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粤曲:后工业化时代的民族流行音乐
---我听《新世纪粤曲》
李广平
要了解岭南文明,要理解粤语文化,要体会广东人、香港人、海外粤语文化圈人们的文化心理发展,要深层次破解南粤文明的文化密码,也许听听《新世纪粤曲(1)》是个很好的入门之举。
一
我的朋友,作曲家邓伟标最近有个惊人之举:制作了一张非常特别的唱片—《新世纪粤曲(1)》。在我的印象中,阿标是旋律写作的高手,我和他合作过的歌曲《永远的乡愁》和《同在蓝天下》等歌曲至今还被一些有人文情怀的歌友们津津乐道。阿标这几年潜心钻研“New
Age
Music”这种融合哲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新音乐类型,创作了六张全新的作品,实在是成绩斐然!我说他“惊人”,是因为从来没有人用“New
Age
Music”与古老的粤曲融合在一起,碰撞出耀眼的火花;让许多从来不听粤曲的年轻人从新而且是从心发现了粤曲的魅力与美丽,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功莫大焉!
还是我的朋友,毕业于广东省粤剧学校的林昊东先生(原名林颂杰)担任了这张唱片的主唱角色。昊东毕业十余年,游走于商界和文化娱乐界之间,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策划与操作的经验,更因为商界的历练,让他蜕变为一个优秀的“粤曲歌者”:有粤曲演唱的功底和职业训练,又有流行歌曲演唱的技巧和体验,可以说他把流行音乐的人间烟火和粤曲的典雅清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产生了别样的风韵和意义。
二
好,我们回到唱片《新世纪粤曲(1)》。我非常认同阿标说的一句话:“粤曲——家门口最美的风景”。对于在广州土生土长的阿标来说,听粤曲也许是与生俱来如同吃饭喝水一样平常的行为,因为,“广东粤曲,乐曲清新柔丽,是中国曲艺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用广州方言演唱,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广州方言区域,并流传到东南亚、北美等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的地区。”在广州长大的孩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移民”家庭不算)没有听过粤曲的人少之又少,可以说,人人都可以把《分飞燕》、《帝女花》、《禅院钟声》唱一遍,然而也仅限于此而已,没有多少年轻人真正热爱她,研究她,把她当成生命中重要的文化密码去学习与传承她,更谈不上有什么使命感和责任感了;我们总是相信最美的风景在远方,我们总是感觉隔壁的饭菜比家香,太多的文化错觉和幻觉迷惑了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其实对于广东人来说,粤剧和粤曲,就像京剧对许多人一样,是一种生命的必需品和生活的营养品,有她没她大不相同!这,就是我听到阿标新编曲的由林昊东先生和李池湘女士演唱的第一首“新世纪粤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化蝶登仙》时候的最初感受:原来广东粤曲真的很美,典雅清丽的外表下,还有一颗百转千回悲伤而含蓄的心灵!电子音效和大型管弦乐队以及民乐衬托下的气氛营造,完全给人全新的审美体验;二胡仿佛是穿针引线飞翔的蝴蝶,让人遐想连翩;大合唱的加入更是气势如虹地把全曲引向高潮,可以说,她比之一首最优雅的流行歌曲还要好听的多啊!这就是审美的颠覆、这就是文化上创造性的创新思维、这就是很多人最熟悉的陌生人!听完这首粤曲,你仿佛见到了多年没有相见的知己朋友,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依然微笑地看着你!
新瓶装新酒,这是我对《新世纪粤曲(1)》的第二个感受。邓伟标的新世纪音乐思维始终主宰着这些新编的粤曲:采样的音效,如风声、钟声、潮水波浪声、鸟鸣等等与广州交响乐团大型弦乐、广州民乐团的二胡、琵琶、古筝、笛子、加上电声乐队的吉他、鼓,营造的气氛相当新颖有趣,甚至有点“诡异”的艺术效果:她一扫你对粤曲的旧印象,几乎完全找不到旧曲的影子,《帝女花之香夭》的前奏就是这种效果。乐曲进行中鼓的应用在这首曲子中也很有意思:让情绪层层叠进,仿佛如同曲子中人物厚重繁复的脚步声在失势命运的压迫下的喘息;《分飞燕》也有这种效果,鼓和镲、二胡、弦乐一起把这首大家最熟悉的粤曲造成了有点南美Raggie音乐的感觉;《万恶淫为首之乞食》前奏的时空穿梭感和间奏的电吉他演奏都给人现代感十足的感觉,只有后来的大提琴和二胡的加入才让我们找回原来凄凄惨惨的悲切感受;《唐伯虎点秋香之庙遇》简直就是一首欢快的舞曲,把旋律拿走,你听到的就是一首热烈的南美拉丁或者来自非洲的非常时髦的舞曲!钟声、大提琴、风声、爵士钢琴、琵琶的演奏,构成了《山伯临终》的音乐成分,而最后《梁祝》熟悉的旋律又使这首名曲在“面目全非”的同时,依然保持了致命的神奇的艺术魅力!就个人的品味而言,我最喜欢的是《禅院钟声》这首新粤曲,她完全变成了一首大气磅礴、内蕴丰厚、沉重哀怨、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画面优美、情节细节清晰的歌曲,让我们深切体会到生命的无常与无奈,流露的是一种悲伤的说不明道不清的无边的孤寂感!最可气的是最后一首《大排挡小唱》完全“解构”了我的这种感受!我以为恰恰是这首粤曲与全碟的歌曲形成了一种艺术上的“间离”的效果,把她放到其他专辑应该是明智的选择。
其三我想说的是,我没有想到林昊东先生能够唱得如此出色!因为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说话柔声细语,思维明确清晰,做事注重细节,外表文弱书卷气十足的书生形象;而演唱“新世纪粤曲”的他,端的是字正腔圆、感情充沛、完全发自内心的演唱;他的投入、他的感情,都通过他的画面感极强的声音塑造出来了;他把流行音乐的吐字换气与粤曲行当的行腔运气结合起来,让声音饱满而圆润、元气淋漓而深切感人、该细腻就如温柔女子、该激情就如江河翻滚,既有少年情怀又有沧桑风情,让声音成为“新世纪粤曲”最亮的乐器,从而能够保证尽量完成他和邓伟标的世纪之梦!我对女声太囿于粤剧传统唱腔的运用感到不满足:也许这方面是下一次的突破口?
我在家里听这张专辑的时候,我13岁的正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初一读书的女儿李思琳回来了,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爸,你又在听广东民歌啊?"她的话给我一个很有意思的启示:其实,这是一批独立成歌的广东民歌啊!从这个角度去看待广东粤曲,是一个音乐整体的观点:当我们脱离开粤剧的当时语境和戏文环节时,我们依然可以欣赏这些粤曲,依然可以从这里解读粤语文化的精髓和血脉,依然可以感受南越文化的流传与变迁,这样她们怎么不是祖上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呢?而李思琳同学报考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时,民歌演唱她唱的就是<<分飞燕>>.
三
就我的观察而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依然是中国流行音乐目前发展的主要潮流。《阿姐鼓》的成功是一个良好的信号:世界各国基本上都把她归类为“World
Music”风格的作品,在英国和美国都获得了相应的奖项;舞蹈家杨丽萍女士用云南原生态舞蹈和音乐汇集创作的《云南映像》风靡世界几十个国家,获得极高赞誉!我在广州看的这场演出,连100元的节目单都被抢购一空,说明民族歌舞的魅力空前!
就最近几年的唱片和热卖单曲来考察,好卖的唱片依然是与民族风格有关的作品。笔者今年十月回广州时,在本人住的骏景花园唱片店里面,最好卖的唱片居然是六十元一张的人声发烧碟《民歌红》,由名不见经传的歌手龚月用流行唱法演唱已经流传的创作民歌,这张唱片也是今年最火暴的一张唱片:甚至出现了拿现款提货的多年未见的热卖局面!而阿标送给我的《空》、《色》、《千江汇流》、《古城今昔》、《红楼十二衩》、《情殇》等六张他的作品辑,都成为我最近案头的细听唱片,据说在广州乃至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处都卖的很好;而二胡协奏曲《情殇》已经登上广州唱片销售榜的第一名,这实在是人文化与民族化结合而成的后工业化时代的民族流行音乐取得初步胜利的好消息!不过,市场的成功让我们警醒:必须再静下心来,再静下心来,写出更好的人文内涵更为丰厚的作品,这是我和阿标共同的认识!
最近,邓伟标和林昊东携手又有惊人之举:他们与录音师孙绍坚等人一起,远赴乌克兰,与乌克兰国家交响乐团一起,合作<<新世纪粤曲>>第二集的录音工作.相信这片出过著名作家契可夫和最近红遍全球的天籁歌手维塔斯的古老大地可以给他们更多的灵感,带给我们更多新感受!
四
我认为:流行音乐的范畴必须扩大:那些内涵用中国文化做底蕴的、采取中国文化意象描摹世俗人情历史变迁,歌词采用深具中国古典文化背景的语句、并用现代流行音乐的旋律、唱法及编曲技巧,达到将中国背景与现代世界音乐节奏的完美结合,成为把含蓄空灵、写实写意、古典与现代、时间与空间融合在一起的音乐产品,其实都属于中国原创流行音乐的范围;因为《新世纪粤曲(1)》就是这样的产品,你去听听这张专辑的词,你去揣摩一下这些流传百年的古老乐曲,实在是让我们今天粤语歌曲的创作者汗颜啊!
2007年12月22日星期六于北京方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