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幸运,我们遇上二年一次的芦笙节,在中秋节这天肇兴举办规模盛大的芦笙节,我们取直线距离步行10公里中午一点前赶回肇兴一睹节日盛况。

芦笙对侗家人是不可缺少的乐器,男人如不会吹奏芦笙是件很丢脸的事,连老婆也娶不上。无论是节日,还是村里有喜庆、祭奠,芦笙是必不可少的。
侗家人对二年一度的芦笙节非常重视,几乎是每家都参与,每家至少有一个男人去参加比赛,没有男人参加比赛的家庭,必须酿出米酒送给参赛队员喝。每个村寨都有芦笙队,三十人以下为小队,三十人以上为大队,这次有七十多个芦笙队参赛,比赛采取淘汰制,在大队和小队中产生金银铜三个名次。
比赛结束后,主寨各鼓楼盛情挽留各客寨芦笙队集体作客。晚宴过后,大家聚集鼓楼,吹笙、歌唱,通宵达旦。
比赛前的热身,对数千架芦笙齐鸣,彩旗招展,欢声雷动,场面盛大。
后继有人,观众群里几个孩子也不闲着,吹的有模有样。
芦笙节上侗家姑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姑娘们身穿民族服饰,手打油布伞,肩挑米酒在各队之间穿梭,参赛队员观众都可以来一勺米酒解渴。
客串一回侗家女

侗家姑娘的银头饰银光闪烁,做工精细,顶上的凤凰翩翩如生。颈上的项圈分量够重也造型各异。侗家女子的银饰是按照“外祖母—母亲—女儿”这样的路径传递下来的,彻底的“传女不传男”。这是因为,女儿总是要嫁人的,家里的田地和房产便无缘分享,一套浓缩了相当份量财富的银饰便成为女儿当然的补偿。如果有不止一个女儿,置办银饰就成为父亲不可推卸的义务。
说到侗家姑娘,不得不说侗家姑娘的嫁娶。侗家人的嫁娶日相对固定,活动一般从大年除夕夜开始,也有在“六月六”举行。新娘进门前的一切活动,都在相对秘密的状态下进行,即由媒人“神不知鬼不觉”地带到新郎家,然后在大年初三举行隆重的婚礼。婚礼过后,新娘子回到娘家,不住夫家,只是逢年过节或农忙时节,才到夫家“做客”或帮忙。直到有了身孕,才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员。在成为夫家正式成员之前,仍旧可以参加姑娘小伙们谈情说爱的聚会“行歌坐夜”。可以说侗家人一辈子都在谈恋爱。
再上一张芦笙节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