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盘锦建筑千年变迁追梦
(2014-09-29 18:46:40)
标签:
转载 |
分类: 辽宁记忆 |
原文地址:盘锦建筑千年变迁追梦作者:辽宁佟伟
盘锦建筑千年变迁追梦
辽河碑林,号称天下第一碑林。此乃盘锦当今最有魅力的文化建筑
这是盘锦商业史上的标杆——晋商永顺泉大院的旧址。永顺泉建于1675年,这个大门洞是在1913年重修建的,但距今仍有近百年历史。现已是市区内最古老的建筑。
这是日本关东军驻盘护路守备队旧址,俗称小红楼,当时砌筑用的红砖全部是从日本运来的。小红楼沾满了中国人的血,当年“盘山大屠杀”事件就是在这里密谋策划的。此建筑现为日军在盘所犯罪行的铁证。
盘锦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房子,很有民族特色。图中射击者为日本兵(高田部)
这是我农村老家现存的一个清代的普通民居,已奄奄一息。该房多年未有人居住,但里面还有解放前的箱柜和生产工具。也许它是现在盘锦最老的房子了。
这是我手绘的盘山土城的简图,此图参考了年已八旬的地域文化专家张培心老人以前绘的图。我绘的这幅画还很草,有机会还要进一步修正、欢迎各位博友给予指正。
新石器时代,这就是片适合人类生活的沃土
我们这座锦绣之城,在建市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却很少。所以人们受制于黄河文化中心论,关东无文化论的影响较深,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九河下梢,退海平原,成陆较晚,千年历史,无古可考”,更认为盘锦不存在什么古代建筑文化,并且这种说法在盘锦当地流传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可在1982年、1983年,当由辽宁省、营口市、大洼县、盘山县组成的联合文物普查队,对盘锦境内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境内竟有文物200多处。特别是在一处盐碱地中间挖掘着,当一片暗褐色的瓦当带着数千年浅唱低吟的韵律出现在专家们面前时,现场震惊了,因为这竟是五千年前一个泥盆的残片。这个叫"沙岭"的东部小镇为盘锦的寻史工作立了首功。随着陶瓮、陶盆、玉龙、石刀等物件残片的相继出土,盘锦古代历史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了……2004年,我市文物专家,又惊喜地在盘山县高升镇发现了表面光滑、结实耐用的新石器时期磨制的石斧和石杵,发现这两件石头工具的历史意义极其深远。
这一切都说明盘锦地区至少有5000年文明史,在新石器时代,盘锦就已生息着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或父系氏族社会初期的先民了。
前些年,发现的盘山县高升镇北沙岗遗址、大洼县清水乡小盐滩遗址尚存的灰烬层,是两千多年前汉代民宅主人所遗。
2002年在盘山县太平镇西五棵树村,还出土了元代的小瓷羊玩具,并有铜质钱币55种,共1383枚,分为唐、宋、辽、金、元钱币,中间没有不断代,这在盘锦出土钱币中实属罕见。其中,唐币的出土填补了盘锦地区无唐代文物的空白。
在远古以来先民们就愿在盘锦繁衍生息,还与这里良好的地域环境有关。的气候方面,这里地处北温带,属暖湿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壤方面,虽有风沙土、盐土、沼泽土,但也有草甸土、水稻土,适合耕种;河流方面,如“九河下梢”即现在的大辽河、太子河、绕阳河、三岔河等九条河流,它们都从这里流入大海。这种河流较多、沙丘纵横的自然环境给当时原始人类在这里进行渔猎、居住、繁衍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汉代的房县
早在民国年间出版的,由藏励和主编的《中国古今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对房县的纂释是:汉置。晋省。大清统一志谓在辽水西滨海之地。当在今奉天盘山县境;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中载,房县:西汉置。治所在今辽宁盘山县境。东汉末废除。《营口通史》上记载房县设置的时间是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
所以,综上所述,说明盘锦早在汉代,境内极有可能就有一座县城,即房县。如果确凿无误的话,这该是我地区最早的行政建置。但史料对房县建筑风格的记载甚少,现有的总体概括是——是一座瓮砖披瓦,城壕一体,城上可跑马、城下可行船的沿海临河,有商埠、码头的县城。
明代的“堡”与“长城”等军事建筑
明朝时盘锦历史进入到平稳发展时期,因为明成祖朱棣下令重修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盘锦当时为广宁所辖,也陆续沿长城建起了驻军的堡城,其中有西平堡、西宁堡、镇武堡,但如今都已面目全非,下落不明。
西平堡据《全辽志》记载,应建于正统七年,它位于今盘山县沙岭,城已拆除。建筑风格上,城址为方形,各边长约600米,地势中间高,向四面略呈缓坡,南面开有一城门。地上散乱的明砖到处可见。村西有一口古井,当地人传说为唐王井。这里还出土了一块西平堡的石门额残部,属左侧部,其宽0.52米,长0.17米,花纹边作卷草纹,额面有“撇”画的尾部,余作鈒地凸雕。
西平堡下属墩台(即用烽火、烟气传递军情用的建筑,也叫烽火台、狼烟台等)13个,所辖长城边墙,北起大河口(即大柳河口,也即是双台子河入辽河处)南到响台,南循小柳河(即今称外辽河)南去,至陈家台、三台子、四方台(边冲台)、头台等。这段长城皆为土筑,当人并就长城筑成了路堤,成通行之大路。
此处沿长城的堑沟,均不复存在。烽边台也没有一座完整的,基上有的已修建起民居。遗址发现有明砖。因此推断原来所建边台,都属砖筑实心台。
西宁堡城位于今盘山县古城子,当地人讹称之为西牛堡子。据当地人介绍,早在一百年前就未见古城面貌。有的八旬老人说他们土生土长,也未见过城。又听老人说这地方有城,还有石匾在城门上,挖地时也常发现一些大城砖,和海城的城砖一样大小。挖窖时还发现过万历年代的铜钱以及铁弹子等,大的有六、七分大,小的也有三分……,这里可能有二个城门。
城为方形,每边各长约250米,东西二门,城外侧有护城池。该城原用砖修筑,砖已全部被拆掉,只存土基。东南1公里的地方是明三岔关遗址。关城已无,仅存遗址,当地人称之为庙冈子。遗址也被开辟为田地,附近还有一座大台,是关城的一部分。明砖散见于地面。
该堡下属长城,北起西平堡四方台,经韮菜台,在西宁堡东与庙冈子附近长城相衔接。这段长城城墙已成乡间道路,没有完整的了。
镇武堡城位于今盘山县高升。这里也是高平驿的所在地。城为方形,原以砖修筑,现在砖已被拆除,只存土基。该城曾有东、西、南三座门。北门位置建上帝庙。城南北墙长450米,东西墙长450米,夯土版筑,墙厚3米,高约2米。根据《盘山县志·高平城》条记载,高平城即镇武堡城,“周一里八十三步,东西二门。
该堡下属的长城,北接镇宁堡的莽獐湖和野猪湖的南侧,南至今台安县的南台止。更具体点说,即起自台安县桑林公社蒋坨大队创业队的后园子里,北距莽獐湖、野猪湖约500米(当地人称之为大边),向南经四泡子、柴家屯、元台子、双台子、马仗泡,至东边上。这段长城全为土筑,底宽4米余,高约2米,大多数都坍塌了,墙基仅仅略高出于地面。
长城外的堑沟,至今仍有存在,其上口宽4米。这里的传烽边台,大都拆毁,只存遗址,其土基高8米。这里的圆台子,较为高大,原来为砖造,现在砖已被拆除,只存高大土基,长满树木。
需要说明的是,辽东长城是由北宁接入我地区的,然后经镇武堡、西宁堡、三汊关,进入海城境内。全长59公里,被盘锦人称谓为“边墙”、“边壕”、“边道”等!当时修筑时,因为运输砖石不方便,所以就因地取材,用土夯制了。费时费工程度是惊人的,先把选好的土晒上一年,再用白灰搅拌,后逐层铺上5公分用人工夯凿,就这样用血汉一点点堆起了8米宽、十多米高。
在明皇帝眼里这似乎是坚不可摧的辽东长城关隘,很快就被骁勇强悍的游牧民族骑兵撕开。明天启二年,也就是1622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亲率5万善于野战的铁骑,猛攻军事要防西平堡,最后以明军3000驻城官兵和数万援军战死告终,这里成了一个巨大的坟场。之后,努尔哈赤又迅速攻下广宁(北宁),连克40余座城池,震惊了明王朝……辽东长城在哭泣!
清代盘锦建筑到达鼎盛时期
清顺治十年(1653)年,清政府在自己解禁后的老家、龙兴之地,正式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则例》。受一些优惠政策驱动,山东、直隶、山西等地很多迫于寻求生活出路的穷苦百姓,成群结队地来到辽东,来到盘锦!初到时,为了有暂时的容身之所,就开始搭建起窝棚。窝棚是用两个人字架加横杆搭成的,四脚落地,外面用芦苇或秫秸杆苫盖。常住者在屋内搭火炕,用泥抹棚壁遮风保暖。我地区的孙家窝棚、邢家窝棚、高家窝棚、李家窝棚、王家窝棚,都是以先来定居搭窝棚的移民定名的。
有些生活贫苦人家,还择壕坎处挖地槽棚盖而成屋室。这种建筑只设简易门窗,狭窄阴冷低矮,里面用蒿草垫为床(也有搭低矮火炕的)。这种建筑盘锦俗称“地窨子”。
还有一种简易住宅叫马架子,这是用泥土堆成的低矮建筑,朝阳的地方设门窗,但一般无柱、梁、檀。里面锅台和炕相连,中间有矮墙相隔。房顶苫盖有芦苇。
普通民居有草房、平房、瓦房三种。盘锦是九河下梢,常发水,所以草房的房身一般都垫得很高。房架由柱、檩、椽、梁组成,墙体有砖石、泥堆等结构,室内有火炕,灶间多居中或在一头。窗棂多是木制的,有各样图案,上面糊上的白色绵纸是桑树皮制造的,结实耐用,俗称为“高丽纸”。有的在窗棂上糊用油浸过的纸,免得被雪雨淋湿。草房的特点是屋顶高耸,宽敞明亮,冬暖夏凉。
平房的屋顶略呈弧形,前后有流水特征,便于雨天排水,是辽西最流行的居宅样式。房骨架由柱、檩、椽、梁构成,墙体多为砖石结构。顶铺苇席,加抹碱土。农村平房多开后门,为通风和上后菜园方便。类似民居,并现存,还被被媒体(《盘锦日报》)报道过的,在盘山县石新镇当铺村,颇具当时特色。
瓦房多为有钱人家居住,建筑时多用重梁起架,由大梁、二梁立柱、叉手相连以放檩子,上面挂有弧形瓦片,俗称为“汉瓦”。房顶中间起脊,并设塔状烟囱。房檐下部多放置筒瓦,主要为美观。这样的居宅多为四合院,还有二进院、三进院。
盘锦清末民居,被史料、媒体关注率最高的当属一代枭雄张作霖家的老宅,老宅位于驾掌寺(今天大洼县东风镇小洼村,1937年以前为海城所辖)。老宅是四合院,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五间,门房三间,张作霖出生在五间正房的西间屋。张作霖总是脱不了那种特有的乡野之气、怀念老宅之情,在他成为陆海军大元帅、安国军总司令、东三省巡阅使后,还曾投巨资改扩建故居。鼎盛时期车马成群,十分气势。他在沈阳打造的帅府,虽是采用了仿清宫王府、罗马式、北欧式等建筑风格,建造得恢弘壮观。但他却把家乡的芦苇、河蟹等内容,别人认为俗气的图案,也定为了建筑上的石雕图案之一。可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九一八事变”后,他家的老宅被日寇拆毁,成为一片废墟。
清代在盘锦最有异域风格建筑,要属羊圈子车站。中英于1898年10月正式签定《关于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后,英国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修建了京奉铁路,这段铁路得以实施。英国人金达任总管兼总工程师,这条铁路的实权,也落到了英国人手中。羊圈子站清末是营(口)榆(山海关)铁路的一个小站,1905-1912年,沟帮子-奉天铁路修通后为京奉铁路小站。车站站舍具有英式风格,砖瓦均从英国本土泊来,由英国人建筑,历经百年坚固如初。
但盘锦清代建筑文化最厚重地方,还要属田庄台。因它是境内最古老的乡镇,据传最早因有田、庄两家在此居住而得名。据现存的崇兴寺碑文所述,推断它成为村庄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从清朝中叶至民国年间,田庄台是本境南部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被清政府称为“商贾辐辏之地”,倍受重视。当时的八里河岸,泊船上千;市井繁华,铺户栉比。有各种行业的工商店铺三百多家。田庄台是本境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从明朝(隆庆前)至民国十二年,先后修建崇兴寺、文昌宫、朝阳宫、关帝庙、望海观、保灵宫、凌云宫、冰神庙、清真寺9座庙宇。
其中清真古寺,是由清军马步十三营翼长左宝贵,联同本镇穆民刘国恩等人倡建的,是大洼县唯一的一座清真寺。寺院建筑秀丽、美观,寺院占地八百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三百多平方米。寺院建有两进木结构座西朝东的大殿,大殿内面积约二百多平方米。殿顶有一重檐楼阁式亭楼,楼顶上端有圆球、月牙造型,远在西南二十里外就可望见。登上大殿内二楼,可观古镇全景。院内设有供男女穆民使用的沐浴室,以及经匣房。山门两侧建有角门,大殿原藏有清礼亲王亲书"古教清真"匾额。文革时,寺院被当作"四旧"的产物,几次被毁坏。后又因火灾使殿上的亭楼被焚烧,被扒掉。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开始修复、重建。
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始。第二年冬,倭寇的战火烧到田庄台。为攻打田庄台,日军共投入三个师团,两万余人,三日后,战斗以清军溃败结束。日军在血腥屠城后,纵火民宅,日本官方供称“大火熊熊、火焰冲天、昼夜不息”。很多特色建筑被毁,倭寇们给盘锦的历史文化带来一场浩劫。
到了清末,清政府为对盘山加强管理。于清光绪31年(1905年),在盘山城的中心,即现育红小学处,设立了巡警局和牛马捐局。并建了面积为760平方米的办公建筑,为砖木结构,这是盘山城始有具备一定规模的公用建筑。
盘山土城
1913年,也就民国2年,双台子区就这地方还归广宁县(即北镇)所辖。因辽河连年洪水泛滥,村屯被淹,百姓流离失所。广宁县衙架不住民间积怨,只好拨了点钱,应付性地在双台子的沿居民区修了个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长约800米的土墙。1922年,盘山县知事公署又拨钱,对土墙进行了加固,由原先高度2米提高到3米,同时加宽80厘米。这个简易的“大土围墙”史称为盘山土城,它表面虽易于防洪水,可实际却是旧时独裁、专制统治阶级压迫老百姓的一个大工具,因为土城大门有人站岗、巡逻,白天开放,晚间大门紧闭。该土城在解放后扒除。
解放前那些血泪交融的建筑
解放前尽管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哀鸿遍野,饿殍满地,可官宦、敌伪人员照旧巧取豪夺,用搜刮来的民脂民膏来大兴土木,为自己建豪宅。如当时的热河省省长阚朝玺(盘山县喜彬人)之弟阚朝俊(东北军旅长,外号阚老勺),1925年在盘山东大街(今东风广场西北处),仿造清代皇帝在承德修建的行宫(避暑山庄)造宅。全部是砖石结构,飞檐兽吻挑脊、雕梁画栋、青砖璃瓦、富丽堂皇,房屋多达130多间,堂号“日日新”(过去大户人家宅子都有堂号)。这种豪奢与宏大,胜过了清代的一些王爷阿哥们的宅院。
日军1931年12月29日占领盘锦后,疯狂建筑虎巢狼穴,来奴役中国人。1932年2月,日军从旅大地区用火车运来红砖(当时中国不生产红砖,建筑全用青砖),并招来18名木瓦工,在火车站货场西侧,修筑了一座地面面积163.8平方米(不含地下室),炮楼式的盘山护路守备队队部楼。该楼顶是捣制的平台,边上有女儿墙。楼的西北、东南两角则各突出修建了碉堡,有多个射击孔;楼内设办公室、审讯室、拘留所、休息室。需要说明的是,该楼上面还有个了望哨楼,上去后可清晰地巡视来往的火车,特别是能俯瞰、窥视到高家屯和盘山县县城主街的全貌。该楼因用红砖砌成,俗称“小红楼”。“小红楼”沾满了中国人的血,1932年11月12日下午,日军的铁甲车就是从“小红楼”开到盘山河南铁桥附近(今兴隆台区兴海街道赵家村附近),机枪扫射400多百姓,全部被打死,无一幸免……然而作为日军侵盘的铁证,却长期被有关单位和居民占用,发挥不了爱国主义教育。在笔者和原双台子区人大副主任张培心、盘锦日报社首席记者夏华的多方奔走、呼吁、报道。“小红楼”终于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如今已成功收回,并建成了日军罪行陈列馆。
1934年,日军还曾在辽河田庄台码头岸边,建起了一栋二层砖石混凝土小白楼,占地面积288.5平方米。楼内设有办公室、禁闭室、值班室,有铁梯通往楼顶,在楼顶可尽览辽河上下。在楼前五十米处,日军还建有敬宗塔一座,是悼念死鬼,拜叩天皇的地方。这里名义虽为日本关东军水上警察派出所,实则奴役中国人和掠夺中国物资的魔窟。我市地域文化专家张培心老人(原双台子区人大副主任)和刘惠珍老人(原双台子区人大党组成员)曾对此赋过一首诗,最能证明此楼的真实用途,题为《白楼追忆》:一(光复前)白楼是餮炼狰狞,千舟万帆卡难行。过客行人遭盘问,无端动刑加罪行。二(光复后)日寇闻风谎逃窜,白楼飘摇风雨中。侵略罪证今犹在,勿忘国耻警后人。
1944年,日本王字株式会社盘山分公司,在盘山城内今建设街附近建两层红砖办公楼一座,约400平方米,成为盘山当时最高的建筑。这实际是掠夺盘锦芦苇资源的指挥所。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该楼被地方老百姓扒除。
日军的鹰犬们也鱼肉百姓,争相打造豪宅,如盘山街里的“佟家大院”,伪盘山县警务局局长佟伯文构建的四合院,有房34间,其中仅门房就有7间。门户中间有大门,旁边摆着一对下马石。房子墙基为石头,墙体全部为青砖砌筑,水泥抹灰,墙里为白灰粉饰,方砖方石铺地。院内还有私塾。整个大院清堂瓦舍,高大宏伟。
建国后的盘山县城建筑
1948年1月末盘山县(当时辖大洼县)解放。到建国后,县城建设开始发展起来,1955年,县政府投资在北大街,国民堂时建造的“中山堂”基础上,扩建了盘山人民剧场(即人民电影院,已拆除)。1956年,在北大街西侧路口(今东风市场鱼市),建工人文化俱乐部一座(现已拆除)。这些建筑让人们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1956年以后,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大改造,实行联合或重组,各主街上相继建起了百货商店或日杂商店。1962年,县城里建设起渤海路,工商企业又向此集中搬迁。1963年,盘山第二百货大楼又在渤海路拔地而起,成为盘锦商业老大。这些商店建筑多是砖石结构或砖混结构,坚固耐用。
但当时县城还是很小,曾流行一句俏皮嗑说:“一条马路(渤海路)望两头,六个警察两岗楼。没有公园没有猴,满街都是驴粪球。”再有就是盘沟公路秃尾沟河桥,过桥就是郊区了,又产生了一句顺口溜说:“渤海路整三里,各大机关在一起,刚到革委会,就出盘山区。”七十年代前后,由于建设三厂、建设辽化、辽河油田开发,九化建、中建二局四公司等单位陆续从贵州、四川、沈阳迁入盘锦,小城一下子多了6万人,随之建起了“103生活大院”、“九化生活区”、“辽化生活区”等住宅楼群,县城开始具备了城市的雏形,渐渐繁荣兴旺起来。
进入新时代的盘锦建筑
进入新时代,盘锦城区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城市旧貌换新颜。片片棚户区被推平,多姿多彩的住宅楼取代了危陋旧房。瀚新、新广厦、四季城、金华、世纪、科研、怡园、河畔、晟华苑、鹤乡等风格各异的花园式小区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很多小区融建筑美、人文美、环境美于一体,不但为市民打造了一个和谐的居住环境,而且还进入了国家和省级优秀小区的行列。盘锦市现在人均住房面积为,城市24平方米,农村30平方米,位于全省前列。
商业区内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商贾云集,兴隆大厦、润达购物广场、新玛特、百特、商贸城、供销大厦、辽河商业城等恢弘的商业建筑为这座城市展示着经济的亮点。国际酒店、国贸酒店、紫澜门国际酒店、富翔酒楼、新宇宾馆、辽河宾馆、华锦宾馆、大众宾馆等旅游服务场所的建筑更是流金溢彩,给盘锦注入了无限商机。
京沈、盘海等高速公路及省级公路纵横交错在全境贯穿。壮观的盘锦火车站大楼以卫士姿态,为南来北往的旅客站岗放哨。而位于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秦沈客运专用线的盘锦北站大楼,更如一颗璀璨明珠向关内外绽放着耀眼光芒。
数不清的风格迥异的建筑,让这座年轻的城市充满了现代化气息和品位,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沧桑巨变的背后,是一座精品沿海城市“咚咚”踏来的脚步声,让人惬意满怀、激情燃烧,不禁又吆起建设者那火辣的号子,那骨节的震撼声在响彻云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