穹顶象征天宇。于是在穹顶中央开了一个直径8.92米的园洞。从园洞进来柔和漫射光,照亮空阔的内部,有一种宗教的宁谧气息。这个洞也是万神庙唯一的采光点,这样一来光线从顶部泄下,并会随着太阳位置的移动而改变光线的角度,给予人一种神圣庄严的感觉。穹顶内部还做了五层凹格,凹格的面积逐层缩小,但是数量相同,因此更加衬托出穹顶的巨大,并给人以一种向上的感觉。大理石的地面上也使用了格子图案,并在中间稍稍突起,这样当人站在庙宇中间向四周看去时,地面上的格子图案会变形,进一步给人造成一种大空间的错觉。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地面的渗水孔。
        在万神殿里埋葬着一些伟大的意大利艺术家,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拉斐尔。在拉斐尔的墓上面是一尊圣母的雕像,左边是拉菲尔的雕像。在意大利统一后,万神殿成为国王的陵墓。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圣母像下面是拉斐尔的陵墓,左面是拉斐尔雕像。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转载]行走意大利(4)——罗马万神殿

   万神庙是希腊神庙艺术之后的又一发展高峰,充分发挥了高超发达的拱券技术,营造出壮阔宏大的风格,简洁洗练,和谐大方,显示了古罗马人卓越的建筑工程技术。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