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展会青工笔者模式商业公司 |
分类: 学习·思想··感受·观点 |
9月19-21日,第三届慈展会在深圳举行。尽管规模较之前两届有所收缩,但依然有近900公益机构或项目从全国各地汇聚深圳。某种程度上,今天中 国的公益气氛已经非常浓厚,不管你是什么人,稍有名气的角儿都希望在公益界露露脸——— 谁敢说自己没有一颗公益的心呢?
不可否认的是,在公益这一条路上,你不管做什么,是在争议中前行,特别是近几年来,公益领域制造的许多明星和争议的话题,也从客观上表示,公益地位在舆论场中的崛起。
气氛来了,但是具体的机制、执行如何呢?现状并不容乐观。就像笔者在和别人介绍我的“公益创业”时,也听到一大堆的争议的声音,很多人的观点就是,公益就是公益,要纯粹一些,商业就是商业,不要扯在一起。
笔者在慈展会的一场讨论中提出观点:“公益也需要宣传和传播,也要运用到商业一样的模式进行宣传、推广、包装,甚至也需正能量的一种炒作”,而很多人就提出了很多反对的观点,他们认为:公益就是公益,来做公益一定要心态纯洁,把自己的公益事情做好,没有必要去做什么宣传,如果用到了炒作,那更是一种伪公益。
笔者也只是一个草根组织的负责人,也没有必要去和大家争议这个话题谁对谁错,但笔者能做的是,在公益路上践行着,在这一条路上用实践去证明自己的价值,用自己的行动来推动我们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信时间是可以证明一切的。
其实,笔者早在选择公益这一条路时,就在深圳首倡“公益创业”的模式,当时提这个模式时,笔者也知道国内的环境会格格不入,所以我计划先用八年的时间先来摸索、找模式并得到社会环境的认可,再用八年时间来真正的来实现我的“公益创业”梦想。
第一个阶段,其实提前两年完成了,2012年2月,深圳团市委、深圳民政局领导先后来调研笔者倡导的“公益创业”模式,随后,深圳市时代青工文化服务中心正式诞生,2013年4月13日,刚上任不久的团中央第一书秦宜智来深圳调研工作,笔者当着秦宜智书记、深圳市长许勤的面汇报了我的“公益创业”模式,秦宜智高度的肯定了我的模式,并希望我在这一条路上能发挥“原子弹的原理”,让我们的社会组织“遍地开花”。
第一阶段取得了一些成绩,让笔者也成为了“大众人物”,这一些年来,我先后获得了第三届深圳“百优义工”、第十届深圳关爱行动“十佳爱心人物”、阳新“十大好人”、黄石市“十大好人之最美的农民工”等荣誉,这一些荣誉,也对我公益品牌的建设起来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为我第二阶段“公益创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阶段,从今年起,我计划用八年的时间,在“公益创业”项目上诞生出几家带社会责任感的商业公司(在这里,我也不说是社会责任企业),公益就做公益,商业就做商业,公益为商业公司带来资源,让商业公司在商业环境上达到最大利润价值,而商业赚的钱,给予一定的纯利润支持到公益事业上来,使公益不受商业环境的干染,透透明明的去从事公益。
这次笔者就在慈展会上和宁夏义工联合会相关负责人做了深入的交流和沟通,他们的模式就非常好,也非常值得推广,据了解,宁夏义工联合会是由社会企业中青旅(宁夏)矿业投资有限公司于2009年发起筹建,2011年经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批准注册的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所有的资金均有中青旅(宁夏)矿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他们不但免费拿出几千平方米的活动场地、办公室支持义工事业,同时,他们目前招聘的专职工作人员就有六十多人,这种不依靠政府的“义工组织”发展方式,其他城市是不是可以借鉴?
今年5月,中青旅(宁夏)矿业投资有限公司又整合了宁夏银凤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了快乐雷锋工程——“中国梦
义工情”2014公益文化巡演。专业的商业公司引领着专业的公益团队,来推动着宁夏公益事业的发展。
其实笔者未来希望打造的“公益创业”模式也能有自己的几家商业公司,比如文化传播、培训、影视等商业企业,一边“在商言商”、合情合法的基础上去追求商业利润,一边用“商业”利润通过法律的形式,支持公益,使公益永远不要为了“资金”而发发愁。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个愿景和梦想,人性固有的模式、观点都已形成,大家都知道“创新”的重要性,但一旦有“创新”,反对声音就如潮的来了,还有,当前中国的草根公益组织的生存境况的恶劣,都必然会影响到我的前行。
可喜的事情是,在慈展会的相关研讨会上,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常务副理事长汤敏提出,今天的公益慈善已经不能再像昨天一样只是修桥补路、乐善好施,而需要创新,对社会价值要进行投资。这番话引发不少与会嘉宾的共鸣。而所谓社会价值投资,就是通过资金、政策,把市场跟公益结合起来,扶持和鼓励企业能够赚到钱,又能够大规模地解决社会问题。中国从来就有行善的传统,但许多人对于慈善的认识,还停留在修桥补路、乐善好施这样的初级阶段,将慈善同捐款捐物简单地画等号。汤敏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指向的是慈善如何从初级走向高级,从个体行为走向社会事业。而在某种意义上,慈展会的召开,也正致力于此。
这一次慈展会,笔者也随机采访了类似时代青工文化服务中心的草根组织负责人,他们对参展都是抱着一种应付的态度来参展的,“不来吧,和政府来对接资源一点关系都没有了,来吧,好像是一种摆设。”一位连续参加了三届的公益同行如实地谈起了他对参展的感受。
更有一位在公益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同仁在微信群上发表了他的观点“只是为了展会而展会,只是展给公益同仁看。”
对于说收获,其实时代青工文化服务中心这一届收获也没有什么,站在一个小角落里,公益同行之间聊聊天、交流一下而矣。
但沉淀下来,时代青工文化服务中心的收获还是很大的,首先,我们推出了近一万份《青工文化报》,进一步推广了时代青工的品牌,进一步的推动了我的“公益创业”模式,让政府、学者、社会各界来认知我的“公益理念”,特别是通过慈展会,有效的宣传了我要筹拍的电影《深圳爱上你》,也为我的融资带来了宣传的素材。再次,就是学习别人好的模式,形成自己的资源。例如,我一直想打造一个网络视频电视传播平台,珠海的“社区电视”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模式了,把别人成功的模式复制过来,再根据自有的特色、自有的资源,创新出更好的模式。第三,结朋识友,认识更多同行的朋友,为我的“公益联盟”打好了更坚实的基础,为自己的“公益创业”扩大了更大的公益人脉资源库。
在这里,我就列举一下小草义工服务协会的合作案例,这几年来,小草义工服务协会作为时代青工“公益联盟”的组织,从注册开始、到项目方案、到项目执行,时代青工一直给到了小草很多支持,而在时代青工文化服务中心开展中,在基层场地、人员组织、活动执行等方面小草给予了时代青工文化服务中心更多的支持,去年慈展会、今年的慈展会,我们都没有怎么安排义工参与,也是小草义工服务协会一直在背后默默地给予了有力的帮助。我们能取得一些成绩,离不开小草等同行组织的支持、帮助,这也是我们每年愿意参展的主要原因,我们更愿把这次展会当着是我们公益同行之间的一次大聚会。
社会各界共同在展示《青工文化报》,一起在为《青工文化报》品牌代言
其实,一次活动的收获多与少,我想更多的是应该是思考、是沉淀、是总结,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的收获到了“收获”。
大家都在说,公益里缺人才,是的,有智商的,都从商了,都想在商界里去追求自己的价值,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公益领域的机遇和资源又非常丰盈。套用零点咨询创始人袁岳在慈展会发言讲到的一 句话:在公益方面,年轻人不用惧怕资历,一介入就可以是领导。的确,作为初创的行业,公益领域聚集着大批年轻的力量,多背一公斤、免费午餐、送抗战老兵回家等等计划,都是由70、80后带领一批90后完成的。
一批有大爱、有远谋的年轻人早早投入公益事业,他们固然可以获得种种超出物质以外的精神收获,但如果长此以往,缺乏一定的物质基础和职业规划,有为青年的流失就不是一个“暂时问题”,而变为一个“致命问题”。要如何扭转这一困境,说白了就是一定要把平台做好。
眼下公益组织的公信力普遍不强,机构与公众之间“距离太远”是个原因。所谓公开透明拉近距离,观念上转变是第一步,但机制上的创新同样重要。在本届慈展会 上,来自杭州上城区一个公益机构开发了一个APP,试图将具体筹款项目汇聚在客户端,用户下载该客户端之后,可以在上面进行捐助、查讯、联络等一系列动 作。新平台类似淘宝B2C模式,打破了筹款机构与捐助人之间的信息壁垒,可以更容易建立起彼此的信任。
一个行业在草创阶段的艰辛并不令人意外,关键在于行业内部的关系需要理顺,信任机制需要被建立。
公益行业叫好不叫座,就是壹基金,在慈展会上听一位专职工作人员介绍,深圳总部也才二十个员工,全国加起来也才六十人的团队。笔者在几个QQ群上经常看到,深圳的一些协会、基金会也经常在讨论,怎么公益人才那么能招?
其实这一些都是表面现象,真正的问题在于内部运作机制不畅,政府、民众和公益机构,以及公益行业内部信任缺失。今天,中国第三届慈展会又这样的结束了,那我们有没有思考呢?或许我们更多的是抱怨吧?
虽然这一届的慈展会结束了,但我愿我们的思考没有结束,我们民间公益组织多一些沟通和交流,我们一起努力,在公益践行的路上,一起用行动来推动,也愿政府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沟通、协商和民间草根公益多一些对话,能够为公益行动提供更优质的平台,也为我们公益人铺平坎坷之路。
愿!希望!一切在践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