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年代为家而奋斗的父亲母亲

标签:
阳光原创家的记忆故园梦忆贫困童年父亲母亲为家而奋斗文化 |
分类: 文学原创 |
贫困年代为家而奋斗的父亲母亲
――家的记忆(三)
原创 阳光心情
父亲是伟大的,母亲是伟大的,在那个贫困的年代,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建立起让儿女们无忧的家。怎能忘,您那曾经油灯下夜的折磨,怎能忘,您那秋风中风雨的吹打,怎能忘,您那冬天寒风刺骨的寒冷,怎能忘,您那烈日炎炎的考验,怎能忘,您为我东奔西走借的学费,怎能忘,您在我入学前的叮咛,怎能忘,您饱受疾病的痛苦,怎能忘,您家信中的千叮万嘱,怎能忘,您在儿回家时的悲喜眼泪,怎能忘,您在儿为您祝寿时的眼泪----也许您的恩情,儿此世此生再难报答万一,但儿在千里之外,却永远没忘您永远的恩情!
阳光题记
本文是家的记忆和故园梦忆――家的记忆(续)的续篇。
生长于那个贫困年代的农村,虽然童年对家的回忆有很多苦涩和酸楚,但回忆中家的记忆永远是温暖的,记远是快乐的,当然更是永远难忘的。
有人说从小经历了贫困,所以深植于记忆,也有人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所以对贫困的童年记忆深刻,无论怎样童年的记忆永远对我来说都是难忘的,都是珍贵的。前面两篇文章更多是从童年时家里住的方面和吃的方面写了许多关于家的记忆。本文想从父母如何持家、为家而奋斗和我帮父母干活方面写起,从中可见父母当年为了家而奋斗的艰辛。
在那个贫困年代,童年时父母还很年轻,一直想独立成家,也就是不想和爷爷奶奶大伯住在一起,要在村里的另一个地方再盖一处属于自已的家,为此父母不辞辛劳。
当时村里还是由几个生产队组成,父母天天整天在生产队里干活,仅凭在生产队里挣的工分养家糊口。那时一个工分能值几个钱,一年累死累活下来也就不过几十元钱,于是父母开始琢磨私下挣钱的出路。
父母狠狠心花了一百多元钱买了一台飞鸽牌自行车,到了秋天父亲骑着它去往辽西苇场买苇子。辽西苇场离家二百多里地,去时空车骑人还算可以,回来时父亲把几大捆苇子绑在车子上,足足有二三百斤,哪里骑得动,只能一路奋力地推着车子回来,要是赶上秋风秋雨路就更难走了,差不多要一两天才能回来,路上一旦累了就靠在路边休息一会儿,饿了就吃去时揣在怀里的那几张面饼,若是亲临其境可想可知那时的辛苦。虽然那时我才五六岁,但每次看到父亲推着车子进院把苇子从车子上卸下来,早已满身是汗,满身是尘土,不谙世事的我们还不断围着父亲要好吃的,可时常等来的是一声不耐烦的呵斥。等父亲缓过乏来,便把放在墙角的大石碾子推出来,把一小捆苇子放在院里那平平的小路上,来回地用石碾子碾压,直到把苇子的棱角压平压开为止。把所有的苇子都压完后,父亲就会坐在窗台前用一把镩子(长约半尺,圆木制成,内空镶有几片利刃)把苇子镩成手指宽片状,再一捆捆放在一边等母亲把它们编成席子。
母亲把一捆苇子抱到屋里,先放在角落里开始起席子头,要织成一张张长三四米宽二米的席子,一张席子要两三天才能织成。由于白天母亲要在生产队干活,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织席子,那里正值冬天,冬天屋里的地上会是多么凉啊,可母亲却不知辛劳,一织就到半夜。我们小孩子到了晚上,吃完饭后早早就躺到了土炕上,疯玩了一天的我们累得早就昏昏睡去。等到半夜起来尿尿,发现母亲还坐在席子上,守着一盏若明若暗的油灯,苇条在手里来回跳跃,不知疲倦地继续织着席子,有时还会听到父亲亲切关怀的声音:“累了吧,起紧早点睡吧。”母亲总是那一句:“不累,我把这块织完就睡了。”其实母亲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要起来为全家烧火做早饭,也不知那时一夜只睡几个小时的母亲是如何挺过来的。
一张席子记得大约能买几元钱,我不知道靠织席到底能挣多少钱,不过我想好象靠织席不会挣得太多吧,但父母还是一年一年一天一天靠自已的汗水努力着奋斗着,为了自已的家而不停奋斗着。只知道父亲每年秋天都要用自行车去辽西苇场买几次苇子,然后母亲不分昼夜地织着席子,然后父亲再用自行车驮着席子推到远处的村子里去买。我想父母那时心底里只有一个想法,挣更多的钱好早些把属于自已家房子盖起来。有一次我发现母亲的手用白胶布缠着,一问才知道是锐利的苇条把母亲的手割破了,我看着母亲的手,早已起了很多厚厚的老茧,满是裂痕,我问母亲手疼不,母亲笑着拍拍我的头:“没事的,去玩吧。”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早早就懂事啦。我常帮着母亲烧火煮饭,扫院子,喂猪,给园子里的青菜浇水。记得那时我还不到上学的年龄,我天天看到母亲太累了,想帮她做点什么事情,有一次我心底里暗下决心,我要早早起来帮母亲把灶炕里的灰扒好,把大锅涮好,把火点好,可没过几天就挨了母亲一顿批:“小孩子家家,天天起那么早干什么,还不早点睡觉去!”不知道母亲那时能不能懂我想帮她分担一点负担的想法。
但那时我也时常有些天真的想法,想为父母多分一点负担。由于小时候家里贫穷,上小学之后我心里一直在想通过什么办法,当然是正当渠道会得到钱呢?这可不是说自已是小财迷啊。后来有一次我去村里的供销社(村里的商店)发现那里收废品,这个发现让我顿悟:我可以捡废品挣到钱啊!于是我回到家里赶紧四处去收集废品,什么铁块啦,铁丝啦,划拉一小袋子跑去供销社去卖,回家的路上,我手里紧紧捏着刚才卖废品的几角钱,心里那个兴奋啊,走起路来简直象小鸟在飞一样。尝到甜头之后,收集废品去买成了放学之后热衷的活动,逐渐我发现好象铜是最贵的,于是四处去找,但很难得到,就再去找铝品,什么破铝锅盖啦,铝丝啦,铝勺啦。我发现那时牙膏皮子是铝的,也可以卖钱,就四处去找,有一次竟然把姥姥家没用完的牙膏都挤掉之后,把牙膏皮子拿了回来,后来挨了母亲一顿骂才算了事。最后我又发现废塑料是最容易找到和捡到的,在家里的院子角落,在生产队水田边都可以捡到,不过去卖之前必须得洗干净晒干才行,记得那时一斤塑料大约两角多钱一斤吧,你想那冰棍才两分钱一根,铅笔才二分钱一根,笔记本和算草本好象是五分钱一本,你想几斤废品能买到多少东西啊?不过我的记忆中好象从没用这些钱买过冰棍吃的什么的,一般都是用来买学习用品,剩下的钱统统攒起来。现在回想来,小时捡废品的情景,自己心里也会感到一般辛酸,但同时也有更多的欢乐,那时自己辛勤劳动收获所得的快乐,真应了一句话“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起码在那个时代是真的如此!
如果母亲在生产队干活,我还可以在生产队帮她干活,好让她早些把属于自的活干完好回家。春天里等稻苗下地之后,育苗用的塑料要在河水里涮干净才行,我会蹲在河边帮着母亲把母亲分到的那些塑料布涮干净,那时我才真正懂得了什么叫腰酸腿疼。初夏的时候,我放了学就会跑到水田里找母亲,帮她一起插秧,一开始我们各自一条大线,母亲总会等自已的插完后回来再救我一段,慢慢等我长大后,我可以插得比母亲还快,倒是可以回头救母亲一段。
说起插秧来,还有一个故事呢。记得从我十岁左右的时候,家乡的所有旱田都改成了水田。其实改成了水田之后才有了农村人中盛传的“三弯腰”,一是插秧的时候,整天弯腰在田里累得腰象要折了一般;二是除草的时候,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除草剂,靠的人弯腰在田里把草一根根地除尽;三是收秧的时候,人都说收获是人们最高兴的时候,对于农村人来说,那时收获水稻真是件很累的事情,这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知道。从小我就和母亲学会了插秧,一开始母亲比我快得多,一人一条垄,母亲总要回头为我插上一段救我,后来我渐渐大了,插秧也居然比母亲快了,有时还会回头救上她一段,怪不得母亲总会对别人说自己有一个好帮手呢。记得小学四年级时学校后面的试验田要种水田,学校让我们学生去插秧,每条垄给二分钱,我早早就在班里找好了自己的伙伴,他也是同学们中很会做农活的,记得我俩个辛苦了两天半,每人挣了两元钱,真是乐得不行了,想想班里哪个同学会有我们能干呢,而且这两元钱我可以买好多的本子呢。帮母亲干农活插秧一直到了上高中,上高中时因为半个月一回家,有时赶不上插秧,母亲便没有了我这个帮手,就由妹妹补上。到了我上大学后,送我走的那天晚上,母亲叹口气说,以后我做农活再也没有我二儿子这个好帮手啦,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进水田里插过秧,现在想来真是一大遗憾。什么时候再能帮母亲插一次秧呢?
夏天的时候,我还会时常挎着篮子,拿着镰刀去地里挖野菜回家给家里的猪和鸡鸭吃。夏天的时候,水渠里的鱼也特别的多,我也时常和哥哥一起去水渠里垒坝淘鱼吃,那时一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几片猪肉,这些从水渠里淘出来的鱼吃完嘴里觉得特别的香。秋天的时候,我也会在放学之后跑到地里帮母亲割稻子,农村常提的“三哈腰”我儿时体会得很多,有时真的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但在收工之后回家的路上,轻松的心情,望着渐落的夕阳,村落上空飘渺的炊烟,回家的感觉真好!深秋时分,我时常会和母亲一起去收割后的田里拾柴禾,象玉米杆的根、高梁杆的根、路旁的枯树枝等都是入冬后家里烧火取暖的好材料。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不织席了,开始打草绳打草袋子,记不清一盘草绳多少钱一片草袋子多少钱,母亲只要闲着的时候就坐在那里不停地打草绳和草袋子。我也私下里早就学会了,草袋子我也能打得飞快,记得我那时差不多十多分钟就能打下一片,好象一片能买一两角钱吧。再以后母亲不打草绳和草袋子啦,离村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新成立的服装集市,有人会把一些服装活分给农村妇女来做,母亲就开始用缝纫机做缝纫活了,有时是上衣,有时是裤子,有时是夏天穿的裤衩,甚至是冬天穿的棉服,一件几角钱。母亲常常蹬着缝纫机做到半夜,也常常把眼睛熬得通红。心疼母亲,我也开始私下里学缝纫机,不过我只会跑直线,象上衣哪片的直线啦,裤子的裤线啦,我蹬起缝纫机跑直线还是很快的,母亲嘴里一直都夸我是她的一个好帮手。
就这样,在父母的奋斗下,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在村里的另一处盖起了自已的一个家,虽然只是三间不太起眼的草房,后来又过了十年,在我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父母又把这所草房翻盖成一座近百平米的楼座。我每次回家,看到这所已经近二十年的楼座,我都会感慨万分,这里面蕴藏了父母当年多少辛勤的汗水啊,它可是父母当年为了这个家而辛勤奋斗的见证。
父亲是伟大的,母亲是伟大的,在那个贫困的年代,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建立起让儿女们无忧的家。怎能忘,您那曾经油灯下夜的折磨,怎能忘,您那秋风中风雨的吹打,怎能忘,您那冬天寒风刺骨的寒冷,怎能忘,您那烈日炎炎的考验,怎能忘,您为我东奔西走借的学费,怎能忘,您在我入学前的叮咛,怎能忘,您饱受疾病的痛苦,怎能忘,您家信中的千叮万嘱,怎能忘,您在儿回家时的悲喜眼泪,怎能忘,您在儿为您祝寿时的眼泪----也许您的恩情,此世此生再难报答万一,但儿千里之外,却永远没忘您永远的恩情!
阳光谢谢所有欣赏阳光文章的朋友,在此阳光祝天下所有的父母健康长寿,幸福永远!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