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口述首例H1N1背后的故事

(2009-05-15 22:14:20)
标签:

内地

首列

h1n1

流感

包某某

确诊

细节

经过

分类: 杂谈
口述首例H1N1背后的故事

  以下记录为知情人士所口述:
    5月9日下午3点左右,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内,一位年龄在30岁左右的男子;在其两名亲属的陪同下,来到该院分诊台前,男子自称姓包某某,自诉发热,并刚从美国回来。护士为男子测量体温为38.5℃。由于病人自诉来北美自疫区,并发热、咽痛、流涕等症状,当即引起在场护士的警觉。据悉:当班护士名叫杜丽红,她立即上前给包某及其随行人员戴上口罩,并引领他们;经通过专用通道来到发热门诊。并随即向院总值班、院领导汇报,院领方立即指示:不能轻易放走病人,并随即启动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卫生应急处理预案。很快该院派来一名副主任医师和一名呼吸科医师。
  此时,发热门诊内只有包某某及家属与护士,正当护士打电话向上面报告相关情况时。包某某等人趁机想溜走,幸亏杜丽红眼疾手快,一把放下电话;并冲上前挡住包某的去路,“请你们回去,医生马上就到,等排查清楚后,大家都可放心”。此时包某某只好跟随护士再次回到发热门诊。
  随后,两位医生赶到;在查看包某某病情后,并考虑到来自疫区,现不能排除甲型H1N1流感的可能性。于是将病员及两名陪同集中在到发热门诊,专用隔离观察室内,并快速通知检验人员取样。同时通知疾控中心排查,并将现场采样送成都市疾控中心检测。
  10日大约凌晨,病人及家属出现异常举动,又谋生离开医院的念头,并情绪激动的往外冲,一时间形成了尴尬的僵局,最后经院方工作人员的多方努力,患者最终同意留下等待疾控中心检测结果。
  5月10日凌晨2时,青羊区疾控中心电话通知,实验室检查(胶体金法)结果阴性。听到这个结果后,病人和家属更坚持离院。此时医院方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立即请卫生厅甲型H1N1流感防治专家组会诊。因为,按照相关规定;及时患者处于实验室检查结果为阴性,但仍然还处于医学观察期,根据其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接触史分析,目前不能排除甲型H1N1流感的可能,故需要慎重处理!
  10日下午2时左右,经四川省疾控中心反复两次对病人进行病源学检测,最终确认病人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弱阳性。根据《甲型H1N1流感诊疗》指南,初步诊断患者为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最后,在四川省卫生厅作出指示:将患者及其家属转送至成都市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并对就诊过程中密切接触患者的13名医务人员进行隔离医学观察。
口述首例H1N1背后的故事
                      (内地第二例H1N1患者)
 点评
     大家先别骂!如果你看过电影《卡桑德拉大桥》,如果你当时是一名乘客,你与执行者的形态完全会是两个样!乘客(即被隔离者)一般会表现为极度心理恐惧!而执行隔离工作者,一般表现为过度的严厉。当两者均处在,一种极度状态下;其出现冲突也是必然的。这里,也别给谁上岗上线。记得在当年“非典”时,笔者曾跟随120出行,当救护车呼啸的开到现场时,整个周围的环境都凝固了!当病人(可疑患者)看到,穿着一身类似于“太空”服的医护人员时;早已经被吓得索索的发抖!......问医护人员的第一句话:“医生我是不是没救了,我能跟家里联系一下吗”。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是危机中越会想念自己的家!在民间也广为流传的,人在离开人世间时,看不到自己的每一位亲人,即使是死了也不会闭上眼的!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一个传统。对此我们也不必太苛刻了。对于是否为故意隐瞒不报,这最终需要法律方面的专家来鉴定。其卫生部门也是无权鉴定的。
  《卡桑德拉大桥》虽然是部虚构的故事情节,但他给我们的启示确是那样的真实。看了网上众多相关留言评论后,仿佛言论又再搞一次《卡桑德拉大桥》!那么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卡桑德拉大桥》的剧情吧:
口述首例H1N1背后的故事
                   这到底是谁的错
口述首例H1N1背后的故事
  是他们?~~~~~~执行隔离者!当这样的场景,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会不会谋生逃跑的念头?!同样的事,但不同的人也会搞出不一样的结果来。
口述首例H1N1背后的故事
                     到底谁错----是她,被隔离者!
口述首例H1N1背后的故事
                       是他!
口述首例H1N1背后的故事
                       还是他!
口述首例H1N1背后的故事
  ·······如果处理不慎!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故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指责谨慎与理性的处理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