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09 卢辅臣一脉相承张裕钊
(2012-01-09 10:40:18)
标签:
杂谈 |
分类: 书法篆刻 |
参观省博物馆的大名府碑帖书法展,对卢辅臣的书法很感兴趣很好奇,张裕钊的张体写成如此水准,不俗呀,上网一查,还真是一脉相承,原来是张裕钊的徒孙!
以下为转载文字!
南宫碑书法也叫张体书法是清末大书法家张裕钊所创。 因张裕钊的代表作是他64岁时候所书《重修南宫县学记碑简称《南宫碑》
所以张体书法也被称之为南宫碑书法 。
张裕钊字廉卿 湖北鄂州人 他曾为曾国藩的幕僚 是曾门四学士之一 。他平生淡于仕宦 自言 于人世都无所嗜好
独自幼酷喜文事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赞他是 千年以来无与比
王洪钧 字锡三 因脸上有几个麻子 又在家排行老二 便有了一个绰号王二麻子
写得好 而且颜体 柳体 何绍基体等等都写得十分漂亮 他晚年还独创了 黄柳合书体别具风格
1920年的大名
在文人中写颜柳体的居多 王洪钧的南宫碑体一出现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一下子就被当时的文人墨客喜欢上了
这大名府是一座开放的城市 它的繁荣兴盛 是因滨临大运河发达的南北交通而发展起来的 因而大名府的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
对任何优秀的文化不仅不拒绝 反而很快就能接受 王洪钧定居大名后 很多社会名人向他索字 他也没什么架子 往往是有求必应
因而他的字得以在大名民间流传 至今大名的一些收藏家手里有为数不少的王洪钧的书法作品 名气一大 慕名拜师 请教的人就多 他先后收卢辅臣
李鹤亭 齐振棠等人为徒
王洪钧人品很好 重人才不重钱财 对那些家庭条件比较差 并且有基础 真热爱书法 悟性又高
品德又好的学生
免除拜师礼品和学费 他不仅给学生们传授书法技艺 还教他们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不管是练习书法还是做人 他对徒弟要求都非常严格
因而他所培养出来的学生 个个都是德艺双馨的社会名流 并且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他对书法的贡献
可以肯定地说王洪钧是大名近百年来书法第一人 王洪钧没有后代 死后葬在了大名城西段村西南 。
卢辅臣 字相之 大名人 是王洪钧的大徒弟 他写的南宫碑体书法筋骨饱满 开合有度 端庄大方
大名县烈士陵园内的牌匾人民共仰 四个镏金大字 就是他用南宫碑体所书 山海关孟姜女庙内的碑刻 有一块是卢相之所书 现在大名民间
还能找到他的部分书法作品
卢相之的弟子有
穆裕民 卢一鼎等
王洪钧的弟子
齐振棠 字仰绍
大名县人
他不仅擅长南宫碑书体
而且
魏碑书法写得也很好
他的篆刻非常精到
享有盛名
在王洪钧的弟子中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
当属李鹤亭先生
李鹤亭 名松年 字鹤亭
中年以后以字行世
生于1904年 卒于1976年
大名城里人
他不仅字写得好
而且山水画 篆刻
也很有成就
他和他老师
王二麻子一样
是大名县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的书法家
李鹤亭先生从小
家庭贫寒 聪明过人
《论语》过目三遍
即可成诵
被时人称之为神童
邻居有一个叫李六的秀才
开办私塾
李秀才非常赏识
李鹤亭的聪悟
便免费让他到私塾学习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
而且写得一手好字
1920年的一天
刚定居到大名的王洪钧
生病了
他就请当地的一位名医
给他诊治
这位名医不是别人
正是李鹤亭姐姐的公爹
这老先生也喜爱书法
对李鹤亭非常赏识
他给王洪钧诊完病
他就将李鹤亭写的一幅字
拿给王洪钧看
王洪钧看后赞不绝口
当他得知这是出自一个
15岁少年之手时
他甚至感到惊讶
并表示愿意收李鹤亭为徒
可当李鹤亭得到
这个消息时候
感到的并不全是高兴
虽说他早想求教于王洪钧
但他更清楚
这拜师是要交礼品和学费的
他家那么穷
连买纸和笔墨的钱都没有
他平时练字经常是用水
用泥在石板或荷叶上写
当王洪钧了解这一情况后
当即表示
不收拜师礼品和学费
就这样李鹤亭成了
王洪钧的弟子
此后 李鹤亭的书法
又有很大提高
名气也随之扩大
向他求字的人越来越多
民国时期大名城内
魁意昌茶庄 宝记洋布庄
瑞丰祥纸店等等
很多商号的牌匾
都出自李鹤亭之手
1945年曾一度设大名市
大名抗日市政府的牌匾
就是李鹤亭先生亲笔所书
这一时期他还写有
台臣中学牌匾等等
李鹤亭先生的书法
真草隶篆行五体
都有涉猎
他的传世墨迹中
南宫碑体 颜体
郑板桥体最多
另外他的山水画
篆刻也有不少传世之作
不过他成就最高的
还数他的南宫碑书法
他将诸多书体
融入南宫碑体之中
变南宫碑体 骨多于筋
而为 筋多于骨
使南宫碑体线条的力度
颜体线条的厚度
何绍基体线条的弹性
融为一体
并做动与静 轻与重
缓与急的有机处理
所以
李鹤亭先生的字
不仅庄重大气
更充满了气象万千
变化多姿的灵气
丛台上现仍有他手书
的南宫碑体碑刻大字
武灵丛台
夫妻南北 兄妹沾襟
他的儿子李守诚先生处
存有他的南宫碑小楷
十分精到
可谓字字珠玑
李鹤亭先生一生贫寒
以卖字为生
但他乐观豁达
诙谐幽默 志趣高深
谈笑时音如洪钟非常响亮
解放前
他常与大名城内
名医段子明唱和
流传在民间的笑话
打油诗不计其数
李鹤亭先生广植桃李
他的弟子中较有影响的
有他的儿子李守诚
以及王乐同 胡桂林
赵锡友 梁泽等等
这些弟子中
对后世影响较大的
当属李守诚和王乐同二位
李守成先生
是邯郸市著名书法家
被誉为当代
南宫碑书法泰斗
他的书法
融百家于一炉
融碑帖于一体
他所创造的新南宫碑体
更是独树一帜
受到国内外书坛的
广泛关注
李守诚 字明善
1924年出生
李先生自幼聪慧
受家庭熏陶
从小便跟他的父亲
李鹤亭先生学习书法
不到20岁
已是大名城知名的书法家
建国后 李守诚先生
供职于邯郸一中
从事书法和语文教学
后来从一中分一部分老师
成立邯郸市第四中学
李先生便到市第四中任教
仍然从事书法和语文教学
直至离休
李守诚先生书法成就很高
李先生的勤奋和持之以恒
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数十年如一日
临池不辍
他的书法涉猎很广
真 草 隶 篆 行
各体中的各个著名流派
几乎都有涉猎
他融百家于一炉
融碑帖于一体
参机变化
形成了线条如铁
飘逸灵动 舒展开阔
变化天成
雅俗共赏的
新南宫碑体
有诗家称赞他说
纵笔入神多墨趣
书坛独放一枝香
从全国著名的黄河碑林
神墨碑林
到闻名于世的丛台
学步桥 回车巷
黄粱梦等邯郸名胜古迹
都有李守诚先生所书的碑刻
这些均博得
中外游客的称赞
被书家称为
足以与古贤比肩的杰作
已成为传世之宝
从《全国第二届书法
篆刻作品展》
《全国著名书画家
作品邀请展》
《当代楹联墨迹选》
《现代书法艺术大成》
《现代书法选》等等
到历述两千多年
中国书法名家的
《书法辞林》
都收有李守诚先生的作品
2001年出版了
《李守诚书阿房宫赋
滕王阁序》
《李守诚书法作品选》
两本字帖
李先生书法理论修养很深
他的论文曾参加
《中日书法史研讨会》
这些都受
到当今书坛的广泛赞誉
现在遍布
邯郸市大街小巷的
李先生所书牌匾
则更透露出
全市人民
对李守诚先生书法的喜爱
李守诚先生桃李满园
他以南宫碑书法的
传承为己任
把自己多年勤学苦练
学习感悟的一些
书法知识
毫不保留地
传授给他的学生们
他从事书法教育几十年
弟子众多
较有成就者
有他的儿子李喜泰
弟子封俊虎
闫世勋等等
有学者在研究这一现象时
概括为八个字
渊源 艺精
德高 徒众
真是恰如其分
下面说一说王乐同先生
王乐同 字悦民
大名县段村人
1920年
出生于一个耕读之家
他的祖父是清末的廪生
精通诗文 擅长书法
博学广识 名重乡里
受家庭熏陶
王乐同先生
从小喜爱书法
初学颜柳
在他11岁的时侯
他开始跟随他的舅舅
也就是李鹤亭先生
学习书法
同时李鹤亭先生
对字外功夫也倾囊相教
苦心相授
王乐同先生
多能心领神会
颇得李老先生的赏识
上世纪四十年代
王乐同先生的书法
即博得大名
不少文人的赞誉
崭露头角
抗战时期
王乐同曾在县城
搞党的地下工作
建国后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
王乐同在大名县
师资班毕业后
被分配到本村
也就是段村
小学任教
后来遭人陷害
把他当年
搞党的地下工作
说成是给日本人做事
被迫去职回家务农
尽管经历坎坷
可他对书法
特别是
南宫碑书法艺术的追求
始终没有放弃
农忙时
他利用歇晌的功夫
以树枝 瓦片为笔
以大地为纸
演练书法
晚上张灯苦练
就是钻进被窝儿
经常是指空划被
也要苦练一番
农闲时他更是
没日没夜地练字 创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的字逐渐
形成了浑厚 古朴
端庄的艺术风格
1981年
落实政策的春风
吹到了大名
他正式到
大名师范学校
担任书法教师
此时
他已是61岁的老人
老牛更知夕阳短
不用扬鞭自奋蹄
王乐同先生重新工作后
焕发出前所未有的
工作热情
当时
国家刚刚脱离
十年文革的劫难
书法教学的课本
尚不具备
为适应乡村
师范教育的特点
王乐同先生
亲自将自己多年
积累的书法知识
和创作经验写成了
《书法知识浅谈》一书
做为学生教材
在编写过程中
他打破流派之别
门户之见
强调
学习书法
必须从楷书入手
先求平正
后追险绝
欲神似先形似
先学古人
而后再创新
不能急于求成
也不可见异思迁
这山望着那山高
他主张
学生根据个人爱好
恰如其分地选择碑帖
学生学什么
他就教什么
并扶助于口诀
置学习于
规矩法度之中
同时他一边教
一边示范
使学生一目了然
除在学校教授书法外
王乐同先生
先后在大名县文化馆
万堤文化站等地方
举办数期书法班
王乐同先生
不仅教学生写字
更教学生做人
他经常讲
人品第一 书品第二
吃亏是福
放憨捉德等等
他的弟子中
较有成就者
有徐殿芳 杨万春
王品 王文军 朱献东
冯克军 王贤春
马希平 李银山等等
王乐同先生的
南宫碑书法
很受人们的喜爱
他的书法作品
遍及河北 河南
山东 山西 北京
天津 西安 香港
台湾 新加坡
日本 美国等地
据不完全统计
他为社会各界
所写作品达一万余件
他的作品
常年在北京地坛公园
芳泽轩书画店
文化街大千画廊等销售
多被日本友人买走
深得赞誉
王乐同先生
在辛勤的书法教学
和创作之余
还撰写了
《书法杂谈》
《谈谈南宫碑》
《谈谈张裕钊字体的笔法》
《书法教学方法》
等论文和著作
1992年
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了他的
南宫碑楷书字帖
《滕王阁序》
1999年
河北新闻出版局出版了
《王乐同书法集》
王乐同先生
先后被评为
全国优秀教师
高级讲师
河北省书协会员
邯郸市书协理事
大名县书协副主席等
大名师范原副校长
大名县书协
第一任主席张少逸先生
曾为王乐同先生作
《赠乐同》诗一首
诗是这样写的
南宫张体承师传
书道无私天地宽
执教辛勤桃李艳
乐同翰墨结姻缘
2000年10月29日
王乐同先生因病去世
享年81岁
在2003年
他去世三周年之际
他的生前好友
学生自发地
为他立了一块纪念碑
该碑由李守诚先生
题写碑名
由我撰写碑文
李喜泰先生书丹
现立于
大名石刻博物馆西廊
在王洪钧 李鹤亭
李守诚 王乐同等
几代人的推动下
特别是李守诚
王乐同二位先生的
教育普及下
南宫碑书法已成为
邯郸一带的
一大文化特色现象
不仅群体庞大
人数众多
而且代代师承关系清晰
每代都有
德才兼备的
精英代表人物
这在整个中华书法史上
也可称得上是一种
不多见的现象
2008年
南宫碑书法
被定为大名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
被定为邯郸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正在申报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