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都高2021届一诊作文辨

(2020-12-31 14:14:19)
标签:

成都一诊

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宋的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既是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成就极高的学者或诗人。

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分歧很大。宋神宗重用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失去宰相位置。后来王安石变法受挫,王安石被免职,司马光重新为相。

但他们对对方的评价却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东西。王安石说,他和司马光之间“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

苏轼也是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反对者,这极大影响了苏轼的政治命运。而在“鸟台诗案”时,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被贬黄州四年后,苏轼路过江宁拜访早已退居的王安石。二人相聚甚欢,同游数日,共览江山胜迹,尽论文章学术。

班上计划举行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读了上述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显然出题者的意图是让大家从“君子人格和而不同”“包容”之类的角度展开写作,不过任何立意都必须建立在材料的可靠性之上,而可靠性又来自对事实的全面理解,此材料所可怀疑者有:

1.    王安石与司马光是否真的互相欣赏。

2.    王安石与苏轼是否真的握手言欢。

材料虽如此说,且假定其真实,但即使如此也应考虑一个重要的因素——时间。

需要要问一问,他们是一直关系如此,还是仅在某一时段这样?实际上,王与司马二人相好之时在变法之前,变法开始后二人便渐行渐远,到后来司马重新为相,尽废新法,王因此疮发而逝。可想而知,他此时还会从容地评价司马光吗?材料将事件的顺序作了调换,让人觉得似乎司马废新法后王仍淡定以待。屁股决定脑袋是常有的事,一个人大权在握,主宰别人命运的时候,常会表现出宽容大度;反之,受制于人之时,则愤疾俗:言语脱离了具体语境是会让人迷茫的。

同理,当苏轼与王安石历经人生沧桑,都处在人生失意的低谷,相聚时则易找到同感。但我们不要忘了,王虽援救过苏,可是苏一生颠沛流离的命运在很大程度是是由王造成的。王就在皇上面前不止一次诋毁苏轼,说此人所学非正途,不堪大用,比如,1069年,王安石对神宗说:“苏轼虽有才,但是所学不正。” 多次劝神宗贬黜苏轼。他日,王安石又对神宗说:“陛下不流放苏轼,是惜才吗?……苏轼所学不堪大用,反而为祸社稷,陛下三思啊。”可见,王安石是挺反感苏轼的。

而王安石死后,苏轼虽未直接抨击王,但在打击其他变法派的人物时也是不遗余力。1088年,苏轼更是直接给王安石下了政治评语,“……或首开边隙,或兵连祸结,或渔利榷财,为国敛怨,或倡起大狱,以傾陷善良,其为奸恶,未易悉数。而王安石实为之首。”可见,于公,苏轼一直认为王安石祸国殃民。所以这次他们在江宁相聚,表面上客客气气,王劝苏在此置地安家,被苏婉言拒绝,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3.    即使不管这些,此作文题可不可以从反面入手呢?

(1)    都是正人君子却仍没有在政见上达成共识,可见人类难以沟通

(2)    既生瑜,何生亮!光有人格是不够的,重要的是互补;

(3)    高手相斗,结果大宋因此而元气大伤,所以要学会顾全大局;

(4)    他们都执著于自己的政见,可是都不完美,所以人们都是摸象的盲人,要警惕自己的盲点。

(5)    固执己见,结果双输,学会妥协才能共赢。

(6)     

但是,这些观点真拿到考场,改卷老师肯定会判为不合格。我们的作文已经发展到了不需要动脑筋,只能揣度出题人意图,顺其旨意的时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