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王羲之故宅早已成了戒珠寺,戒珠寺位于绍兴老城区五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的“书圣故里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戒珠寺北依蕺山,南临老街,幽偏适中,寺内殿廊洁净,佛相庄严,为城中八大名寺之一。原为晋王右军王羲之别业,寺内现辟有王羲之陈列室,为中外游客所瞩目。除了喇嘛寺外,我国的寺院头山门前皆为笑呵呵的弥勒佛把守。但戒珠寺头山门坐的是一位头戴纶巾、身穿朝服、脸色白净、留着三绺长须的官员,两个侍童分列左右,一边的侍童捧着一叠书,另一边侍童抱着鹅。这位端坐的官员便是晋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大书法家王羲之。
戒珠寺这“戒珠”二字是有来历的。相传王羲之有两样所好,一是爱鹅,一是癖珠。一天,王羲之正在玩赏一颗宝珠,适值有一位上人前来造访,王即把珠子放在桌上,与这位僧友叙谈。其间,又有人来见王羲之,王请僧人稍候,出去会另一客人。回来后,桌上的珠子却不见了,疑是这位尘外之人,欲心未净,虽不便明言,但脸上流露出鄙夷之色,僧人无端遭此不白之冤,有口难辨,回去后郁郁而死。几天后,一只大白鹅屙屎屙出了一颗珠子,家人洗净后呈给王羲之,王一看,原来此珠即是他那天失去的稀世之宝,心中悔恨交加,自此戒绝了玩珠之癖,并舍宅为寺,亲自把持山门,以赎前愆。后王羲之西归,其子遵乃父遗命,将尸体涂以火漆,继续尽其职守,奈火漆难以防腐,后遂以塑像代之,故与他寺独特。而寺起名为“戒珠”,一是取《法华经·序品》中“精进持净戒,犹如获明珠”之禅意,二是阐明舍宅之本意。蕺山从此被人称作“戒珠山”,而这座别业则被称为“戒珠寺”。

赵补初题字

绍兴书法家沈定庵所书张大千题绍兴戒珠寺对联:
上联:此处既非灵山,毕竟是甚么世界。
下联:其中如无活佛,何须用这般庄严。


戒珠寺内 丹桂飘香

照片摄于桂花飘香季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