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德国著名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327岁生日,在这个喧嚣的城市,没有太多人会记得一个已经去世200多年的作曲家的生日,即使是古典音乐圈,昨晚也仅仅只有中国钢琴家盛原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了一场独奏音乐会纪念巴赫。
不过,忘记一个具体的日期并不代表什么,巴赫早已深入人心。也许有人会说,自己从来没听过古典音乐,更别提巴赫了,但是只要《G大调小步舞曲》“5 1234 5 11”的旋律一响起,几乎所有人都会跟着一起哼唱。这就是巴赫,他的神奇之处在于,在古典音乐领域他是最艰深的代表,可以让一代代音乐家和乐迷倾尽毕生之力迷恋与解读,而另一方面他的音乐又是普罗大众中最通俗的精神食粮,成为音乐初学者的起步教材,甚至被推崇为最好的胎教音乐。
假如你仍然认为巴赫是老古董就真的out了,现在巴赫是时尚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白领和商界精英以听巴赫为荣。乐评人王纪宴告诉我,最近有好几位做生意的朋友找到他,向他请教怎么听巴赫。“他们不听贝多芬,不听莫扎特,直奔巴赫”,这种反传统的做法让王纪宴很是吃惊,因为在他看来,真正能够听出巴赫音乐的味道是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和古典音乐欣赏积累的。
不过仔细想了想,他又释然了,因为这恰恰是巴赫的魅力,用现在最时髦的话讲,巴赫的音乐拥有强大的“穿越”性。巴赫的音乐有特别吸引人的一面,就是结构上的精密复杂,像一座建筑艺术,据说人们研究出巴赫的复调音乐里面不但有数学中平移、倒影的概念,某些谱子倒过来也成曲调,还有人发现巴赫利用波函数的原理,组成各种类型的旋律线,至于巴赫的赋格,更是展示了数学的巧妙,难怪很多数学家和科学家都喜欢古典音乐,特别是巴赫音乐。也正是巴赫把创作的着眼点单纯放在结构上,没有给音乐赋予太多东西,才可以留给不同时代的听者各种情感想象的空间,研究结构可以,投射情感也可以,各取所需。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巴赫的音乐质朴到可以包容天地万物,穿越不同时代。
对于很多音乐家,人们都习惯于用一句话来定位,比如贝多芬被形容为“扼住命运的咽喉”,肖邦被称做“钢琴诗人”,莫扎特叫做“音乐神童”,但是人们无法给巴赫一个贴切的称谓,流传最多的是贝多芬曾经说的:“他不是小溪,是大海”,这是一个文字游戏,巴赫的拼写“Bach”在德文中是小溪的意思。巴赫的人生算不上特别传奇,但却和他的音乐一样多面,巴赫长寿,一生经历了两次婚姻,一共生下20个孩子,9个长大成人,他经历过苦难、奋斗、转折,对人生的全面体验都融入到了他高产的创作中。巴赫在世时,作品不为人们所理解,他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赢得社会的承认,是贝多芬发现了他的宝贵价值。
我问王纪宴在巴赫生日的时候想对他说点什么,他沉默了片刻说,“在岁月的流逝中,越成熟越能够听懂巴赫”。我不敢说自己多成熟,更不敢说听懂了巴赫,但至少可以说一句,“巴赫,生日快乐”。 WJ132
插图/王金辉 H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