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现在若碰到这个成语,我们都会觉得既很刺眼也很刺耳。无家可归的狗,多用来比喻那些无处投奔而到处乱窜的人;反正是句骂人的话,谁都不愿意听。
但我们有谁知道,这个成语最早竟然是用来说圣人孔子的!把圣人与丧家之犬联系起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司马迁在其《史记-孔子世家》中这样的记载道:“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这段说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在郑国与他的弟子们走散了。我们知道,孔子是在其担任鲁国大司寇的任上,因为“墮三都”事件而招致了鲁国国内三桓势力对他的极力排斥,不得已才带着他的众弟子外出周游列国的。出走的时候,孔子那年已经五十六岁了,在外流浪了整整十四年,等他最终回到鲁国时,已是六十九岁近七十的垂垂老人了。在自己的祖国鲁国呆了他人生的最后五年,于七十四岁时,孔子去世。
丧家之犬这则典故说的是,周游列国时,孔子与他的弟子们来到了郑国,不想就走散了。众弟子此时都在郑国国都的城内着急地寻找着老师,而老师则孤零零地一个人在郑国都城的东门外发呆呢。弟子子贡在城内逢人就问老师的下落,其中有一位目击者这样向子贡描述着他们的老师:“东门那儿有一个人,他的脸颊长得像尧;他的脖子跟皋陶的脖子一样长;他的肩膀和我们郑国国相子产的肩膀一样宽;但他从腰一下的部分,却要比大禹短上三寸了……这样一位惶惶如丧家之犬的人,是不是你们的老师呢?”我们说,郑国的那位目击者也真有意思!他用来举例的那些人,比如尧啊、皋陶啊、大禹啊等等,这些均是上古之人,他是从何知道上述诸位尊神的长相的?竟还有模有样、栩栩如生地拿孔子身体的各个部件分别与他们比呢!
找到孔子后,子贡将目击者的这番描述转告了老师,不想孔子听后却哈哈大笑:“说得对啊!说得恰当啊!我的这副模样可不就像一条无家可归的狗一样吗?人家没说错啊!”
谁都有落魄的时候;拿现在的话说就是,谁都有过囧态的处境!这很正常,重要的是我们这时候自己的心态。这里,请允许我向孔老爷子,一位可爱的老头,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