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人常常趋于发动和主导有冲突的讨论
一项发表在今年四月的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的研究发现,男人和女人的依恋模式的有其不同的特定弱点,而依恋模式可以预测个人对于和情侣冲突的身体紧张反应。
此项研究是一项较大型国家心理健康基金所进行的调查,涉及124对伴侣、年龄介于18-21岁的、在一起至少有2个月。Powers等人评估了参与者的自我报告,自我报告是关于对亲呢行为的回避、对他们情侣的依赖、对拒绝和抛弃的焦虑。“安全型”模式的个体具有低水平的焦虑和回避,“焦虑-矛盾”模式的个体则有高水平的焦虑和低水平的回避。“恐惧回避”的被试则都有高水平的焦虑和回避,而“漠视回避”(即表现为漠视形式的回避)的个体有低水平的焦虑和高水平的回避。
填完那些调查问卷后,伴侣们花15分钟讨论那些过去一个月来导致他们激动和未解决的问题。研究者们搜集了7个皮质醇样本(是肾上腺在应激反应里产生的一类激素,压力状态下身体需要皮质醇来维持正常生理机能),以评估他们在预感到冲突时、承受冲突期间以及持续40分钟的恢复阶段中的生理压力.
研究者们发现,虽然男人和女人对于关系冲突都有生理反应,但男人比女人的反应要明显得多,而且涉及了不同的依恋影响因素。焦虑能对男人的反应做出有效的预测,但对于女人来说,仅在具有高度回避类型的女人中才检测到皮质醇的变化。
“男人和女人在冲突-协商任务中可能面对不同的要求”,Power解释说。在一段关系中,女人常常趋于发动和主导有冲突的讨论。对于回避型的妇女,对冲突情形唯恐避之不及。因为她相信,进行容易发生冲突的讨论可能特别困难。的确,此项研究中的回避型女性在讨论之前、冲突期间就表现出高水平的反应,但在停止讨论后很快就恢复常态。对于那些女性,回避持续的冲突似乎成了对生理有益的选择。
另一方面,男人们常常趋向更被动地参与。因此,Power总结说,虽然他们可能很想解决问题,但焦虑的男性对于积极面对关系冲突尤感不适。可是,在这项研究中,有安全型的女伴的男性表现为低水平的皮质醇反应,这表明他们伴侣有助于调节他们的生理压力水平。而那些适合女性和伴侣间依恋模型的交流则对她们的压力水平没有影响。
以下是这项研究中涉及到的“依恋理论”的相关知识:
所谓依恋,是在儿童及特定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正性情绪联结。当儿童体验到特定的人有所依恋时,和他们在一起便能使儿童感到愉快;在儿童难过时,只要他们出现儿童便会得到安慰。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时期的依恋本质会影响我们后半生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
Bowlby和Mary
Ainsworth等人提出了依恋理论:认为人类为了在一个“进化的适应性环境”中求得生存,生来就具有一种向最初的照顾者寻求和保持亲近的倾向,婴儿拥有一种能够促进与照顾者保持亲密的行为系统。随着认知功能的发展,婴儿的这种与照顾者的重复交往经历会内化成一些活动模型。这些“内部活动模型”逐渐被整合到人格结构中去,并影响儿童的行为。Ainsworth等人通过一个结构化的实验室观察实验程序---“陌生情景法”----对婴儿在与依恋对象的分离与重聚的一些场景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和编码,划分出了三种婴儿依恋行为的模式: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
后来的心理学家们发现,依恋理论同样可运用到成人的恋爱过程中。Bartholomew和她的同事们根据上述理论,提出了四种与儿童依恋类型相对应的成人依恋类型:安全型、倾注型、轻视型、害怕型。
儿童依恋模型
|
成人依恋模型
|
安全型
这类儿童母亲在场时能安逸地游戏和探索,母亲离开时情绪出现困扰,但母亲回来后很快又回复平静。他们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能顺利地与陌生人交往。
|
安全型
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并且期望他人是有情感效用性和反应性的
|
矛盾型:
这类儿童似乎离不开母亲,母亲离开时极端痛苦,但母亲返回后又表现出矛盾心理---既想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在母亲亲近时生气地拒绝和反抗。此类型儿童易成长为具有反社会性和攻击性行为的个体。
|
倾注型
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而他人是不值得信赖的;
|
回避型
这类儿童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也并未表现出分离焦虑,实际上这类儿童并未形成对人的真正依恋。此类型儿童成年后容易表现出退缩性行为。
|
轻视型
觉得自己是没有多大价值的,但对他人有积极的评价
|
混乱型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杂乱无章和缺乏组织的行为,常有矛盾和回避型的混合特点以及一些难以理解的、稀奇古怪行为。是最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其攻击性水平六倍于安全型儿童,且极易发展成为精神障碍患者
|
害怕型
觉得自己是无价值的,而且他人也不值得信赖。
|
参考文献:
1. 《发展心理学》罗伯特 ·费尔德曼著,苏彦捷译
2. 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心理学报,2006,38(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