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2015-01-06 19:48:01)
标签:

转载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这一集得把芦墟的古桥与跨街楼等贴上,也算对探访芦墟作个了结。先借此说一个消息,本月初,苏州市的行政区划有了一个大动作,原古城区的三个区: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合并成为一个“姑苏区”,县级市吴江市撤市改为“吴江区”。这一来,我在芦墟的所见,也名正言顺没出苏州市区。

 

芦墟既是古镇,又是水乡,古桥一定不少的。但我眼庸,似乎只对两座是有印象的。一座是在老街北侧的观音桥,另一座是直到南边、市河汇入南栅港处的登云桥。观音桥原名泰生桥,始建年代已无考,现存之桥则重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登云桥同样只有重建的记录,是在清嘉庆二年(1797),较前桥迟了二十多年。两桥均是单孔石拱桥,也都列入了吴江市的文物控制单位。在老街上徜徉时,还见到一些桥,属平板式的,也有像是建国初的那种钢筋水泥桥,有的没细看桥名,具体的在图后作补充。

 

芦墟老镇两街隔一河。有跨街楼或廊棚的地方不少。但规模较大,比较闻名的有两处:河东一处是沈氏跨街楼,是文物保护单位;河西稍南一处是许氏跨街楼,是文物控制单位,(没有细究文物保护单位与文物控制单位的区别在哪)。因在前探访怀德堂时,当地人告诉过我,许氏跨街楼,也称“雕花楼”,并且很具体地说,门口有个皮匠摊,故我“按图索骥”得以进去看了看。许氏那边只见门都闭着,没进去看。一样,具体的不在此累赘了,图后加注。

 

那天本觉得已将芦墟看完了。在饭店吃饭时,多了一声嘴,问当地老乡,镇上可有庙宇之类的?告之:观音庙在修,不开放;最有名的是镇南的城隍庙。在吗?在!于是又从老镇的北边向南重新走了一遍,终于见到了城隍庙。然只剩两进了,里边已是一个乡办企业在用着,也不像老房的样子。但心诚则灵,庙门虽紧闭着,活动看样子还是蛮正常的:门口就张贴着一张“四月初六串龙”时的善款名单……

 

作别芦墟了,也为芦墟说两句没拍到的“好话”。芦墟早先的两大支柱产业是窑业与米业。芦墟历史上名人辈出:南宋儒学提举陆大猷,元代书画家陆行直,明代万历进士、兵部主事袁黄,明末抗清将领洪祖烈,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廉吏陆耀,清中期诗人、书画家郭麟,近代南社诗人沈昌眉、沈昌直兄弟,均声闻遐迩。芦墟山歌也是相当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篇叙事山歌《五姑娘》,堪与《刘山姐》与《阿诗玛》相媲美。只是宣传推广的力度不够,名声上已落在了张家港的“河阳山歌”后面。希望吴江作为苏州的一个区以后,芦墟的文化底蕴也能借光借力,凭风上青天。

 

感谢好友吉格罗朵对沈氏跨街楼内砖雕门楼题款的雅正,敬录如下:

亦作“ 棣蕚 ”。比喻兄弟。
  《晋书·孝友传序》:“夫天伦之重,共气分形,心睽则叶顇荆枝,性合则华承萼。” 唐 杜甫 《至后》诗:“梅花一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仇兆鳌 注:“棣萼,以比兄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归田》:“似这般桑榆景逼,怎能彀棣蕚荣归?” 林之夏 《为不识题令祖礼林先生遗像》诗:“棣萼光辉映后先,湖山肃穆此书传。”
  后可能是"吴兴岐泽"。
  前额为是指兄弟合府,和睦相处,一同光宗耀祖。
  后匾说,封郡吴兴,沈氏支系。

 

感谢好友xlwushi赠诗助兴:

履丈芦墟又拾旧,古桥遥指跨街楼。

人杰地灵元宝地,不尽风光在前头。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左图是市河西边的西北街的一处廊街,右图是市河之东的一处廊街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市河之西的司浜里廊棚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不只在主道上,院落中的通道也带廊。右图是一条窄窄的小巷口的廊棚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许氏过跨街楼现在属于文物控制单位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这是最孚盛名的沈氏跨街楼,当地人称与之相连的宅第为“雕花楼”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在街上抬头就能见到的屋檐上方、楼板下的雕花构件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多亏当地人的指点,我才知道要从一家店面进去,门口有个修鞋的摊位(有一盏台灯处)。图是在里边向街上方向拍的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第一个天井内的砖雕门楼题“棣萼联辉”,不清楚是什么含义,居住在里边的居民也说不清楚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第二个砖雕门楼相对“缩”进一些,“吴兴?泽”,第三个字我也认不出来。这是门楼的局部,反正大家看得到上面的字,有认识的朋友请提示一下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沈氏宅第现在只能走到第四进前。此图是从里向门口拍的,两个砖雕门楼可见一斑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这是在市河北端的庆宁桥。名字仿佛有点老,没前去细看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这座桥没去找名,感觉也不老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在西栅拍的一张图,那位村民右后边就是上一图的桥栏局部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这座桥是平板桥,整理照片时发现桥石是老的,吃亏的是栏杆也许更换过了,所以当时同样没引起我的重视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重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观音桥,在老街的北端。后面拉了红布围着,不知是否是在重修的观音庙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观音桥的纵面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在街上北眺观音桥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市河最南端的桥名登云桥。有意思的是,桥身正中拱圈上从右往左雕刻的是登云桥三个字,桥栏板上从左到右雕刻的“援越桥”。桥栏板是水泥的,后加的无疑,当是6、70年代抗美援越时的产物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登云桥的文物控制单位与简介铭牌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左为桥的纵面,右为桥中间面石上的“八宝纹”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桥身南侧的题款,右边是“气凌霄汉山河壮”,左边的看不清楚。北边一侧光线不好,没拍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登云桥南、北两个方向的景观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登云桥真实的环境就是这样,以上各图都将杂芜留在了相框外边的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去寻城隍庙时,看到河边一个残留的码头装、卸的平台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城隍庙在镇南东南街13号。大门锁着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边上有个院子,里边开着服装厂。从里边拍得,城隍庙仅剩两进了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然而活动好像“正常”的

 

[转载]古桥遥指跨街楼:芦墟拾旧之二
作别芦墟,水韵长在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