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仁暴”,分解开来是两个概念,即一“仁”一“暴”,仁慈和暴虐的意思。韩非认为,国君的两大性格皆可能导致亡国,这两大性格分别是“仁”与“暴”。其中的“仁”是指国君的“仁慈”或“仁爱之心”,而其中的“暴”则指的是国君性格的残暴、暴虐或所施行的暴政。
首先,韩非列举了所谓明君治国理政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分别是:“通于富强”和“明其法禁”。关于此,韩非文曰:“明主者通于富强,则可以得欲矣。故谨于听治,富强之法也。明其法禁,察其谋计。法明则内无变乱之患,计得于外无死虏之祸。”韩非这段意思是说:所谓明君,其治理国家就应该通晓富国强兵的办法,那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具体怎么操作?韩非认为,第一,国君只要能慎重地处理政事,这就是富国强兵的方法。第二,国君还应该严明法令,明察计谋。因为法令如果严明了,则国家内部就没有动荡叛乱的祸患;而计谋如果得当,则与外国家也便就没有国破为虏的灾难了。
紧接着,韩非便着重论述所谓“仁暴者,皆亡国者也”这一观点。具体文曰:“故存国者,非仁义也。仁者,慈惠而轻财者也;暴者,心毅而易诛者也。慈惠,则不忍;轻财,则好与。心毅,则憎心见于下;易诛,则妄杀加于人。不忍,则罚多宥赦;好与,则赏多无功。憎心见,则下怨其上;妄诛,则民将背叛。故仁人在位,下肆而轻犯禁法,偷幸而望于上;暴人在位,则法令妄而臣主乖,民怨而乱心生。故曰:仁暴者,皆亡国者也。”这段翻译过来大意是说:国君若想保全自己的国家,首先一点就是不能靠仁义道德。因为国君一旦讲究仁义道德,那么他便就要博爱慈惠并轻视财利了;而一旦国君博爱慈惠了,则他就不会下狠心,或一旦国君轻视财利了,则他便就会乐善好施了。这样还如何惩恶扬善赏罚分明地去治理国家呢?但如果国君为人暴戾,也就是心地残忍地轻易杀伐,则也便走入了另外一个极端!因为国君如果心地残忍,则他憎恶的态度就会在下属面前暴露;而国君如果轻易地杀伐,那就又会胡乱地屠戮无辜了。所以,国君不管是“仁”还是“暴”,一般都可以导致一种共同的后果,那就是“亡国”!比如,国君如果不下狠心,则就会赦免许多该受处罚的人;而国君如果乐善好施,那就又会赏赐许多没有功劳的人。国君的憎恶态度一旦表露出来,其结果必会导致臣民怨恨君主;而国君如果胡乱地屠戮无故,那民众就又会背叛君主。所以说,仁人如果处在国君的位置上,那么做臣下的就会胡作非为而轻易犯法,或许还会以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国君的恩惠呢;而如果暴人处在国君的位置上,则国家的法度就会妄行,君臣亦会离心离德,民众则更会怨声载道而产生叛乱之心了。所以才说“仁暴者皆亡国者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