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贫困农村我的儿童生活写真(一)
(2009-10-22 10:49:37)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学原创 |
七十年代贫困农村我的儿童生活写真
(一)
文
题记:当一个人的时候,静静伫立在窗前,望着天空那一轮明月,心里便会泛起一缕缕对故乡的思念,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梦中犹记,对故乡的思念也许就是脸颊上那一串滴落的泪。草刀几笔,聊寄思念。
闲暇时刻,我便会时常回忆起小时候和小伙伴们淘鱼的情景。
我的童年正是七十年代末,农村正处于非常贫困的时期。新衣服只有过年的时候父母才会给买一套,然后就是弟弟捡哥哥穿小了的,妹妹捡姐姐不喜欢了的,周围的小伙伴们大都穿着补丁叠补丁的衣服。吃的方面就更不用提了,饺子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一次,那一次父母会多包出一些,没吃了的就高高地挂起来,但总是防不住我们这些小馋猫们,没办法,那时好吃的东西真是太少了。
那个时代,我们小孩子不象现在的小孩子每天都有好多零食吃,饭桌上吃不饱,就会目光瞄向自家的园子,夏秋季节,园子里的黄瓜、西红柿、枣、桃、杏等,就成了我们小孩子们非常奢望的好吃的东西。
记得小时候,家乡的田地都是旱田,大多都以种玉米、高梁、大
豆为主,在我记忆中好象还种过麦子、地瓜、油菜,当然也有西瓜、黄瓜、白菜、萝卜等。
在我十岁左右的时候,也就是八十年代初,家乡几乎所有的旱田都变成了水田,开始种植水稻。旱田变水田后,原来的田地里顿时多了许多横竖整齐排列的小水渠,好引水进地,灌溉水田。在家东边路边更是修了一条长长宽宽的大水渠,就是通过它把远远水库里的水引进如织如网的小水渠,再进到栽种水稻的田里。
自从家乡有了水田以后,我们这些小伙伴便有了新的嬉戏的天地,每当夏季,大大小小的水渠里满是到处游来游去的鱼群,惹得我们这些小伙伴们在堤坝上跑来跑去,眼馋得很。
于是淘鱼便成了我们这些小伙伴们常干的活。没事的时候先到渠上去查看哪段鱼群比较多,然后回家开始准备工具,常用的工具有铁锹一把,用来砌隔水的土坝;大盆两个,用来装鱼;纱网一块,用来透水隔鱼;水桶一只,这是用来淘干坝段里的水的主力工具。
和几个小伙伴相约来到有鱼群的渠段,前后相距十多米的距离各垒一道坝,向外淘水的坝一定要砌得结实些才行,我们称它为主坝!下好纱网,几个小伙伴便甩开膀子用力向外淘水。
这个活可真是不轻,连着向坝外淘百八十桶水后,就会觉得腰酸臂疼,直起腰来歇会儿,看看水在渐渐减少,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群群鱼的青色脊梁时候,我们便会高兴得不得了,便会更加用力淘水。
终于等到堤坝里的水快见底的时候,只见鱼群顺着一条细长的小水沟涌向我们的纱网前,这正是我们收获劳动果实的时候了,我们争先拿着大盆捡鱼,遇到收成好的时候,不一会儿,就会捡到满满的两大盆鱼,看到鱼在盆里欢蹦乱跳的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们就甭提有多高兴啦。
收拾好工具,上得岸来,把这些鱼平均分成几份,高高兴兴得拿回家,在妈妈面前真象是个凯旋而归来的将军呢。等到妈妈把鱼收拾好,烧火把鱼下锅后,闻得满屋里阵阵鱼的香味,好香!又是一顿美餐啊!爱吃小河鱼的习惯我至今仍然保留着,爱人因此也一直称我是属猫的。
在那个时代,贫困的农村孩子的肚子一年都缺少荤醒,堤坝里那些鲜活的鱼儿就成了我们馋嘴的孩子们的美味佳肴。回想儿时的生活的艰辛贫困,不免心酸苦涩,不过也那许多童趣,令人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仍是久久留连,那些童年纯真无瑕的欢乐时光,怕是一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