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打工文学,有关我的梦
(2014-05-14 15:00:59)
标签:
我的梦
连锁店
娘家
多方面
平台
文化
|
分类:
子弹文集
|
一早起床,两脚齐飞,三洋(工厂名)打工,四海为家,五点下班,六步晕眩。
原深圳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曾过讲过,因为他曾在蛇口三洋公司的员工WC里看到了这一句顺口溜,让他很受感动。这也让他开始了关注打工这个群体的文化,也正因为这样,才有了深圳的“打工文学”概念。
特别是早年前的宝安区,因为在关外,工业区也比较多,这里汇集了众多的打工者,而他们的文化生活除了上班,吃饭,加班,睡觉之外,就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了,
很多打工者说:“我怕加班,更怕下班,业余时间不知该如何打发。”企业大多只有单调的作业流水线,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几乎是一片空白。
不断改善劳务工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政府也意识到,是认真关注劳务工精神生活的时候了。宝安开始注重打工者精神层面的建设,从多方面着手建设打工者的文化家园,打工文学就是他们因势利导的突破口。也由此,《大鹏湾》的创刊,造就了今日的“打工文学”在全国的影响力。
宝安31区,也成了作家村了,这里出现了一批成名作家王十月、戴斌、
安石榴、叶耳、卫鸦、曾楚乔等,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今天的打工者文化生活相对来说比较丰富了,像以前曾经出名的文学期刊《大鹏湾》已经消失,包括后来
的《江门文艺》也已停刊,打工文学相关的杂志也远离我们那个时代了,但今天的打工文学还是受政府、学者、打工文学青年所关注,像今天也出现了萧相风、廖令
鹏、陈再见、刘永、李双鱼、胡帝、艾桦林、邬霞、蒋志武、廖静冬、张华、魏兰芳等一大批在国内较有影响的打工作家,所以现在也有人提出了新的概念“后打工
文学”。
特别是几年前,宝安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宝安日报推出《打工文学》周刊,让我们很多打工文学青年有了一个文学练兵的平台,类似陈再见,就是通过这份周刊,
从宝安走向全国的。2010年,广东团省委发起成立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对于这个平台,更是一个划时代的产物,以前是文学杂志为文学打工者提供食
粮,而现在通过协会这个平台,而真正的让打工文学青年找到了娘家。
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在筹备的时候,我就有幸的参与,也见证着有着30多年的《黄金时代》杂志作为这个协会会刊的改版。我能从深圳底层取得今天一些
成绩,我想,主要还是文学的力量一直在激励着我、支持着我,当初,我来深圳的时候,从事建筑工看到不方向的时候,当我看让我看到自己未来的方向,我一定要
用今天的付出去换明天的成绩,所以后来,我在出版第一本书的时候,我认识了安子老师,从而开始了“青工大课堂”的结缘,从而让我有了一个展示、提升自我的
平台。2012年,深圳市时代青工文化服务中心在深圳市民政局注册,这也成为了深圳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第一家成型的社会组织,2013年4月,团中央第一
书记秦宜智亲切的接见了我,对我倡导的“公益创业”模式进行了肯定,这更加奠定了我的公益梦想。为此,我又提出了“公益连锁店”的模式,在这一条路,我又
在发起成立深圳市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希望有一天,我能通过我的一些模式能真正的帮到广大打工者,因为我也是这里面的一员。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