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那片紫苜蓿
那片紫苜蓿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09
  • 关注人气:1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蒂文斯的诗歌《雪人》及译释

(2009-06-22 00:00:44)
标签:

那片紫苜蓿

雪人

无始

外物

云杉

史蒂文斯

中国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雪 人
  
  人必须以冬日之心
  去细看霜华
  和积雪的松枝;
  
  而且要冰冷了很久
  才能凝视冰茬蓬松的刺柏,
  和一月阳光遥远的闪耀中
  
  粗放的云杉;而不去想
  风声中的,疏叶声中的,
  任何悲痛,
  
  发出这声音的土地
  充满了同一场吹息在
  同一片空旷之地的
  
  为听者而吹的风,他在雪中谛听,
  而且,全无自己,无视不在那里的
  一切,并凝视在那里的空无。
  

                         灵石译

  

     美国著名诗人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 1879-1955),主要诗集有《关于秩序的思想》、《带蓝色吉他的人及其他》等。这首诗是史蒂文斯最常见于选本的作品之一。中国读者对诗中的意境并不陌生,而且可以找出一些我们的传统中的例子与之比较。我们看到“a mind of winter”(冬日之心)的时候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书画家金冬心,而最后一节的意境与陈子昂的“茫茫吾何思,林卧观无始”也有些近似。这个“无始”来自于庄子的“彼至人者,归精神乎无始,而甘冥乎无何有之乡”,跟这首诗中雪人最终的精神状态颇可比照。此外,不少西方人也喜欢用流行禅宗的一些观念来诠释这首诗。
  但如果我们仔细看这首诗,就会发现这首诗里还有一种中国诗里少有的彻底的冷酷。爱略特的《玄学派诗人》和这首诗在同一个月发表,有趣的是,史蒂文斯在这里写的刚好就是让爱略特不能接受的感觉与情感的分离。
  全诗实际上只用了一句话,“粗放的云杉”的分号之后,九行一气呵成,而翻译中的3,4节之间明显停顿了一下。前两节是平行的结构,乍看似乎就是赏雪之作,如果按寻常的写法发展下去,也无非是对自然景物和诗人的精神状态进行一番粉饰――写了雪满山中,松柏常青之后,随之而来的通常是诗人的自命清高。但史蒂文斯起笔就不同凡响,这里的两个动词显示出“观看”的不同层次,“细看”(regard)是具体入微的观察,同时提示观看的主体与客体有明确的界限,而“凝视”(behold)则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提示出观看者的积极入神的状态。细看的是近处的雪景,凝视的则是更开阔的视野中的雪意。然后这首诗进入了连续而果断的推进,它首先把人在残叶飘零的风声中可能引起的情感反应摒除在外,前两节的观看者在第三节里成为一位倾听者;发出声音的这片土地被大风吹彻,倾听者最终又变为凝视者,他的眼中没有任何不在这里的东西,这里只有一片空旷而没有任何人为附加的意义。他最终凝视的对象是“什么都没有”。我们再回去看前两节,它们似乎已经被后面的九句所覆盖,雪的“白色的统治”最后变成了凝视者眼中的一片透明。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连用三个nothing(最后一个是特指),不易翻译成中文:
  
  And,nothing himself,beholds
  Nothing that is not there and the nothing that is.
  
  翻译中用的办法是把“beholdnothing......andthenothing”拆成“无视……并凝视”。如果以文言来译,可以是“目无外物而视空无”,但需要解释这个“外物”是此地之外的东西。值得注意的是,史蒂文斯这里写的一直都是nothing,而非更加有玄学色彩的nothingness,所以原诗要比翻译更直接有力。

 

这首诗里的雪人的冰冷气质,有时候会出现在史蒂文斯本人身上。哈罗德•布鲁姆年轻的时候曾经去听史蒂文斯朗诵,当高大的老诗人走进会场,布鲁姆顿时感到全场的气温下降了20度。

                                                                               (王敖译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错觉(诗)
后一篇:夏日断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