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照亮公益——袁子弹的公益人生之路

标签:
吕朝公益创业公益组织公益机构深圳市社会组织文化 |
分类: 学习·思想··感受·观点 |
深圳市社会组织孵化组织基地负责人、深圳团校黄部长在介绍本次讲座内容
出生在深圳,长在深圳,上学深圳,创业在深圳的青年也在谈他的梦想——视频教育
深圳一家律师事务所人力资源总监在谈她的公益项目——礼仪服务
深圳地铁集团三位美女来学习公益机构的注册流程,深圳地铁集团将注册一支专业服务地铁的义工队伍
深圳市牡丹花艺术团负责人康有仁在介绍他的“草根艺术团”,他说,走向注册,将是他努力的一个方向。所以他也来参加这次讲座。
讲座现场
深圳市时代青工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袁子弹做了专题的讲座——《公益人生的心态以及怎样注册公益机构》
今天作为周末参加了两场活动,上午是以讲师的身份和深圳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成员讲解了《公益人生的心态以及怎样注册公益机构》讲座,下午参加了“晶报名人演讲周”公益演讲,听了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创始人、主任吕朝讲解的《公益创业的二十个忠告》,一听一讲,收获很大,特别是吕朝老师的讲解很对位,对我今后的公益创业路上也有很大的启发,希望在未来,还可以有机会得到他的帮助和支持。
其实,对于社会组织的注册流程,我是很熟悉了,在很多前,我有朋友就注册过协会,也注册过商会,今年,也完成了深圳市时代青工文化服务中心的注程流程,所以这一段时间,我也经常和一些要走这一条路的公益人士在做这一方面的交流,也很愿意为这一些想走公益之路的人士提供帮助。
就像前几天,“全国十大法治新闻人物”、“深圳十大最具爱心人物”、2008年深圳站奥运火炬手、深圳市阳光下之家社会帮教服务中心(筹)负责人王金云交流、沟通的时候,就提到,现在的公益创业路上,一定要有“开源”的心态,在我们互联网行业,因为“开源”,才可以让互联网的发展百花齐放,所以,公益创业路上,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开源”心态,所以,很多人请我去做交流,我都是发自内心的去和大家做分享的,把我知识,把我的资源都“开源”出来,让大家都能共享,同时,在我“开源”的时候,我也在对接对方的“资源”——这就是认为做公益,一定要具备的一个心态。
今天的讲课,我以公益人生的心态,讲解了我们公益人士怎样“开源”的去对接资源,怎样的“借力给力,用力还力”去开展活动,同时,我特别提到,进行公益创业,一定要各项工作都准备好了才可行,特别是自身的生存能力,据我所了解,本身自己都经常在找工作(工作换来换去的),自已收入不太稳定,但看到媒体报道,看到周边很多人也在发展公益机构,好像这种大环境,公益创业是很好发展一样的,好像也可以改变自己人生一样的,其实,这也是一种不太成熟的想法,公益创业,本来是要帮助的是一个弱势群体,而如果自己没有一定的能力,又怎么能去帮助弱势群体呢?不要帮着帮着,自己也成了弱势群体,也需要别人去帮助了。你说,这又能叫“公益创业”吗?——这也是公益创业前要认识的一种心态。
这和我在今天下午参加“晶报名人演讲周”公益演讲中听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创始人、主任吕朝讲解的《公益创业的二十个忠告》的一些观点也相吻合,吕朝老师也提到,现在的问题是大量的NGO和社会组织把政府的资助作为机构的唯一资金来源,这是非常非常危险,恩派刚开始的时候,政府收入只占10%,而现在发展这么多年了,政府也一直只占到30%~40%,恩派也有很多项目在和企业合作,他们还有联合劝募基金、公众的筹款,正因为他们的收入来源方式多样化,才能够保持主体性,也就是换句话说,才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所以吕朝老师就提到,每一个公益创业者和草根组织一定要保持自己独立性。财务不独立,人格不独立。你在家求包养,能独立吗?
其实,对于社会组织的注册流程,我是很熟悉了,在很多前,我有朋友就注册过协会,也注册过商会,今年,也完成了深圳市时代青工文化服务中心的注程流程,所以这一段时间,我也经常和一些要走这一条路的公益人士在做这一方面的交流,也很愿意为这一些想走公益之路的人士提供帮助。
就像前几天,“全国十大法治新闻人物”、“深圳十大最具爱心人物”、2008年深圳站奥运火炬手、深圳市阳光下之家社会帮教服务中心(筹)负责人王金云交流、沟通的时候,就提到,现在的公益创业路上,一定要有“开源”的心态,在我们互联网行业,因为“开源”,才可以让互联网的发展百花齐放,所以,公益创业路上,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开源”心态,所以,很多人请我去做交流,我都是发自内心的去和大家做分享的,把我知识,把我的资源都“开源”出来,让大家都能共享,同时,在我“开源”的时候,我也在对接对方的“资源”——这就是认为做公益,一定要具备的一个心态。
今天的讲课,我以公益人生的心态,讲解了我们公益人士怎样“开源”的去对接资源,怎样的“借力给力,用力还力”去开展活动,同时,我特别提到,进行公益创业,一定要各项工作都准备好了才可行,特别是自身的生存能力,据我所了解,本身自己都经常在找工作(工作换来换去的),自已收入不太稳定,但看到媒体报道,看到周边很多人也在发展公益机构,好像这种大环境,公益创业是很好发展一样的,好像也可以改变自己人生一样的,其实,这也是一种不太成熟的想法,公益创业,本来是要帮助的是一个弱势群体,而如果自己没有一定的能力,又怎么能去帮助弱势群体呢?不要帮着帮着,自己也成了弱势群体,也需要别人去帮助了。你说,这又能叫“公益创业”吗?——这也是公益创业前要认识的一种心态。
这和我在今天下午参加“晶报名人演讲周”公益演讲中听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创始人、主任吕朝讲解的《公益创业的二十个忠告》的一些观点也相吻合,吕朝老师也提到,现在的问题是大量的NGO和社会组织把政府的资助作为机构的唯一资金来源,这是非常非常危险,恩派刚开始的时候,政府收入只占10%,而现在发展这么多年了,政府也一直只占到30%~40%,恩派也有很多项目在和企业合作,他们还有联合劝募基金、公众的筹款,正因为他们的收入来源方式多样化,才能够保持主体性,也就是换句话说,才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所以吕朝老师就提到,每一个公益创业者和草根组织一定要保持自己独立性。财务不独立,人格不独立。你在家求包养,能独立吗?
我也和一些想注册社会组织的义工骨干份子分享的时候,也提到,要想这一条路,最好的方式,考了社工证后,先在一些已经在运作的公益机构里去“兼职实习”,还要多参与一些公益组织的培训,在深圳这座城市,这类培训、沙龙还是比较多的,同时,自己运作的项目,在没有注册前,结合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先进行运作,再慢慢的去孵化,现在孵化的机构也比较多,比如就恩派,比如深圳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深圳妇女社会组织服务基地等。
这也和吕朝老师的一些观点很吻合,吕朝老师在下午中也提到了在要做公益事业前,可以先干一些别的,自己最好自带两年干粮。同时,吕朝老师也提到, 现在公益创业大环境变得好的同时,自认为感觉社会环境好了,好时机来了,可是资源太多也有负面作用,很多创业者对于项目本身都没有经过太多时间的斟酌和推敲。所以他也提醒大家,想要进入这个领域的创业者要小心,往往创业者有热情、有使命感,但是实际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和相关机构打交道的能力相对比较弱——这也是一种风险。吕朝老师认为这几类人是不适合选择做公益创业者的,例如不能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的人,例如想要拥有好的生活和好的收入的人,吃不了创业的苦的人,例如总把自己说成弱势群体的人,还有一个是太愤青的人。其实公益创业和其他创业一样,都需要跟人打交道,只有受得了委屈,经得起挫折的人才能成功创业。
吕老师我做公益创业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愤青”型的,因为我很小的时候,就很喜欢鲁迅,他一直把笔把当着“武器”,就弃医从文,用他的笔去唤醒更多的人,所以,喜欢文学的我,就取名“袁子弹”,也是希望能用我的笔去促进社会的一种进步。
吕老师我做公益创业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愤青”型的,因为我很小的时候,就很喜欢鲁迅,他一直把笔把当着“武器”,就弃医从文,用他的笔去唤醒更多的人,所以,喜欢文学的我,就取名“袁子弹”,也是希望能用我的笔去促进社会的一种进步。
这一些年来,因为深圳政府相对来说是比较阳光、透明的,所以,我的“愤青”也解决了很多很多问题,也好像得到了很多很多人的一些尊重,但今天吕朝老师的《公益创业的二十个忠告》中就提到了这一点,他说,作为一个公益创业者,一定要具体“忽悠”的本领,特别在公益路上,也会遇到很多很多一些事情,所以,就不能太愤青了,要懂得“圆滑”,要会与人打交道,这样,才可以有一些争取到更多的资源。
这也许就是我的一个缺点吧,这一段时间,很多相关领导也在批评我这一点,我的一个好朋友——深圳市巧圣公司的董事长段思贤也说过类似的话“袁子弹,你真的是一个很有才的人,也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也是一个很好的人,但如果你能让少发一些声音,少说一些与你无关的话,你事业上肯定会有很大很大的突破的。”
所以,今天吕朝老师特别提到这一点了,我也应该认真的去反思一下自己了,当然,我们也不能为了“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一味的失去自我,也不能一味的去“圆滑”。
公益创业,其实是一门大学问,在深圳好的公益创业环境里,公益创业,将也会越来越好。相信,在未来,公益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一起努力吧,一起走在公益之路的朋友们。
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创始人、主任吕朝和深圳市时代青工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袁子弹
相关链接
吕朝
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创始人、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曾任新华社记者,民政部《公益时报》社总编辑和企业公民工作委员会总干事,期间和胡润百富榜合作推出国内第一个慈善家排行榜。2006年他在上海浦东创办“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设计运作了中国第一个“公益孵化器”,目前该模式已得到政府、企业、NGO业界的广泛认可,被称为中国公益领域近年来重要的制度创新。
前一篇:袁子弹在慈展会上
后一篇:每个人都是太阳(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