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下第一针》

(2018-06-12 11:42:36)
标签:

杂谈

“天下第一针”,这是大宋仁宗皇帝对一位医官的褒奖,这位医官名叫王惟一。提起王惟一,多数人可能不熟悉;但若说起“针灸铜人”,多数人可能又都很熟悉。对了,铸造历史上那尊著名的“针灸铜人”的人就是王惟一!

据说前几年还有一部电视剧,剧名就叫“天下第一针”,说的也是王惟一的事。电视剧这里就不扯了,我这里就只说说王惟一几件令我感动的事迹。

首先是写了一本书——《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惟一是宋仁宗时的尚药御,历任宋仁宗、宋英宗两朝医官。他精于针灸,对针灸学很有研究;他对古医书中那些有关针灸的理论、技术、明堂图经等都有深入研究。宋仁宗要他写一本古来针灸集大成的书,王惟一奉旨后,进一步对人体解剖、穴位、经络走行及针灸主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研究,最后终于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卷。此书的特点是:他按照人形绘制出了人体正面、侧面图;标明了腧穴的精确位置;搜采古今临床经验,汇集了诸家的针灸理论;全书共载腧穴657个,并按照经络与部位相结合的腧穴排列方法,从而使读者既了解了经络系统的分布与走向,又便于医者临证取穴的需要。关于这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我们只需记住,它是至宋代为止,中医针灸学的一部集大成著作即可,王惟一所著。

王惟一的第二件丰功伟绩则是铸造了两个针灸铜人。撰写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宋仁宗阅后认为书中论述虽然精辟,但是学习的人执行起来可能还是会有偏差,于是继续下令王惟一制作针灸铜人模型,以便能够更加感性化地认知针灸理论。于是紧接着,王惟一便奉旨铸造了针灸铜人两座。关于此两尊针灸铜人,可说的可就多了!造成后,仁宗下令将一尊置于医官院,另一尊置于大相国寺仁济殿。此两尊针灸铜人均仿成年男子而制,躯壳由前后两件构成,内置脏腑,外刻腧穴。体表各腧穴均与体内相通,外涂黄蜡,内灌水或水银;若刺中穴位,则有液体溢出,而稍有差池,则针不能入!以上特点可使医者按此试针,既可供教学之用,又可供考试之用;加之此两尊铜人正好与王惟一之前的著作《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相辅相成而遥相呼应及相映成辉,此更加彰显了两尊针灸铜人的无比珍贵与无限价值!宋以后,历代统治者都视此两尊针灸铜人为国宝。只可惜,两尊针灸铜人后来相继丢失,对其去向,后世也说法不一。据传,一具流入襄阳,后来由“赵内仲归之内府”,但此说尚需考证。至于另一具,《元史》称“此宣抚王檝使宋时所进”;显然这具铜人是贡品,与一般所说金人南侵时曾掠其一而去,到元代又从金人那里夺回的说法也不一致。明清两代,民间公私所铸造的针灸铜人很多。现存于世的针灸铜人,大多是明清两代所造,包括流传于国外的,都是后世的仿品。如果总结,对针灸铜人,我想说的是,铜人背后凝结的是我国古代历代医家对于经络穴位的精心研究及对针灸理论的薪火传承,此千年之精华,润泽着我华夏苍生于千秋万代。

我个人感觉,王惟一最值得后世称道的,当是他刻书于石的壮举!《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完稿后即以付梓,但王惟一恐怕《图经》不易保存,日久则必会湮没或遗失或流传时恐出现讹谬之处,遂独具匠心地、创造性地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刻于石上!最初该书石刻为壁,在大相国寺内建成,名曰“针灸石壁堂”,后改称“仁济殿”。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为了昭示大众,便于学者观摩,王惟一竟将此“书碑”置于大道旁以供众人学习。此壮举,一方面对推广普及针灸知识功不可没,另一方面也对针灸理论的传承与统一作出了突出贡献。“书碑”之举,古今中外,王惟一所独创……

《图经》、石碑、铜人,此三者虽然形式各不相同,但内容却高度一致。石碑起到了保存《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内容的作用;铜人对经穴教学的形象化与直观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开创了针灸学的腧穴考试要进行实际操作的先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受之有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