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余,康百万家族繁荣延续的秘钥
![[转载]留余,康百万家族繁荣延续的秘钥 [转载]留余,康百万家族繁荣延续的秘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河南巩义有个康百万庄园,是全国三大庄园之一(另两个为四川刘文彩庄园、山东牟二黑庄园),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有着“中国民间小故宫”之誉的康百万庄园,背依邙山,面临洛水,是明末清初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它依“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理念选址,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是一座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等级森严的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型地主庄园。其结构复杂、规模宏大,自不必说。穿行在庄园内,已记不清大大小小的四合院有多少座,几乎每一个四合院内,大红灯笼高高挂,石雕木雕精雕细刻静雅别致,庄园内典型的明清建筑特色以及处处悬挂的楹联,至为抢眼。
![[转载]留余,康百万家族繁荣延续的秘钥 [转载]留余,康百万家族繁荣延续的秘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大门口的一副楹联是:“富甲神州帆影物流三千里,德崇河洛光风霁月四百年”,从这副对联就能看出,康家有船运生意,曾经富甲一方。康家的买卖类似于当今的营生,不仅有物流而且有实体店。民间常说富不过三代,而康家十几代人在这里生活数百年,其经商成功的秘密究竟是什么?踏入康家大院,一座座对称的四合院里的一副副楹联,彰显着康家是怎么经商、做人与教育子孙的。其中一幅楹联写着“商道无形商道即人道;商品有形商品即人品”,意思是说商品有其形状,而经商却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效仿。从商,首先是与人打交道;从商,要先懂得做人;做人,要讲诚与信。经商的诚实守信即是做人的道理,商道即人道。说明康家经商对人道德品行的修为看的至关重要。在导游的讲解中,我才逐步了解,康家的主业主要以造船业及水陆运输业,并依靠洛河建有自己的码头,以运输经营食盐、布匹等生活物资,后经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把小小的康家店演变成为目前的康百万庄园。其中又一幅楹联“暗暗思量百计不如阴骘好,明明检点万般惟有读书高”,由此可以看出康家人对教育的重视,虽然富甲一方,却从未忘记诗书传家的门风,康家经商成功与读书教育息息相关。还有一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诚则信信则交交则活活能生财”楹联,把经商做人与天地自然道法之间的关系描述的如此奥妙,堪称经典。上联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讲的是天地人共享自然规律,天地人都要与自然和谐共生。下联讲的是生财致富之道,只有诚实才能彼此有所信任,彼此有所信任才能有所交往,交往广泛才能信息灵通,灵通的信息和广泛的人脉关系是赚钱致富的关键所在。
![[转载]留余,康百万家族繁荣延续的秘钥 [转载]留余,康百万家族繁荣延续的秘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穿过康百万庄园的门洞,犹如穿越400多年的历史,最能揭开这段尘封的经商秘史的钥匙,当为“留余匾”。这块匾因其内容与造型独特而跻身中华名匾之列。“留余匾”既是康家教育子弟的家训匾,同时早已成为康百万庄园的镇园之宝,现存于康百万庄园主宅区花楼重辉院主客厅。它左低右高的形状显得上凹下凸,形似迎风招展的旗帜,金底黑字;又如开卷之书,起伏有致。导游说,其意为上凹留余于天,对得起朝廷;下凸留余于地,对得起百姓与子孙。全匾共计174个字(正文172字),标题“留余”二字为小篆,正文为字体流畅的行楷。该匾制作于1871年,已有140多年历史。留余匾正文如下:
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时同治辛未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题。
翻译成现代文,大意为: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留铭》中说:“留有余地,不把技巧使尽以还给造物主;留有余地,不把俸禄得尽以还给朝庭;留有余地,不把财物占尽以还给老百姓;留有余地,不把福份享尽以留给子孙后代。”大概老天爷反对贪得无厌,做事过份。因为太过份了,没有不留下悔恨的。明朝隐士高景逸说过:“遇事让人一步,自然有周转的余地;遇到财物放宽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乐趣。” 坦园老伯把“留余”二字题于匾额,挂在堂上,就是采用留耕道人的《四留铭》来告诫他的后代子孙。
留余匾阐释的“留余忌尽”思想,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精髓,包涵着“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的中庸和谐思想;也透出豫商与晋商、徽商、浙商之不同文化精神的独特风骨(相比较而言,晋商更精于算计和经营,徽商、浙商更长于政治治世),豫商的大家风范尤胜于彼。中原大地,有老子,有庄子,有墨子,有宋室南迁之前深厚的文化积淀,豫商既受中国传统本土哲学的影响,也自然受到西学东渐(佛教东来入驻中原,包括在中原地区立足弘法的禅宗之学)的浸润,更与中原人本身的质朴、豁达、厚重等文化血脉及根性所系有关联——这三个坚强的基石是豫商曾经风生水起,富甲一方,传承子孙,乃至形成自己独特思想风貌的根本要素。
留余匾道出了人与自然、人与权力、人与财富、人与后代之间相处关系的原则,为人处事,无论对天地造化、权力金钱、子孙后代都要留有余地。“留余”,是人和人生处世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看起来似乎简单,但真正能做到的却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红楼梦》里《好了歌》中所说的那几个“忘不了”,一针见血地点穿为尽享权力、金钱、美女,为子孙不遗余力、不留余地竭尽全力去占有,却落得个可悲的下场,这是从反面证实了不懂“留余”的结果。
“留余”的实质是和谐,万物不尽取,各予生存发展的余地,共存共荣,和谐发展;“留余”的形式是得半,最多七分,留下三分给别人。俗语云: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开半时偏妍,饭吃七分饱最好。因此(康家)坦园老伯把“留余”二字题于匾额,挂在堂上,采用留耕道人的《四留铭》来告诫他的后代子孙。强调“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
留余匾虽然只是地方士绅用作家训,但懂得“留余”是一种境界、一种胸怀、一种智慧。并且子孙后代能自觉地遵循好“留余”的宗旨,即贯彻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这不仅体现了前人良好的愿望,又把它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难怪康家不但打破了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的规律,足足繁荣兴盛了十二代,跨越了明、清和民国三个时期,共计四百余年。
据说,“留余”理念是康氏家族十五世掌门人康道平从一个钓鱼老汉身上发现并总结出来的。在家大业大的发展过程中,康道平发现康家生意摊子越铺越大,而利润却没很好上升的情况后,内心苦闷不解。当他散步走到黄河岸边发现一个钓鱼老汉只钓大鱼却不要小鱼时,就和钓鱼老汉进行了一番对话。老汉说:“如果连小鱼也不放过,天长日久,河里还会有鱼吗?不留鱼,俺们渔民日后咋生活?后世子孙咋生存?赶尽杀绝那是自掘坟墓!”听了这话的当天晚上,康道平失眠了,一直在思考“留鱼?留鱼?留余?”随后他豁然开朗。接着他就召集家族会议,要求“做生意只赚取利润的百分之六十”。他还说:“留余忌满尽,忌盈忌满,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留余不但是昌家之道,也是做人之则。”话语不多,字字珠玑,道出了康家人在昌盛时期的为人之道,行善之道。
康家富盛三百多年,都说这是得力于康家有个聚宝盆。到了17世康鸿猷做掌门人时,居然有恶人来康家盗窃聚宝盆,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康鸿猷不得不报案申请县衙予以保护。时任县令史宜咏奉劝康鸿猷,将聚宝盆交到县衙保管,既可避免康家遭灾,聚宝盆又能保护全县人民财源旺盛,胜似康家扶贫帮困,一举多得。康鸿猷就遵令将康家的聚宝盆交到了县衙。
当县令打开锦缎包裹的“聚宝盆”时,里边并没有什么盆子,而是书写着几行文字:“经商结交务存吃亏心,酬酢务存退让心,日用务存节俭心,操持务存感恩心,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诈也,前人之愚,断非后人之智所能及,忠厚留有余。”当时县令不甚明白其意,待康鸿猷一一解释内涵后并告诉县令说:“聚宝盆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真正的聚宝盆,聚的应该不是钱财,而是人心。笼住了人心,还有啥事不能成功?”县令顿悟,点头赞许:“康大人,您的境界已经出神入化,远非凡夫俗子所能理解。”随后便在全县大力弘扬康家聚宝盆精神,一时传为佳话,真可谓是心有“留余”品自高啊!
细品“留余”,它所传达的内容涉及了政治关系、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留余”思想要求不可穷尽一切利益归己所有,要实现一定程度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它也提醒人们在经商之路上要正常谋利,谋正当利,并适可而止。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相一致的!我认为,这也是康氏家族在长达400多年的经济、社会活动中,一直保持良好社会关系的根本!“留余”二字,深得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留余,是人的一种修养,而且是一种很高的修养!留余,更是处事做人的极高思想境界,应当作为商贾之典范、为官之楷模而加以颂扬。
“留余”所展示的人生哲理,也给我们每个人指出了处事和生活方向,更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人生要求,那就是:除了留余匾中提到的“四留”以外,我们还应做到以下几点,即:知人不必言尽,留些口德于己;责人不必苛尽,留些肚量于己;才能不必用尽,留些内涵于己;锋芒不必露尽,留些修养于己;有功不必邀尽,留些谦让于己;得理不必抢尽,留些宽容于己;得宠不必恃尽,留些后路于己;气势不必倚尽,留些厚道于己。俗话说:留得余地宽待人,退后一步天地宽!人,得意时不要忘形,失意时不要丧志!做官的,不能鱼肉百姓;经商的,不能欺行霸市;有钱人,不能为富不仁。只有这样,我们的人格才能得到一个极好的提升,只有这样,我们的路才能走得更远。
![[转载]留余,康百万家族繁荣延续的秘钥 [转载]留余,康百万家族繁荣延续的秘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行文至此,让我想起庄园里的一口叶氏井。这是这个庄园唯一一处不属于康家的财产。最初这块地为叶家人所居,而康家在积累财富后,因人丁兴旺,需扩建新宅,在同叶家协商后,出资在叶岭为叶家建宅,买下了这块地。但叶家坚持卖地不卖井,因为水代表财源。康家许以重金,叶家还是不卖,最终康家尊重了叶家的意见,保留了叶氏井。康家这种为人和善,和睦乡邻,不仗势欺人、不恃强凌弱的家风,见证了“留余”,也留下很好的口碑。
最后补充说一句,“留余”匾额的书写者牛瑄,也是一位牛人——清同治钦点金殿传胪,相当于文状元。牛瑄牛,他的父亲武状元牛凤山更牛,在家乡巩县称“一门两进士”。据说牛凤山用弹弓不仅可以百步穿杨,而且可以盘中取果,又称凤凰夺窠,官至四世一品封赠。咸丰年间,告老还乡的凤山先生,看到由于黄河南迁,水夺民田,百姓只得卖妻典子交租税的惨状。就连夜写奏书托旧人上奏朝廷,豁免了当地赋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其子瑄,同治四年再中进士,二甲第一。他善书法,工文辞,对人谦和,后娶康家女为妻。光绪三年,巩县大荒,恰值他的好友吴元炳(河南固始人)在江苏做巡抚。就专程拜访,打算借筹粮食,赈济乡里。事未成,病故于上海。一位难得的乡绅善士,殒落异乡,令人扼腕。幸牛状元留下《留余》墨宝,情传百年。
![[转载]留余,康百万家族繁荣延续的秘钥 [转载]留余,康百万家族繁荣延续的秘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留余,康百万家族繁荣延续的秘钥 [转载]留余,康百万家族繁荣延续的秘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留余,康百万家族繁荣延续的秘钥 [转载]留余,康百万家族繁荣延续的秘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留余,康百万家族繁荣延续的秘钥 [转载]留余,康百万家族繁荣延续的秘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留余,康百万家族繁荣延续的秘钥 [转载]留余,康百万家族繁荣延续的秘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留余,康百万家族繁荣延续的秘钥 [转载]留余,康百万家族繁荣延续的秘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