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消失的烽火台:沈北新区的历史遗迹2

标签:
转载 |
分类: 辽宁记忆 |
消失的烽火台——沈北新区的历史遗迹2
沈阳昨天的博客-沈阳昨天-网易博客
blog.163.com/zxg760801
http://s11/bmiddle/4b61b390h7336236b05ca&690
http://s8/bmiddle/4b61b390h733625648527&690
大望花台青铜时代遗址
2009-05-05
昨天前往调查大小望花台村。在小望花台村,询问当地老人,都说村里没什么东东,有一个老人说村东修路时有青砖青瓦,带我们去看了一下,路旁有挖出的沟渠,一看均为黄褐色的沙土,无包含物,且距地表不到2米就为黑色的淤泥,可知原来此地为河道,而且地表非常平整,看不出任何迹象,周围调查的情况基本相同,只好作罢。接着前往大望花台村,在村里遇到了村里的治保主任刘大哥,他带我们先到村东的一个台地,据说此地早年发现过墓,墓里出过马镫什么的。我们去现场一看,有不少小青砖和布纹小瓦,一看年代即不久远,应该是清代的墓地。记录后前往村里的砖厂,据说以前取土时发现过青铜器。砖厂在村东,距公路不远,现场已被挖成一个大坑,砖厂已停产。我们在此发现了青铜时代遗址。
遗址位于村西的台地上,西距公路约200米,东距村庄约500米,南距蒲河约200米。遗址高程约70米。遗址中心区域面积约20000平方米,遗物分布面积约100000平方米,在断面上发现文化层,堆积较厚,约1.5米,土为黑褐色,生土为黄色瓣土。地表采集有夹砂红陶片、鼎足、纺轮、石棍棒头等物,此外见有少量泥质灰陶片、釉陶片,据此遗址应包含青铜时代和辽代两个时期。遗址保存尚可,据说在挖土时,发现过青铜戈,还在2-3米深有红烧土样的圆柱,我们推测为柱洞。
据当地居民讲在现在的蒲河煤矿院内食堂处有一座烽火台,现已推平,无迹可寻,兹记于此。
蒲河城的变迁
2009-04-30
蒲河城在明代是沈阳中卫的中左千户所,与抚顺是一个级别的城市。《沈阳市文物志》记载:
蒲河城址——城址位于新城子区蒲河乡蒲河村内的高地上,四周地势平坦,南邻蒲河。1982年文物普查时进行了调查。
城址东西450米,南北450米,总面积20.2 500平方米,呈方形。城址高于四周地面3~5米,以西北角最高,可达5米。城墙的夯土痕迹以北部、西部、东部南侧一段较为明显,并可看到原生土、夯土和砖石层,碎砖、布纹瓦散露地面。东、南部城墙破坏较严重,仅略高于地面。城四周有城壕,应为原来的护城河。城内南面有一土台,应为建筑遗址,城的东、南、西、北中部各有一个豁口,当为城门。采集遗物有红陶布纹瓦残片、灰陶布纹瓦残片、粗瓷器底、粗瓷器口沿、瓷器残片、铜顶针、铜饰件,城砖呈青色,长38,宽19,厚11厘米。据群众介绍,原来城墙内外均有青砖,现已被扒净。
据《沈阳县志》载:“蒲河古城,去县城四十里”。《新唐书》:“……辽初废,明设千户所于此城,周围七百二十五丈、池深一丈、阔二丈、门二、辽东十八城之一。”从城内所出遗物分析,这座古城应为明代城址,明代在旧土城基础上新建砖城,并设千户所,归沈阳中卫管辖,可见这是一座具有军事战略意义的城堡。
据2005年调查和此次三普调查:该城址为方形,保存一般。遗址相对高度3—5米,实测每边长550米。再城址为蒲河镇所在,基本为民居所覆盖。城址现四角尚存,十字街,可能应为四门。其中城南部破坏较甚,民居较多;西部北部居民较少;东部亦为民居所破坏。城址南北各有一条河流,称为南、北蒲河,距城约100米。现城址的西墙外即为一条污水塘,可能即为当年护城河所在。城内建筑基本未发现。地表可见大量青砖残块,特别是在城墙所在部位。约有2米深的砖堆积。采集标本有辽白瓷、泥质灰陶片、明代青花碗、清代青花碗、骨簪、铜钱等。
根据调查,我们认为,城址是在辽代遗址之上建立的,明代始建,清代有修补。现在城的东南部已被现代楼房建筑所覆盖,保护堪忧!
附录:
史志记载,辽宁建立书院始于辽代,当时因地僻人稀,很不景气;直到明代中期才有所发展。明正统二年(1437年)蒲河开始设千户所,隶属沈阳中卫,成为驻扎军队、囤积军粮和武器的重要军事营垒。嘉靖十三年(1534年),御史常时平在此建蒲阳书院,为蒲河两岸学子读书和名师讲学提供了条件。此前40年——— 明弘治七年(1494年),巡按御史樊祉就在辽阳建立了辽左书院。到了清代,辽沈地区出现了名噪一时的“盛京三大书院”,即铁岭的银冈书院、沈阳的萃升书院、辽阳的襄平书院。
三家子的烽火台
2009-04-16
三家子村在马刚乡的东南方向,与董楼子、洋什相邻,处于长白山余脉的棋盘山山脉,地多丘陵,村南为河谷,河水汇入村西的洋什水库。
在村东的王家坟山脚下和村西的白家坟脚下均发现有明代烽火台遗址,现场可采集到布纹瓦、青花瓷片、粗瓷碗底、酱釉缸口沿等遗物,王家坟山肢下两个台址相距仅10米左右,应为石砌,基础还可见到几块巨石,现距地表高1米有余,一号台略呈圆角方形,二号台可见一方角,地表未见青砖块。白家坟山下的台址遗物很少,采集有绿釉陶片、布纹瓦、青花瓷碗底等,现高约2米,碎石块较多,估计应为土石夯筑,现为镘头形。
洋什村据村碑载原为养鱼池,地势较低洼。经询问未见古代遗存,仅数日前调查发现之南山高句丽古墓。
王岗台的泉眼
2009-04-15
王岗台村据村碑记为清代王姓家族居住于高台地而得名。村庄以泉水和豆腐著称,看似村庄象个洼地,村中心就是一处水田,实则村子属丘陵地带,高低起伏,错落有据。传说村中有百眼泉水,清初皇太极选择百年之后的归葬地时曾考虑该地,但当时仅找到了99眼泉水,不够百眼之数只好做罢,时人叹之!第100眼泉水据称在一户农家屋内灶眼下,等该居民搬迁后,人们才在灶眼下发现了这个泉眼,据说现在该泉眼还在出水。村里人都说喝这里的泉水身体好,秒得病。据王村长讲曾对“大龙眼”的泉水进行过化验,是低纳矿泉水,为一级饮用水。村里最盛时有大小矿泉水厂十余家,现在一家也没了,全黄铺了。
我们在村里确实看到了许多还在涌动的泉眼,不定哪个地方就出现一洼清水,哪肯定就是一个泉眼所在。王村长带我们先到所谓的“二龙眼”,原有企业在此开发经营,现已成废址。据说在开发时,推土推出了龙石和龟石,迷信的企业主和村民都来观看和祭祀。我们到现场看到了哪些神奇的石头,发现这些石块为海底沉积相,石块表面有蚌类化石一层,故而看上去象是龙鳞。“大龙眼”还在汩汩向外涌着,旁边有一个小屋,有人看守着,水很清,也很洌,喝着略有甜味。大龙眼东北的山岗上经调查未发现古代遗址,山顶被挖出一个大坑,坑中有水塘,有一户人家在此居住,水塘中有鹅鸭嘻戏,风景独特。村内据说原有关帝庙一座,早已被毁无存。
离开王岗台到马刚村,村中有一石碑,碑文记载大清同治六年重修盛京城北刘千户屯七圣祠,祠内供奉有关帝、火神、山神、马王、龙王等神祗。在石碑旁还可见石柱础和一些石构件,应为七圣祠上之物。当地居民说早年这地确有一庙,大概一亩来地,石碑就在原地未动。庙地现被1971年盖的浴池所占,浴池南还有一片空地堆放杂物,地表可见小青砖残块。记为七圣祠遗址。
消失的烽火台
2009-04-09
马泉沟村位于铁营子村的东面,村内有一户人家,老爷子很爱收藏,清末民国至现代的一些农具、缸、罐、石臼等收藏颇丰。魏老师拿出一些农具介绍它的使用功能,让我们年轻人很是受教育。随后在老乡的引导下,我们去调查东台子。
东台子位于马泉沟村的东面,在一处缓坡地,地表已不见凸起,据说是修路时已将其彻底毁弃。该地整个位于一个盘地之中,东隔一条小河沟为群山,北面即为簸箕形的山体,南为河沟谷地,西为马泉沟村。地表可见到布纹瓦和少量泥质灰陶片、青砖残块、酱釉缸胎瓷片,推测应为明代烽火台的腹里台,与北台子,南台子均有所关联。
南台子位于马泉沟村的南面,在乡路旁,地表平坦,同东台子相似,两者相距0.85公里。南台子距北台子2.4公里,东台子距北台子2.85公里。地表可采集到布纹瓦残片和少量酱釉缸胎瓷片等物,但范围不大,仅有50平方米左右,且不见文化层。
两台址周围均未见其它历史遗迹。
营盘山山城
2009-04-08
今天调查马刚乡铁营子村,路上先看了一下所谓的“北台子”,位于铁营子村北107省道路东,现已了无踪迹,只有当地居民还能指认该地。我们去现场看了一下,仅发现数块磨损严重的泥质灰陶片和一块厚布纹瓦(辽),未见到有青砖块,据说台子是石筑的,但现场也没能看到任何看似加工过的石块。在铁营子南还有一个“南台子”,据说也已推平,但今天没能去调查。
随后,我们进入铁营子村,村北因是山地,故有护林队员在此看护,我们开始询问,村里关书记和几位护林员还有一位正路过的92岁高齡的栾姓老者均介绍,该村北有一营盘山,山上有石臼(当地俗称石对子)。一位护林员称见到过我们拿的陶片。随后,我们在护林员的带领下前往营盘山。在山的半山腰即为发现石臼的地点,当地为一片现代坟地,叫赵家坟,护林员说在墓葬的封土上见到过陶片,但现场多为乱草,很难见到陶片等遗物。
我们分头调查,魏老师发现这块的土棱子能形成一个圈子,可能是一座古城。我走了一圈后,认可了魏老师的看法,确实是一座古城,并且经过细致的观察,在现场找到了一些夹砂红陶片和泥质灰陶片,由此更证明了此处为一遗址。
经初步调查得知,该城址位于铁营子村北的营盘山半山腰的坡地上,依山势而建,平面略呈椭圆形,东为顶部,较窄,紧靠城墙有一高台,是城内的制高点。西面较为开阔,设有两门,现可见两个豁口。城墙为山皮土和石块混筑,高处可达3-4米,个别地段被毁无存,基宽约5米。城墙依山势从低向高处延伸。城内自西向东随山势上升,但坡度不大,较为平坦,城内区域被正中的一条山脊分为两部分,两个城门均位于城的西墙低处,入门处均非常开阔。城东部即为一突兀的高台,台顶约有50平方米,较为平坦。城内大部分区域已为现代坟所侵占。在城内采集到的遗物有夹砂红陶片、器底和泥质灰陶片、黑色火山岸的石臼等。推测山城的年代为青铜时代和高句丽时期。
城址距北台子约1公里。位于石台子山城正北方,相距5.3公里。与董楼子高丽城山城相距1.4公里。三个城址基本呈一条直线。
董楼子高丽城山城
2009-04-07
还记得是在十年前,在石台子山城发掘时,曾问李老师,在石台子山城周围是否还有同时期的高句丽城址,他说在董楼子和新屯村各有一座小型山城址,结构与石台子山城类似,应为高句丽时期的。
此次前往马刚乡调查,董楼子的山城址是我非常关注的一个地点,今天终于如愿心偿。山城位于董楼子村的东南方向的一座小山丘顶部,石台子山城的正北方,山城东为一条公路,属棋盘山山系与平原接壤地带,站在山城之上可北眺整个西部和北部的平原,是石台子山城北方防御的桥头堡,一旦有敌军想从北面偷袭(从此至石台子均为山地,较为隐蔽)石台子山城,在董楼子高丽城山城城顶可一览无遗。
山城为圆形,城墙应为石砌,可见有数块巨石平砌的痕迹,但石块很难看出人工痕迹,墙高约2米,周长219步,估计约110米,东南开一门,门宽约3米,城中有一高台,城内到处都是荒草,此外还见有许多巨石,未发现陶片等遗物。城墙外5米为一道城壕,宽约5米,深约1米。城址北面为断崖,故而壕沟至断崖则止,在城的东北角有几块巨石,非常突兀,可能也是城内一了望点。
该城址为石砌,规模较小,且距石台子高句丽山城还远,推测应为石台子山城的卫星城,也即石台子山城的一个外围哨所,起到监视北方防区的作用。该城址内的高台是否为烽火台,现已很难看出,如进行试掘则效果更佳。该城址对于研究石台子山城的外围防线,高句丽山城址的布局,防御系统等有着重要意义,因其位于村庄之外,现为荒地,值得进行一个简单的保护。在石台子山城编写报告时,我认为应将其写入防御一节。
马刚乡调查的第一天
2009-04-03
今天安排调查马刚乡,乡里的文化干部不在,特意让一个姓杨的管民政的同志接待我们。马刚乡有10个行政村和2个自然屯,面积60平方公里。简单介绍了我们的任务和要求之后,杨同志决定带我们先到中寺村。中寺村据沈阳市文物志记载,1973年曾在村西的采石场发现过古生物化石,经鉴定属新生代第四纪。
村里安排一位纪老先生陪同我们调查,并提供了几个线索。中寺村的地理环境为南北为山地,中间为河流——长河,蒲河的支流,现在看就是一条臭水沟。村部所在就是一座古庙,但已被毁无存,村里仅保留几块碑刻,一块在村部门前,一块在纪先生家附近,一块在距此村部3-5里的南沟里,盖在一井沿上,上有文字,记为咸丰二年。其余各点我们一一落实。
先到中寺后山上的一个溶洞看了一下,距山底有近20米,沿口不大,但可容人,洞底为岩石,淤土不多,未见文化遗物或堆积,应为一天然溶洞。而后前往财神庙遗址,遗址高程与溶洞差不多,距马路100米左右,面积约有50平方米,发现有青砖和石建筑构件。遗址前有一颗大枫树,应与庙为同时期,树径1米有余(距地表1米左右),高近20米,树冠覆盖面积近100平方米。时代应为清代。
随后,我们前往西河沟,即长河在村西部分,在河沟断壁上发现了辽金时期的灰坑及遗物。西河沟辽金遗址面积约20000平方米,主要位于长河的南岸,地层堆积可分三层,一层为20厘米厚的耕土层,二层为50厘米厚的黄色淤土层,三层才为辽金时期文化层,厚约30厘米,此层下,包括二层下均开口有辽金时期的遗迹,大部分应为灰坑,个别为石砌建筑,可能为房址。灰坑填土为灰白色,可见布纹瓦、青砖、淡绿釉碗等,深1米左右。
第三个地点为此次重要之发现,在大孤山南沟,即大孤山的西南坡地上,有大量的积石墓,现场采集到夹砂红陶片、石斧残片、绳纹瓦等遗物,可以看出明显石块砌筑的情景,年代大致应从春秋战国至高句丽时期,或就是高句丽时期的墓葬。现场可以看到有20个的石堆,但已有多个被盗掘。
中午吃饭时又到中寺后山看了另一个天然溶洞,开口不大仅有50厘米直径,直上直下,至2米多深后向旁拐,内部淤积较甚,不明原理,但不象是人工开凿出的。
午饭后前往发现古生物化石的采石场,现场的石洞已不存,被推土机推毁,仅可见洞中的淤土,不见其它古生物化石或人类遗物。记点后离开。
石台子山城墓葬区调查之一
2009-03-31
今天仍前往辉山街道,魏老师的打法是先调查已知的文物点,不论其在哪个村。所以今天主要调查羊什村南山的高句丽墓葬区和蔡台子烽火台址。在孙科长和南楠的带领下,我们直奔羊什村,进山路口有人把守,防止清明烧纸引发山火。我们一直延路向上走,过了山顶到了山的南坡,终于在路边找到了那座墓葬。此即《2004年度沈阳石台子山城高句丽墓葬发掘简报》中所提到的2004SSM5,其资料如下:
刀形墓
据现场调查看,附近还有几处有碎石堆积,不知是否墓葬,按理而言应该还有,但当年调查时未发掘,或许不是墓葬也未可知。因不能发掘,故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