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私募基金经理:1000倍市盈率只是吓唬散户的

(2007-04-07 22:09:39)
分类: 股市观察
市盈率是一种尺度,是投资者在决定股票投资时常用的参考尺度。市盈率是一种角度,通过它我们可以观察市场冷热。目前A股整体市盈率在40倍左右,这意味着,按照已实现的每股收益计算,要40年的时间才能收回投资;而有很多股票的市盈率已超过1000倍,甚至3000倍。当然,几乎没有投资者愿意付出40年来"保本",何况"千年等一回"?第一,这是二级市场,可以倒给那些愿意以更高市盈率接盘的人;第二,预期企业的盈利将增长甚至"火箭式"增长。当然,还有无视市盈率的投资者。火热牛市,你如何掂量手中的股票?
  "我去年底费尽心机挑选出来几只绩优蓝筹股并重仓持有,但今年到现在的涨幅与大盘不相上下,甚至跑输大盘。而那些我根本不会看上一眼的垃圾股,今年却只只鸡犬升天,涨幅都在一倍、两倍,这叫我心态怎么能够平衡呢?"一直恪守价值投资理念的股市投资者许一鸣今年以来颇感郁闷和困惑,他不明白为什么去年末表现神勇的低市盈率蓝筹股今年以来却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今年一季度的沪深股市成为高市盈率股票纵情狂欢的天堂。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显示,截止到2007年4月5日,已公布2006年年报的734家公司中,市盈率按2006年每股收益计算,在100倍以上的股票多达175只,市盈率在50倍以上的股票多达392只,占比高达53%。
  而高市盈率往往与低价画上等号,Wind数据披露,在去年年底,两市共有173只个股股价低于3元;而到今年一季度末,仅有10只个股不足3元;即便是5元以下的个股,也仅剩66只。市场上此起彼伏的是"消灭5元股、消灭6元股"的喊杀声。在以往历次牛市行情中,类似的声音似曾相识。
  投机的力量
  "根据我的经验,任何一轮牛市,除了一些基本面发生特别变化的股票之外,事实上到最后每一只股票的涨幅都不会相差太大,仅仅是你先我后的问题。去年"二八现象"持续了那么长时间,比价效应越来越强,所以今年轮到低价股报复性上涨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大牛市中大多数低价股都会翻番,这也是得到了过去无数次行情论证的。"某券商上海营业部总经理助理卢先生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但有一点很显然,就是那些高市盈率低价股的猛涨说明目前的股价结构已趋于不合理,所谓垃圾股行情,昭示出股市的泡沫已经比较严重了。基金、社保、保险等资金力量一般是不会去轻易深度参与低价股的,除非是极个别的基本面发生不为人所知的实质变化的品种。他们有自己选股的严格纪律。但今年以来低价股的行情表现为普涨,唯一可以解释的理由就是私募基金和其他各种形态的游资对于低价股的大规模投机性炒作。"卢先生分析道。
  一些私募基金今年大多主攻低价品种。"主要依据就是技术形态,基金重仓股和一些低市盈率蓝筹股今年以来有较明显的整体性资金流出迹象,从走势上看以往的强势不再,自然而然地把它们排除在外。反之低价股板块则有明显的资金介入迹象。我曾经多次对沪深两市的股票一周、两周、三周和一月总换手率作出排名,发现名列前茅的至少有3/4是低价股,排得越前面的,自然后市走强的可能性就越大,我就是通过这种方法结合技术形态和盘口特征,挖掘出了几只短期暴涨的大黑马。"某私募基金经理戎健兵说。
  除了根据资金流向追踪低价股之外,戎健兵认为股改之后许多低价股确实面临着基本面重大改变的可能性。"炒股票就是炒预期,今年以来已公布业绩的上市公司大多表现优秀,市场就会预期低价股的明天也会更好;对于业绩差的便认为母公司肯定要采取措施重组或让壳。这样的市场共识所爆发出来的能量是惊人的,所以我们看到许多预亏的公司反而加速上涨。"
  1000倍,吓唬散户的?
  许一鸣则坚持认为未来价值投资仍然是股市的主旋律,低价股的疯狂炒作只能算是牛市某一阶段的变奏曲而已。"只要把股市的历史拉伸到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便可以看到每轮行情结束时最终退潮、现出原形的肯定是低价股,要不然怎么叫做股市有风险呢。而那些绩优成长股虽然会面临暂时的回撤,但长期来看肯定是重心上移、反复升高的。所以我不会选择在低价股'群魔乱舞'的时候抛弃手中的绩优股去追涨。我对自己的股票研究比较透彻,知道它未来利润的大致增长幅度。而低价股的不确定性太多,我不喜欢对股票失去判断力。"
  戎健兵虽然不否认许多鱼目混珠的低价股最终会面临深幅回调,但他主张对市盈率和低价股的基本面要辩证地看待。"我并不认同低市盈率就是绩优股的理论,更不认同低市盈率与高成长性有任何因果联系。"
  他举例说,国际投资大师欧奈尔选股的标准主要是根据股票的盈利增长幅度,而符合其标准的股票往往市盈率都在40倍以上,但未来涨势最好的也就是这些股票。反之那些10倍市盈率,同时又居于衰退行业或自身生命周期进入末期的公司,股票必然会反复向下。因此,低价股中确实有不少品种虽然市盈率有几十倍上百倍,但有一些利润增长已经明确出现拐点,而还有的则受惠于原材料价格的暴涨。
  "更值得期待的是那些有整体上市和资产注入预期的品种,别看它们现在市盈率可能有1000倍之高,那都是吓唬散户的,一旦利好成真,市盈率马上就会只有几十倍了。"戎健兵建议投资者对低价股的整体暴涨保持一份冷静和理性,但也不要因此错过未来仍有很大上涨空间的低价品种,它们大多正处于生命周期中的青年期,"这就是选股的真正功力所在了,你要先学会自我平衡许多矛盾之处,再从中找出结论。"
  卢先生认为,牛市的本质就是轮炒,低价股目前仍然有上冲动力,但投资者要密切注意它们极有可能领先于大盘见顶,把那些满怀希望的投资者留在高高的山顶。所以低价股的参与者要设好严格的止损位,并随时准备从低价股炒作浪潮中全身而退。"估计下一波行情再起来的话,调整充分的绩优蓝筹和低市盈率股票如钢铁、煤炭等都有可能重新接过上涨的大旗。"插图/刘飞
  市盈率:"动静"之间知进退
  A股市场常用的市盈率一般是指个股股价除以每股收益后得出的数据。根据市盈率的高低,大致可以判断出某只个股是否有参与价值。
  不过,对于不少新进入市场的股民来说,往往会面临这样的困惑:有时候,买入那些市盈率较低的品种,可能最后的绩效并不如那些市盈率较高的。那些市盈率相对较高的品种,却在一段时间里"大放光彩",令敢于追涨者"饱尝"市值快速增长的喜悦。
  事实上,是放弃价值投资,还是参与投机性相对较高的品种,这种问题也使不少专业机构投资者犯难。
  投资大师有言:从短期看,股价有可能是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表决器;但从长期看,股价是公司价值的"称重机"。从这个角度出发,在长期投资中执行"低买高卖"的策略,能够取得不错的业绩。相当多的机构投资者取得不错的业绩,也往往是从公司价值入手,在低位参与,并在熬过市场漫长的"熊牛转型期"后,才真正体现出价值投资的目的。从A股历史上看,那些明显的指数行情中,最先有所表现,而且"笑到最后"的往往是低市盈率的"白马股"。
  但市盈率还是不能简单看待。比如,我们熟知的、在不少公开资讯渠道披露的往往是公司的"静态市盈率",即所谓的公司"每股收益"往往是上一年的,这并不能反映出公司的成长性,也不能动态捕捉公司的内在价值所发生的变化。由于公司内在价值随着公司经营能力提高,投资者所了解的市盈率往往有点"高",如果公司当年每股收益已经提高,其"动态市盈率"其实是降低的。
  尽管市场整体的市盈率看上去有点"高",如果公司业绩较以往有了大幅度增加,其投资价值并没有降低,而是提高的。尤其是在相对特殊的市场状态之中,有的个股股价上涨迅速,正是公司业绩有"翻天覆地"改观的正常反映。因此,用"静态"眼光看待投资,往往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反而对那些十分经典的理论愈加怀疑。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的整体市值,在一定程度上,某个具体行业的公司整体市盈率,往往反映了投资者对该行业目前情况、未来发展前景等众多因素而得来的估值水平。比如,如果某个行业的景气度发生了重大提升,或者,由于新技术、新的管理方式直接提高了公司运营的效用,机构投资者们往往会率先作出反应,提高这些行业的估值。这也会引起这类行业价值的提升。
  此外,新股IPO时的发行市盈率也值得关注。在一段时间里,A股市场的新股发行市盈率往往维持在一个各方(包括二级市场投资者)均能接受的水平之上。但如果发行市盈率与市场真实估价相差过大,当这些新股进入二级市场后,就可能被市场所"纠正"。所以才会有部分公司发行上市后就跌破发行价。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有的是新股上市时二级市场太"弱",有的则是新股定价存在明显漏洞。显然,对于前者来说,公司价值可能在股价下跌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于后者而言,则需要公司大力发展,以提高其内在价值,以减缓公司市值"缩水"的速度。
  对于那些市盈率较高的公司,投资者也并不一定完全"畏之如虎"。如果这些公司大规模展开兼并收购低市盈率的公司,往往会使得公司"含金量"直接提高,同时也利于降低公司本身的市盈率。如果兼并收购来的资产的经营能力高,并能直接给公司提供价值,那么这家市盈率看似较高的公司,其公司价值会越来越高。
  附表A股股票市盈率分布
  注:统计范围为截至昨日已公布2006年年报的A股股票,市盈率以该年报每股收益为基准计算。
  区间  家数
  1000倍以上 9
  500倍以上 26
  200倍以上 74
  100倍以上 175
  50倍以上 392
  30倍以上 597
  20倍以上 675
  10倍以上 710
  亏损企业 27
  总计   734 (转载)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