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北京——外地人北京印象记(原创)

标签:
北京印象原创休闲 |
分类: 生活随笔 |
我眼中的北京——外地人北京印象记(原创)
(尊重知识产权从我开始)
醉里挑灯看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lm3906
记得第一次到北京好象是在1995年,当时从山西学习归来,与同行的五位友人一起在天安门广场合影留念,观看早晨升旗仪式,感受现场庄重的气氛,当时的心情真是激动无比,终于圆了小时候所唱的“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的梦。工作以来,中间过年回家或出差经由北京,只早到匆匆路过,偶尔逛一下中关村,印象并不太深刻。从2006年至今,自己多次到北京出差,并且一呆就是十天半月,对北京的感受日深。今天早晨上起之后,在北京的街道上快走一小时,并且随身携带相机拍照,忽然有感而发,信手拈来,于是才有了这篇文字。
北京的女孩,满口的京腔,优雅的气质,但好象从不浓妆艳抹,自然中透露出高贵的味道,给人浮想无限。
北京的男人,见多识广,喜好侃大山,崇尚悠闲,轻松言谈间显露出“八旗子弟后代”的风采。
北京的友善,在大街上如果遇到典型的北京人,如果问路一定是有问必答,绝对不嫌厌烦,就如我今天早晨请求一个遛狗的中年男人和放鸟的老人配合拍照时得到的热情与友善,并且临别前还一再挥手致意。
北京的街道,一般是宽阔整洁,同时也有窄窄的胡同,让人时时想起当年的老北京。只是与众不同的是,不管是大道还是胡同,两侧一般均停满了各式的车辆,感受现代化气息的同时,立即让人联想到拥挤的车流。
北京的车流,恐怕与美国纽约相比也相差无几,只是可能堵车更加严重而已。2006年有一次周末,我从中关村的“第三极书城”打车到平安里,仅在中关村起车处就堵了半个小时,整个行程耗时1个小时,真的是令人焦虑至极。去年奥运会结束后当即进京,终于感受到了通畅的车流,可惜好景不长,不久车流再次回复往日的拥挤,实行两个号码管制的效果并不太明显。
北京的公交,包括大客与地铁,永远都是人满为患,能够获得一个座位就算是阿弥陀佛了,哪里还敢有其他的奢望?好在尽管人多,总体秩序还不错,到底是首都,到底是天子脚下。
北京的出租,除去以前有代表性的“面的”,与其他的地方也没有什么两样,典型的一是管理比较规范,二是价格较高,随便走上一圈没有几十元钱是下不来的,只是北京出租司机倒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其天南海北的漫谈,见多识广的触角,热情好客的作风,以及文明礼貌的举止,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北京的旅馆,大多数价格较高,管理规范,没有证件入住几乎不可能,标间每晚100多元的不太好找,当然价格便宜的也有,只是需要有人引领,一不小心可能会被拉到偏远之地。
北京的饭店,如果公款消费,每桌上万元的档次比比皆是,但对于小民百姓来说,四、五个人100元左右的消费也不少,只是菜量与东北相比奇少,需要小心慢用。
北京的购物,既有燕莎商城等大型商场供外地人、富人等消费,同时也有不少的跳蚤市场服务于外来打工人口和下层民众,记得去年我在一个小市场内购买裤子,30元一件的价格,实在让我不好意思再与商家侃价。
北京的使馆区,往往环境清静,绿化优美,治安良好,管理规范,除了焦虑地等待签证的排队的人流,街道上几乎没有多少行人,与其他街区明显不同。这是我前年为岳父母办理赴加拿大探亲签证的真实感受。
北京的公园,一是数量众多,二是历史悠久,三是环境优美,四是管理规范,一般大早晨去闲逛最为节约,主要是此时不收门票,但若逢五一、十一长假,则最好不要去凑热闹,摩肩接踵的人群绝对对于想要放松的心境是一种折磨与打击。
北京的网吧,一般来讲往往规模较大,管理规范,没有证件想入门极难,其中上网机器一般比较先进,室内男女混杂,24小时通宵,只是最大的一个缺点是有时候对待抽烟的年青人管理不严,空气流通不够好。
北京的车站,无论是火车站还是长途汽车站还是公交车站,永远都是拥挤的人流,但是管理规范、秩序井然,不愧是首都的风范。
北京的天气,大多数都是雾蒙蒙的,难得见到如东北黑龙江地区的蓝天白云,就如我今天早晨所见,太阳只是如一个圆圆、火红的火球,被雾气与阴云所笼罩。
北京的方言,典型的油味京腔,除了使人想起那令人魂牵梦绕的京剧国粹,剩下的感觉就是令人忍俊不禁,好象总也表现不够。
北京的文化,除了令人向往一生的北大、清华等名校,还有地铁上看书看报的人群、街边林立的书报亭以及众多的书店,更有那历史文化名城透露出的幽深的文化气息与千年的沧桑之感。
北京的优越感,从典型老北京人与地道小北京人的言谈举止间即可窥见一斑,或者从其少数民众对于外来人口的眼光中可略知一二,俨然北京城只为他们所有,其实如果没有作为首都的政治地位,恐怕今天的北京与昔日的北平一样,六十年来不可能产生如此之大的变化,北京在许多时候不总是象太阳一样向四周辐射光芒,多数时候则是因其首都之地位如同磁铁一样将津冀的资源尽数吸收,并没有为周边地区的发展带来太多的辐射效应。
北京的房价,是恼人的秋风,是望洋兴叹后的长啸,是你我心头永远的痛,即使如我一样两口子条件均还可以的非北京家庭,工作十四年的存款也不够买上六十平方米,可想而知其他的民众会是什么情况。其实细细想来,如果北京不是首都,如果不是北京的孩子参加高考的分数如此之低、升学率如此之高、入名牌大学概率如此之令人心动,谁还会打破头皮往北京买房移民呢?
北京的上下班,简直如同一天中的长征,普通民众一天得有两三个小时在公交或地铁上度过,哪里能够象我一样每天可拿出这三四个小时的时间进行娱乐、休闲或锻炼?即使拥有私家车,恐怕上下班一般也得两个小时,并且还得早起早走避开车流高峰,真的如同旋转的陀螺,或者如同上紧了发条的玩具汽车,再苦再累也难以停下来。
北京的总体印象,除了超高的房价、拥挤的车流和摩天大楼林立造成的心情压抑,借助于其作为首都的政治优势,形成了对于普通民众的超高吸引力,特别是其永恒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外来移民来此闯荡与探险或者说寻找财富与机会,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在此上演,令人无限感慨,遐思联翩。
写在此处,暂时顿笔,他日再续,聊作一乐,同时与友人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