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日报记者梁坚义报道)
(深圳、广州部分稿件由袁子弹采访整理)
核心提示: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春节之后,在我市车站码头出现的大批返城的农民工人流中,有许许多多年轻而生动的面孔,他们就是目前备受关注的新生代农民工们,他们怀着扎根城市的梦想,一边体验着就业的艰难,一边经历着城乡双重边缘化的尴尬。

挡不住奔向城市的脚步
2月21日,正月初八。阳新火车站候车大厅人流如潮。如潮的人流中,不泛一张张年轻而生动的面孔。
25岁的柯尊成与23岁的柯尊强兄弟拉着拉杆箱,默默等候发往江西南昌的火车。现在,他们再次踏上打工之路,去一个在等待着他们的陌生城市。
兄弟俩来自阳新枫林镇浮田村。今年腊月二十五,兄弟俩就从广东汕头的厂子赶回家过年。柯尊成带回1万多元工钱,柯尊强却不多。
2008年柯尊成只身去广东汕头一家服装厂做车工。一个月多的能挣到2000多元钱,少的也挣到千把元钱。闲了就看看电视、玩玩手机、上上电脑。
令柯尊成担忧的是,在外务工总是感觉到没归属感。除开一份工资、一处住宿的,就没别的了。现在他最大的愿望是想找一个有保障、更体面的工作。
如果说柯尊成算是一个“80后”的“熟练工”,那么一些新外出的“90后”就更为艰难了。
“又被工厂耍了一回。”
2月21日,浙江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工业园区,20多岁的王涣气愤地走出某企业的大门。
王涣来自阳新县富池镇,在温州市职介中心的招聘会上,一家公司的招聘人员对他开出的车工的工资是“最低1600元,忙时可以拿到2000多元”。然而,当他和老乡被该公司的专车接到工厂时,人力资源经理面试时却告诉他,工资只有1300元。王涣随即与老乡一起打道回府。
2月27日上午,阳新陶港镇人来车往。李才村21岁的李紫红购买一些上火车的生活用品。
李紫红去年中学尚未毕业就去深圳,没什么特长,只能找个简单的活路。她说,没有专业技能,只能靠打零工,就不断地调换工作。她的同学李贞现就读湖北工业机械学校学习平面设计,李紫红对此很是羡慕。
阳新劳动就业局副局长秦传通称,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有70%的人中带着各自的梦想,仍在这个“找工”阶段里奔波着。其中80后的已经拥有“找工”经验,岗位比较稳定,而大多数“90后”仍在做艰难地选择。
现在拉着拉杆箱的农民跟当初扛着蛇皮袋进城的农民不一样了。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等不是那么熟悉。
不管进城打工的路是如何艰难,都挡不住新生代农民工们奔向城市的脚步,在前行时,他们甚至都不曾再回头看一看家乡。
他们有着扎根城市的梦想
23岁的柯尊强比哥哥柯尊成小两岁。柯尊强明显浪漫得多,衣服洋气,皮鞋锃亮,玩起手机十分熟练,还毫无顾虑地跟记者唠嗑,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十分流畅,看上去根本不像是从山区走出来的。
“根本不着急找事做,能挣到钱是关键。”柯尊强和哥哥一起在汕头服装做烫工。因为喜欢交朋友,喜欢上网聊天、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他这次回家过年带回的钱不是很多。
平时兄弟俩也是“亲兄弟明算账”。来回车费也是对半开。去年厂子里停工,哥哥柯尊成天天急,而柯尊强则是天天玩。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柯尊强说,种不了庄稼只能在外面混,这总比家里强多了。“工资有保障吗?能挣到钱吗?”对于内地企业招工,他根本不去过问。
“在温州比太子筠山头强多啦!”站在阳新火车站广场,22岁的阳新太子镇王家老屋村的王贤剑拖着旅行包。王贤剑初中毕业后就去了温州一家鞋厂务工,一直干得很不错,也不着急“找工”。
“我不想家,是家里人打电话让我回家过年。”王贤剑说,“回家没意思,我从学校毕业就出来了,没干过农活儿,也不会干。”
3月1日早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工业园车来人往。浙江巨江电源制造有限公司办公室,22岁的肖丹丹一打开电脑,就开始起草公司的文件。肖丹丹是阳新三溪人,2008年到该公司当文员。
尽管这个平凡的岗位又累又苦,但肖丹丹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公司人事行政部的赵小银赞赏她是个很不错的女孩子。
现在,肖丹丹一边勤奋工作,一边等待机会。并经常叮嘱同一个公司工作的妹妹:“珍惜机会,好好工作!”
时代在变,农民工的思想在变。也许柯尊强、王贤剑的父辈们多年前进城打工的时候,从来没有过要在城里扎根的念头,他们多半是忙时进城干些体力活,闲时回家干农活。
但新生代农民工们被城市的生活深深吸引,他们进城打工不再是为了赚钱回乡,而是压根就没想还要回农村,他们已无法去过农民的生活,不熟悉农业生产,不适应农村的生活环境……他们想成为一个城里人!
经历城乡双重边缘化的尴尬
3月1日上午,湖北安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办公区。81年出生的李伟正忙着整理手中的采购单。
李伟1999年外出务工,一直在广东东莞一家绣花厂工作。去年10月她和爱人一起回家,自己就业在安达公司,从事物料采购。
李伟住在阳新城关。她直率地说:“回乡就业是为了照顾孩子。”跟李伟一起外出的有20多人,现在留在东莞大约有十几人,她们姐妹还经常联系。
李伟告诉记者,尽管东莞待遇不错,生活也很丰富,但是孩子的教育、个人的保障都无法保证。那些姐妹在外面没保障,家里种不了田,实际处在城乡之间的边缘。

村里待不住,城里留不下。18岁明平浩说:“既然出去了,再回农村没意思。”他坦言:“我是农民,可又不会种地,连犁耙都没有摸过。在外面呆惯了,觉着农村生活太单调、生活条件太差了。”
明平浩是阳新浮屠镇人,一直在浙江义乌务工,他今年腊月回来过年,老是在家里住不惯。明平浩的父亲说:“孩子急着要出去。”实际上,明平浩在外面也没有找到像样的工作,经常换来换去,但就是不想从城里回来。
3月1日傍晚,广东深圳宝安区车水马龙。在雁盟酒店文化产业园的一间写字楼里灯火通明。23岁的王贤福正在埋头整理培训文案。王贤福现为深圳市世纪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培训师助理,年收入20多万元。
王贤福是阳新太子人,2004年远赴深圳,先后做过搬水工,也当过工厂职员、互联网管理,后转战培训行业。
“真愁,房子一天一个价。”王贤福今年初结婚,现在还和务工的父母住在一起。对于买房子,王贤福显得十分为难。他说:“我们不像城里人有稳定的工作,有劳保,可回家又种不了地,心里老是没底。”王贤福对自己未来的城市生活不无忧虑。
阳新劳动就业局副局长秦传通说,这个群体不像纯农民,也不像纯工人,他们也不像上一代务工者,赚钱回乡盖房子娶媳妇供孩子上学。新生代农民工们有许多是漫无目标地奔走于各个城市,寻寻觅觅,打工,失业,再打工,再失业……目前,他们处在一个被农村和城市双重边缘化的尴尬状态。
“我的城市生活”——对话新生代农民工王丽芳
王丽芳是大冶市殷祖人,女,1980年8月出生。现任广东富航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广州市雅比打包有限公司经理。2010年3月4日,记者电话到广州对她进行了采访。
黄石日报记者:你是一个有作为、在城里生活得较成功的新生代之一,能介绍你当初外出“闯世界”的一些情况吗?
王丽芳:我是1997年离开家乡的,当时初中还没毕业。家里太穷,是外婆给我200元路费我才有钱离开家乡的,当时我连身份证都没有。我辍学是因为我是家里老大,有责任为弟弟妹妹读书作出牺牲。我定的打工目标是要赚到一万块钱。我当时靠表姐身份证顺利地进了东莞一家工厂。由于借用身份证的事,一个多月后我被迫离厂,工资一分钱也没得到不说,还被送到派出所关了一个晚上。我含泪离开派出所,先在广州一家餐厅当服务员,后到小姨开的公司上班。在公司,我连打电话都有点怕,更别说是发传真和用电脑了。小姨教导我:“要努力,今后还要有自己的公司。”小姨的教诲对我的帮助和影响很大。
黄石日报记者:现在,你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有了自己的公司,业务涉及代理海运、拖车、仓储和报关等项目。你能谈谈当时创业的情景吗?
王丽芳:
2000年国家对外贸易的政策放开了,这一年我刚满20岁。我赶上了这个机遇。我当时投入3000块钱,租了一间房子,装了一部电话,买一台传真机,开始一个人天天在外面跑业务。跑业务很辛苦,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有一次,外出一个星期,回到家时,口袋只剩下了5毛钱。
黄石日报记者:在城里打拼你最感到吃力是哪些?你是怎样克服自身的不足?
王丽芳:书到用时方恨少。我学历太低,英文不会,工作起来遇到很多麻烦。后来,我通过自学、上夜大的形式,学习管理、英文以及外贸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我觉得年轻人创业,首先要打好知识基础,再是要努力、勤奋,讲信誉是很重要的。
黄石日报记者:一个企业家总是有“野心”的。你想把公司做到什么程度?
王丽芳:目前两家公司有员工26人。现在最大的目标是把公司做成上市公司。企业也要做大做强,到一定程度就靠资本运作了,而不单是经营。这也应是企业家应具备的战略眼光。
黄石日报记者:现在你在城里打拼十几年了,将城里的生活与家乡相比,你的感受如何?
王丽芳:2000年、2004年我回过家乡,那时在家里手机都没有信号。不过,这些年我一直在关注家乡的变化,听说家乡变化很大,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我很高兴。只身在外,我惦记着老家如画的风景、纯朴的民风和勤劳的人们。说实话,虽然我们这些新生代农民不想再回到农村生活,但骨子里还是有家乡情结的。虽然不愿回到农村生活,但当自己事业有成,如有合适的机会,我会尽微薄之力回报家乡。
黄石日报记者:你进城已经有很多年了,你能说说对城市的印象吗?城市给你带来了什么?
王丽芳:城市繁华和美丽是令人向往的。城市的高强度、竞争力、快节奏,既带给我磨难,又带给事业发展的环境和机遇,这些都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黄石日报记者:你认为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该准备什么?城市又该给农民工准备什么?
王丽芳:新生代农民工不缺吃穿,不再为养家糊口到城市打工。我认为,新生代进入城市首先要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思想准备,要具备良好的技能,随时准备“充电”。不可否认的是,许多新生代民工都陷入了焦虑和困惑中,害怕讨薪、害怕求职、害怕被歧视。城市应以宽阔的胸怀接纳我们,为我们提供好一点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发展机会,一定的自由度和业余文化生活等;城市要给农民工更宽容一点、更大度一点、更温馨一点。
记者手记
我们的城市准备好了吗?
面对这样一个人数不少的奔向城市的特殊群体,我们的城市准备好了吗?
2010年3月4日,记者从湖北黄石市劳动就业部门了解到,目前只有相关的帮助农民工就业的政策,但还没有具体的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措施,甚至,我市新生代农民是多大的一个队伍,也没有数字统计。
记者从湖北黄石市公安部门了解到,目前黄石市也还没有为新生代农民工解决城市户籍的政策。
我们的城市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
但是,他们来了,他们在义无反顾地进入城市,执着地想融入城市。
请关注这个特殊的群体吧——
他们或愉悦、或迷茫,或满怀欢欣、或愁眉不展。
在看到他们愉悦的时候,是否真正理解他们?“留在内地,看不到前景;浮在外地,也看不到未来。”深圳市世纪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培训部21岁的冯江英这句话道出了新生代农民工们的困境。他们迷茫过、奋斗过。他们得如此艰辛。
尽管他们挑剔、好高,怕吃苦、好享受。是的,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或许与父辈已大相径庭。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拖着沉重的蛇皮袋上下车,不再像父辈那样穿着解放鞋奔忙在建筑工地上;他们会像城里人一样耳朵里听着MP3,口袋里揣着功能齐全的手机;他们会上网、会打球、会K歌;甚至还有“月光族”。这不是他们的错,因为他们懂得热爱生活、珍惜自己,这是一种社会进步。
他们“漂”在城乡边缘,像是一道风景,却不那么亮丽。生活在城市,要面对高房价、高医疗、高消费、高教育……可是回到乡村,已不会农活,更适应不了农村的生活。
所以,他们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要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就要让进城的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益。
“‘同等权益’就是要扫清政策性和人为因素的障碍,让农民工的医疗、教育、住房、工资、培训、社保等方面有保障。让他们享受市民一样的福利、一样的待遇,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扎根城市、献身城市,共同享受社会发展成果。”阳新县委党校、行政学校讲师柯转来在谈到新生代农民工时说。
这个特殊的群体如今备受关注,他们被亲切地称为“新生代农民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今后可考虑的措施有:一是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城镇化,特别是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二是要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包括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三是要加强培训,“阳光工程”尽可能覆盖他们。
今年2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撰文呼吁让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里人,他说,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进城的问题对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尤其是城镇化具有特别意义。
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接纳新生代农民工,我们的城市准备好了吗?我们的城市应该开始行动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