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韩非所总结的又一类奸臣行径——弑君篡位。
关于奸臣的弑君篡位,韩非论述道:“夫奸人之爵禄重而党与弥众,又有奸邪之意,则奸臣愈反而说之,曰:古之所谓圣君明王者,非长幼弱也,及以次序也;以其构党与,聚巷族,逼上弑君而求其利也。彼曰:何知其然也?因曰: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察四王之情,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乱之兵也。然四王自广措也,而天下称大焉;自显名也,而天下称明焉。则威足以临天下,利足以盖世,天下从之。又曰:以今时之所闻,田成子取齐,司城子罕取宋,太宰欣取郑,单氏取周,易牙之取卫,韩、魏、赵三子分晋,此六人者,臣之弑其君者也。奸臣闻此,然举耳以为是也。故内构党与,外摅巷族,观时发事,一举而取国家。且夫内以党与劫弑其君,外以诸侯之讙骄易其国,隐敦适,持私曲,上禁君,下挠治者,不可胜数也。是何也?则不明于择臣也。记曰:周宣王以来,亡国数十,其臣弑其君取国者众矣。然则难之从内起与从外作者相半也。能一尽其民力,破国杀身者,尚皆贤主也。若夫转身法易位,全众傅国,最其病也。”
韩非这段论述翻译过来大意是说:等到奸臣们位高禄厚,党羽越聚越多之时,他们便就有了篡夺君权的野心,其党羽也就变本加厉地迎合起他们的心意了。到时党羽会劝奸臣们说:“古代所谓圣明君主,其实并不是父子兄弟依次传授王位的,而是依靠他们在朝廷内结成同党,在朝廷外勾结地方势力,威逼和杀害君主而谋求大利的。”奸臣会问:“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党羽则就会说:“当初舜逼迫尧,禹逼迫舜,汤放逐桀,武王讨伐纣。这四个王,他们都是以臣弑君的篡位者,但天下的人们却都称赞他们。如果考察这四个王的思想,人们会发现,他们都是出于贪得天下的野心;如果衡量这四王的行为,则他们都是使用了暴乱的武力。然而,天下之人却称赞此四人了不起、天下之人的却称赞他们很高明;以致于他们威势足以凌驾天下,利益足以压倒一世,天下人都顺从他们。”当然,党羽们还会说:“近世以来,诸如田成子夺取齐国,司城子罕夺取宋国,太宰欣夺取郑国,单荼夺取周国,易牙夺取齐国,韩、赵、魏三家分晋等,这八个人,也都是以臣弑君而自立的主。”每每当奸臣们听到党羽说这些话时,他们无不茅塞顿开,点头称是。
所以,那些在朝廷内结成同党,在朝廷外勾结地方势力,窥测时机,发动政变,一举而夺取国家政权的奸臣们,他们对内利用党羽挟持或杀害君主,对外则利用诸侯势力来颠覆自己的国家;背离正道,心怀阴谋,对上钳制君主,对下扰乱法治,这样的奸臣,是数不清的。产生这类奸臣的社会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君不懂得正确地选择臣子!史书记载说:“周宣王以来,亡国的就有几十个,其中臣子杀死国君而夺取国家政权的占绝大多数;祸乱从国内产生和从国外兴起的也各占一半。”而对于这种弑君篡位者,国君若能集中民力抵抗祸乱,即使国破身死,倒还算是贤明的君主;至于那些改变法令,君臣易位,最后把整个国家和全体民众都拱手交给别人的君主,那才是最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