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记
《在语词的密林里》
苏宁的日记
苏宁的豆瓣主页
http://www.douban.com/note/154750362/
2011-06-06
◎
一句不恰当的话,一个奇怪的词儿有时比十个漂亮句子使我学到更多的东西。
——狄德罗
◎
数理学家魏尔在《左右对称性》中说,对称性这个语词有两重意义。一重是指匀称,有着良好的比例、良好的平衡的那种东西;另一重是指协调,即表示结合成一个整体的几个部分的协调。元尘说,这不只是美学的定义,还是语言学的定义。就说律诗里好的流水对,必然对词相称,词境、语境乃至意境相谐,还会有协调优美的声音。发出优美声音的诗句,唇舌都喜欢它。⑴
◎
西谚云:“翻译家都是叛徒。”又说“美文不可译”。汉字天生形色兼备,有些还有各种气味;好译笔大约是点着了字句的香,七日烧满,试出一粒冷玉来。巴黎的两个去处音译了来,一是“香榭丽舍”,一是“枫丹白露”,我只用眼睛就神往不已了。至于徐志摩的“翡冷翠”,元尘说,翡翠已绿得可爱,何况还加上一层寒意,那就太吸引人了。而“难听的”译名,大多暗用汉字的语感贬低,如葡萄和海之不幸,生出了爪牙。⑵
◎
在一次竞选活动中,国会压布什增税,压力之下,他回应说:请读我唇(read my
lips),不增新税。元尘:请读我唇——是加重了语义的表现法,请君不止听我说,同时请君看我说。真话不可改。另有同工者“饮我以君目”,王光祈所译“Drink to me with thine
eyes”。虽文言但情意绵绵,联想到“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的“饮”字。⑶
◎
摘一首情意俱佳的译诗。
《阿丽思漫游镜中世界》最后的一首诗,赵元任译:
In a
Wonderland they lie,
本来都是梦里游,
Dreaming as the days go by,
梦里开心梦里愁,
Dreaming as the summers die!
梦里岁月梦里流。
Ever
drifting down the steam—
顺着流水跟着过——
Lingering in the golden gleam—
恋着斜阳看着落——
Life, what is it but a dream?
人生如梦真不错。 ⑷
◎
小说《明天发生了战争》。描写未来的动词却用了过去式,好像过去和未来的时空首尾相连。元尘:艺术的含蓄性和艺术的深意,尽在修辞中。⑸
◎
元尘说,不解菜市场的标语“拼搏”,因不知是售货人员与顾客一齐拼搏呢,还是售货人员向顾客拼搏或向蔬菜肉蛋拼搏。这是岔开话题了。其实解得,滥用一声“拼搏”便可万事大吉,应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俗话,不然怎么绕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气氛里去了。“不得其解的语词是没有信息价值的。”⑹
◎
BBC曾受到保守党一个头头的巨大攻击,他说这个传播媒介使用“保守派”一词,简直当作“一切恶毒语词的混合语”。至于“保守派”一词究竟是不是“一切恶毒语词的混合语”,那就要看他的行动,而不能专靠词典的释义来解决了——正如某些国家标榜的“急进党”,其实是“极右派”,正好是急进的反面。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才是语言的社会意义。⑺
◎
说话中的停顿。不停顿一口气说下去人笑己不笑才能表达说话者想表达的意境的语言结构:“不信的人越听越觉得匪夷所思,信的人越钻越深越分析越有理越研究越有根有据其乐无穷自有天地非庸常人所能体会所可辩驳。”(王蒙:《变奏与狂想》)
⑻
◎
汉语常见将日常频繁使用的语词简化的意图和倾向,比如“莎翁”“托翁”就是尊称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的简称,而这又专门化为专用名词,再如称巴金和夏衍为“巴老”“夏公”。然而称“巴公”“夏老”却少见,称巴尔扎克为“巴翁”、称狄更斯为“狄翁”更不通。为什么?没有逻辑上的理由,只有“约定俗成”的理由。⑼
◎
“胃癌”原读作“胃yan(阳平)”,五十年代大陆改读“ai(阳平)”,以示同“胃炎”的区别。这是人工干预自然语言一个非常得人心的例子。另有“荨xun(阳平)麻疹”一例异曲同工,“荨”字本读“qian(阳平)”。人工干预和约定俗成是语言运动的两个方面,前者只能是少量的,后者可以大量。约定俗成之后加以人工调节,就是规范化过程。⑽
◎
据说海峡两边都盛行口号。口号喊得响亮,似乎就有占了上风的意思,更有“讨口彩”的吉利传统在里面。另有贴倒挂的“福”的例子更明确:要福到,即将福字倒写。元尘说,这里保存的是典型的语言灵物崇拜,即语言拜物教。文革时候,凡写“打倒某某某”的标语时,总要将“某某某”的姓名倒过来写,然后再在姓名上用红笔划一个叉,这样表示已经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了。那一时风尚,觉得非如此不解恨,从心理上觉得此人不得翻身了。这也是语言拜物教的变种。语言与巫术是共生的。⑾
◎
纳粹焚书五十周年时,联邦德国法兰克福市(这里每年举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书展)工会举行群众集会纪念这现代的焚书丑行——大会横幅引用了诗人海涅的名句:
“凡是焚书的地方,最终将必焚人!”
http://s2/middle/449e4759ta5ffb59b5481&690《在语词的密林里》" TITLE="苏宁:读书散记 《在语词的密林里》" />
【纳粹焚书五十周年群众集会横幅】
⑿
小松鼠注:
作者苏宁
“散记”后的注释序号,为小松鼠所加,便于注出其语出处——即所在小节、内容及页码,方便读者阅读,我用的参考书为《在语词的密林里》(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5月版)。
⑴ 第20小节——对称性,15页
⑵ 第21小节——不可译,17页;第106小节,81页;第170小节,137页
⑶ 第110小节——请读我唇, 86页
⑷ 第55小节——诗的翻译,37页
⑸ 第51小节——《明天发生了战争》,34页
⑹ 第137小节——拼搏,109页
⑺ 第129小节——BBC,102页
⑻ 第157小节——停顿,124-125页
⑼ 第169小节——柴圣,135-136页
⑽ 第193小节——癌,163-164页。在《在语词的密林里》,陈原说,“我们这里50年代把‘癌’字改读ái,……”,另据《品牌之道——商务印书馆》一书第168页介绍,1961年前,癌字读yán,1961年初,丁树声在住院期间,就“癌”的读音详细地请教过医护人员,考虑到“癌yán ”与“炎”同音,给医疗工作带来不便(北方人分不清“胃癌”
与“胃炎”的读音),因此,丁先生把《新华字典》的“癌”的注音从“yán”改为“áī”了。还是这本书,第187页,“……直到1962年出版的《新华字典》修订本才把‘癌’字注为ái” 音。到底癌的发音何时由yán改为áī的,有待专家考订。
⑾ 第73小节——“只卖香烟,不卖口号”,52-53页;第114小节——福,89-90页
⑿ 第197小节——人和书,167-168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