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龙口单家当年的老天合胡同

标签:
转载 |
分类: 清史篇 |
|
在沈阳中街路南,原有条老天合胡同,因胡同里有座沈城最早的丝房“老天合”而得名。清初,太祖努尔哈赤定都盛京(沈阳)后,八旗人家居多,其中满族、锡伯族的妇女都喜爱手工刺绣,如绣花鞋面、枕头顶、各种荷包及飘带等物件,所以绣花用的丝线就成为当时的抢手货。可那时沈城没有生产丝线的手工业作坊,丝线的供应完全依靠商贩们从山东等地采运而来。康熙十五年(1676年),山东黄县人单文利和单文兴兄弟二人从山东来到盛京(沈阳)走街串巷,叫卖丝线,因他俩都是做绣花丝线的手艺人,故生意挺火。后在中街路南(即老天合胡同处),租了几间平房,创办了“天合利”手工业丝作坊。这个小作坊规模很小,但因当地对丝线的需用量大,利润又高,所以很快就发展起来。到嘉庆年间,他们又从苏杭等地购进大批绸缎,并兼营布匹、杂货诸商品,将原来的丝作坊扩展成以商业为主的丝房(即相当于今天的百货商店,当时统称丝房)。自此,城内中街的丝房也如雨后春笋般猛增,业主多数为山东黄县人俗称“黄县帮”。中街的丝房先后有40余户,有“天”、“兴”、“吉”、“洪”、“裕”、“谦”六大号,竞争极为激烈。
康熙二十年(1681年),“天合利”在中街原地买下地皮,修建了门市,并在沈阳(指沈阳县)、吉林、营口、铁岭等地开设20多个分号,位居沈城百货业之首。清末,日俄战争爆发,东北的南半部沦为战场,辽沈一带陷入战乱,“天合利”被抢劫一空,店铺门市烧毁。日俄战后,单氏又重整营业,将“天合利”改为“老天合丝房”,其寓为“天合”老号之意。1941年,日寇要发布所谓“物价停止令”,以扼杀中国民族工商业,其时在中街的老天合胡同后院的“天合利”被迫关闭,从此历经300多年的“老天合”,随着岁月流逝,即烟消云散,而“老天合胡同”却一直沿用至沈阳解放后。
http://liaoning.nen.com.cn/imagelist/11/02/6lh421f97ms1.jpg
这是1911年从小西门城楼拍下的中街旧影
http://www.sddm.gov.cn/resource/user/sddm/201112/0559cf2e-aff9-438d-8df0-3da4f12cb647.jpg
辽沈晚报 | |
![]() ![]() 清末中街 ![]()
![]()
![]() 中街是沈阳市最早的商业街——中街是沈阳367以年来的第一商业街。 中街有个诗意的乳名——“四平街” 最早的中街照片是沙俄侵略者于1898年拍摄的。地点大致在中街的中部。路面用三合土砸成,约几米宽。照片上散步的男人梳着大辫子,迈着四方步,周围房屋低矮,没有电线杆,街市上商铺林立,都是门市瓦房,檐牙相连,上有雨达,下有台阶。阶下还有一尺来宽的流水明沟。展现东北第一商业街的端倪。 据说,中街最早叫“四平街”,取四季平安之意。还有一种说法是四海升平。1906年“四平街”上修起了石子马路。 从照片上看,1909年,繁华的四平街路两侧,已经竖立起一根根简易的电线杆。1912年后,那些简易的电线杆已被正规的电线杆取代,窄小低矮的铺面对那些财力雄厚的商家显得有点不适应,街边一堆堆的土石表明许多商家正大兴土木。 1939年,中街被日本侵略者改名为“一德街”,取其一心一德之意。到了1946年,因为地处中央,改为中央大街。1957年新中国成立不久改为中央路,到1989年正式定名中街路。 在中街商业区最早开业的大型商号是1644年清顺治元年开办的、经营丝绸、布匹、杂货的兴顺利商号,还有1681年开办的“老天和丝房”,两店在照片上清晰可见。其中老天和丝房除在沈阳设有分号,还在东北地区的一些市县设有分号20多处,是当时驰誉东北的大型百货商店。但是在1945年的照片上已看不到这家老店的影子。走过260年历史的老字号在日伪当局摧残下,彻底破产倒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