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颜神镇驴行北博山辰巳山 |
分类: 驴行笔记 |
据说,博山区之所以名为“博山”,其原因有二,一是博为多,博山即取多山之意;二是因境内有山名为“博山”。博山,又名辰巳山,位于博山城区东南部,东邻恨虎山,南倚汉王寨,北临淄河,海拔483米。山阳的村庄称南博山,山阴的村庄叫北博山,现都为镇政府所在地。
查资料得知,博山地区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齐国马径邑,称做“弇中”。秦代属济北郡嬴县。西汉至魏晋,北境属济南郡般阳县,东南境属泰山郡莱芜县,南北朝刘宋时属泰山郡嬴县。北魏中兴元年(公元531年)划归般阳县,属清河郡齐州,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0年)改属贝丘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属齐郡淄川县。唐初改制,设河南道,隶淄州淄川县,贞观经五代至宋代归属基本未变,这时候的颜神已成为鲁中重镇。金代属于山东东路淄州淄川县,称颜神店。元代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置颜神镇,属益都路益都县。明代属青州府益都县。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博山首次设立县的建制,在原有的颜神镇基础上,把益都县的孝妇乡、怀德乡,淄川县的大峪等个村庄、莱芜县的乐疃等村庄合并,取名于城区东南方的博山,叫做“博山县”,县政府设在颜神。
作为博山人,早就有心到“博山”去看看。 3月25日,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博山,一了夙愿。
早7:50出发,8:48分到达北博山村。过河向南,村头上辰巳山的碑额被老百姓堆放的玉米秸差不多覆盖。
500)this.style.width=500;">
穿过几家农舍,开始爬山。山并不陡峭,不长的时间就到了山顶。山顶建有一组庙宇,据说原来叫“兴隆寺”。走进寺内,许多附近的村民在作义工,要重修殿门东首的观音殿。在一孙姓老人的引导下,观看了寺内的建筑。寺内的正殿为“三清殿”,即上清、太清、玉清,取老子“一气化三清”之意。殿门为石砌,刻“迎真门”三字,字体瘦硬飘逸。门前阶旁有石“望鲁”,为民国二十五年刻。殿内供老子等像,东西四方石梁径约半米,可见当初建筑之精之工。东面为“十帝阎罗庙”,南北成两列,宇内壁画簇新,为轮回、地狱惨景,劝人向善,但壁画线条粗疏,无什艺术,倒是殿前四块石碑,为清道光五年(1826)、光绪八年(1883)所立,还有些看头。看了庙内所有建筑,有两婆婆在为做工的人们洗菜做饭,屋内几个老人挚诚约茶,因时间关系,不应。留下10元香火,聊作心意。
500)this.style.width=500;">
出寺门,向西行。一路平滑。无景。越过一段被山火焚烧过的山脊,渐至盆泉境内。12:00,在一段山林的中段停下来午餐。午餐的地方两边比较陡峭,侧柏茂密,枯草柔软。如果转向西南,据目测距离,约在2个小时以上。所以不能再行。
吃过午饭,春阳正暖,在林荫中酣睡一觉。1:30开始向山下走。山坡上是一片杏树,正含苞待放。虽花未尽展,但枝头早已是蜂飞蝶舞。
500)this.style.width=500;">
下的山来,即是盆泉村。都感觉意犹未尽,所以继续沿公路向石马方向走。走到石马水库的河堤上,已是4:10分。稍憩,坐12路车返回,到家5:30。
计今日驴程在30余里。
2007/4/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