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对我们活动的报道
(2010-12-05 23:33:21)
标签:
张守刚中国诗歌奖工人日报《作品》文化 |
分类: 新闻·宣传 |
12月3日,《工人日报》对我们活动进行了专版报道,特别是安子·首届中国打工诗歌奖获得者程鹏、唐以洪、张守刚三人的获奖感言和各自的打工经历作了专题报道,现转载如下:
链接地址:http://culture.workercn.cn/c/2010/12/03/101203103827302646409.html
中工网综合消息 11月27日下午,在深圳F518时尚创意园内。为广大外来工“量身定做”的深圳读书月“青工大课堂”活动以第12届深圳诗人之夜为背景,推出宝安区首届义工·青工诗歌交友会,中国第一义工诗人袁子弹个人诗集《诗意人生》在会上首发。而活动的最大亮点是“安子·首届中国打工诗歌奖”同步揭晓。四川籍深圳装修工诗人程鹏获得“安子·首届中国打工诗歌奖”大奖,奖金10000元;四川籍宁波市流浪诗人唐以洪和重庆籍打工诗人张守刚分获“安子·首届中国打工诗歌奖提名奖”,奖金各2500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2万多名打工诗歌写作者。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国范围内打工诗歌创作的发展,“安子·中国打工诗歌奖”在2009年发起,计划每年一届。《诗刊》常务副主编、著名诗人李小雨担任评委会顾问,评委会主任为最早提出“打工文学”概念的评论家、深圳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评委包括著名诗歌评论家、教授、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张德明,著名打工诗人、《作品》编辑郑小琼,著名打工诗歌评论家、东莞评论家协会主席柳冬妩,著名诗歌评论家、教授、深圳华文文学学会第一副会长张军等。
每一个打工诗人背后,都有许多的故事与无奈。但打工诗歌作为他们精神的拐杖,在前行的路上永远支撑着他们,照耀着他们。上个世纪80年代,发轫于珠江三角洲的“打工诗歌”历经30余年不衰,并逐渐扩散至长三角直至全国。深圳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说:“从打工情感生活的倾吐到对人类总体命运的领悟,打工诗歌无疑要担负着探寻真理、追求光明和提升灵魂的神圣使命。”“打工诗歌要说出一般打工者说不出的话,要在人间传播真情、正义、良知和真理。”张德明谈起设立“安子·中国打工诗歌奖”的初衷时表示。
深圳十大杰出青年安子,她的名言“每个人都有做太阳的机会”入选对深圳最有影响力的30年30个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打工青年。作为此次活动的资助人,她说:“对于打工诗人来说,我们经历了什么就该说出什么。打工诗歌能启开打工生活中的各种奥秘,揭开打工生活的厚重帷幕,点亮黑夜之中无数双渴求的眼睛和心灵。”
今天本报特摘发程鹏、唐以洪、张守刚三人的获奖感言和各自的打工经历,以飨读者。(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