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子弹:《这片天空广阔而精彩》
(2014-01-29 13:44:27)
标签:
杂志是我们心思都市凤凰 |
分类: 新闻·宣传 |
袁子弹,从青工成长起来的他自2009年开始,一直致力于“青工大课堂”的策划、组织工作。现任深圳市时代青工文化服务中心总干事,获评为第十届深圳关爱行动“十佳爱心人物”,宝安区义工联网站主编。本刊就青工文化服务的模式创新等话题对他进行了专访。在他看来,青工文化服务领域是一片广阔而精彩的天空,可以让他飞得更高更远。
记者:青工文化中心能提供哪些具体的服务内容?都是与文化相关吗?这些文化服务是否符合青工实际需要,青工更关心的不是实际利益吗?“文化”会对青工融入城市有什么帮助呢?
袁子弹:2007年,依托深圳读书月活动平台,为广大外来青工“量身定做”的“青工大课堂”启动。随后,通过组织成立讲师团,深入基层、工业区与来深青工面对面进行交流互动,为广大外来青工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努力。“青工大课堂”不仅扩大了读书月活动的覆盖面,同时也激发培养青工的家园意识和读书向学的习惯,在过去几年里连续成为深圳读书月活动的亮点主题活动之一,受到了百万青工的热烈欢迎、追捧以及市民的好评。“青工大课堂”主要以励志讲座、读书交流等形式,不定时地深入到工厂、社区当中,给青工们讲课、发放《青工文化简报》,进行“图书漂流”等活动。
这些活动,我们主要就是从青工实际需要出发,现在的青工,与十几、二十年前南下广东打工的父辈相比,他们是截然不同的群体。他们手上没有久握锄头、镰刀留下的老茧,甚至已经不会种地;他们不用背负生活的重担,可以潇洒走他乡;他们听着MP4,聊着手机QQ,习惯了城市生活。与父辈相比,他们学历更高,视野更宽,个性更强,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父辈式的衣锦还乡,他们更注重精神需求,希望依靠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城市深深扎根。
所以现在的青工关注的不只是实际利益,像我们机构有一位青工朋友吴风地,很多机构一个月给到他七八干元,但他宁可选择二三千元的青工文化公司,他说,在这个平台上,我学到的更多,接触的面更多,而更重要的是我还年轻,物质其他方而的事情,我以后还有的是机会和时间。
“文化”对青工的影响比物质更重要,今天我们给青工吃了一餐肉,青工还想要吃海鲜,而我们给予青工一个很好的理念,很好的价值观,这是可以影响到他们一辈予的事情。
记者:以你本人为例,提升文化的素养对你有什么意义?具体而言,比如哪本书、哪些思想或者哪个作者对你影响比较大?
袁了弹:我来深圳时,从事过建筑、搬运等一线普通工作,当时于我来说,也是很苦闷的,后来是因为看了安子老师的《青春驿站》这本书后,对我有很对的启发,我想,安子老师能从一名普通的打工妹,通过自身的努力,从而改变了自己。那我也一样的可以改变自己。
也因为这种信念的影响,我也开始自强不息,在辛苦工作的业余空闲,加紧时间学习,同时也通过业余时间写作,也让自己成为了“义工二作家”,也在深圳开了自己的公司,也成为了“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的“新深圳人”
记者:你提出“公益创业”的理念,主张借力商业元素推动公益事业,目前注册的公益组织都是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接受资助,相关政策规定是否允许公益组织接受企业的捐助?公益组织与企业、社会之间如何进行合作呢?
袁子弹:对于我的“公益创业”理念,其实,是因为我早年在创业前,因为一直在民间为老乡从事公益服务,从而让自己在老乡群体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后来自己创业了,我们的业务就出奇的顺利,老乡之间互相给我介绍业务,使我短短的一年时间实现了买房安家的目标,所以,这也让我有一个思考,我在为老乡提供服务的时候,是没有想到这种结果的,但因为公益,我们发展得很快,那么,我们把商业元素和公益事业是不是可以结合起来呢?
也是基于这种考虑,让我放弃了原先的网络公司,一门心思在探索“公益创业”,我们的模式就是通过培育一些类似时代青工文化服务中心的草根组织,由企业赞助或者融合其他的元素达到一定的价值,一方面得到社会、企业、政府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又为社会提供了公益服务,是双赢的局面。
对于法律法规规定,关于捐赠这一块是很复杂的,比如公募捐赠、免税政策等,但有一点,就是我们作为相关公益组织是可以接受企业的赞助的。我们的“公益模式”推崇的公益组织机构、企业,由政府搭建“资源融合”平台,联系当下公益组织开展活动。对于当前发展趋势,我们认为:我们的青年人有热情、有创意,还有很强的执行力,就缺经费和资源;而在企业,企业公关部门和社会责任部门手头捏着充足的资金,却苦于找不到符合本企业社会责任、经营、宣传理念的公益项目;再看社区,一个社区的工作人员有限,而一些必要的社区公共服务又必须提供,政府配备专项经费,却苦于基层执行力有限。就此,专业的公益组织正好介入,从而可以更好的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