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么远又那么近(一)

(2015-04-23 20:09:40)
标签:

杂谈

儿童导师计划

助学

教育

分类: 湘西助学

        这是一个关于公益助学的故事,也是仍在继续传递,让爱心延续的项目。二年前,5个80后发起了[儿童导师计划] Children’s Mentor Network 导师项目,招集热心公益和教育的有识之士,为湘西偏远中学的学生提供结对帮扶。负责项目的5个成员,2个是留学美国攻读MBA和就职公司的年青人,3位来自国内重点大学毕业或已工作的硕士、博士生,分布在北京和长沙,助学的对象是位于湖南西北面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偏僻的乡镇中学。

 

那么远又那么近(一)

 

网络图片

 

        二年来,参与这个项目的热心人士,有来自遥远的大洋彼岸的美国、中东阿联酋的80后,国内的分布在北京、上海、山东、新疆、福建、辽宁、江苏、重庆、湖南、广东等全国各地。项目团队的5个年青人,虽相距万里、隔着时差,却把这项目运作的有条不紊,参与助教的导师虽遍布大江南北,却齐心协力,共同演奏着和谐动听的助学交响曲。下面的这篇文章,刊载在项目团队自编的电子杂志,作者是项目团队的李杨帆,征得同意,转载如下:

 

        11 月,北京已经渐入冬季。北方的冷和湘西的冷是不一样的,干燥的寒风里不带一点水分子,刮在脸上生疼。11 月的北京已经来了暖气。生在潮湿的南方的我比一般的北方人都耐寒,他们大多已经穿上了秋裤线裤。以此就可以在北京这座混合型杂居城市里判断看上去无差别的人从哪里来。就像分隔两个半球,相差北美与中国的距离一样,天涯海角,无论走在哪,我们的骨子里都渗透着关于湘西的情分。

CMN 的 5 个负责人有 4 个是生在湘西、长在湘西的少数民族,XD和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域,但我们内心已给她颁发了湘西荣誉村民证书。这个温婉安静的妹子就似湘西多情的酉水河,无声的流淌却滋润着湘西的根基。从我们 2012 年创办 CMN 儿童导师计划以来,她的父母兄长姐妹与她一起,都绵延不绝的成了导师计划里的一员。她出生在一个超级温暖与热衷公益的爱心家庭。从 CMN 发起人HJ第一次谈起这个想法时,就得到了XD全面的赞同与支持,并为社团提供一切可用资源和技术支持,我们的问卷调查表、共享文档等全都出自她一人之手。在这接着说说我们四个土生土长的湘西伢子。作为社团创始人,HJ是最劳心劳力的。她的身上,既有湘西妹子的潇洒柔情,也有一股湘西男儿彪悍的匪气,就是霸得蛮、有魄力。匪气是依山而居的湘西男人特有的血性和骨骼,就像面对日寇侵犯之时,湘西占山为王的土匪大王都扛起大刀捍卫家园一样,HJ的身上就有这种霸道。2012 年,留美归国的HJ,看到家乡教育与外界的差距之后,毅然决然的选择把仅有的假期拿来下乡支教。她当时的想法和处境我没有过多细问,却在向她寻求社团影像资料时,看到了那些时候她下乡的照片。我自己是湘西人,知道高山地势下盘山公路的情况。一到冬天,山顶的路就会结冰冻路。大小汽车进出山里山外就必须在车胎上绑上铁链,加重惯性以 10 码的速度慢慢滑行。HJ下乡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情景。尽管已经在美国拿到了驾照,但这种路况她的家人还是不放心,专程找了老师傅陪她一起下乡。HJ拍下了沿途的风景,这一路的艰难映射了山区孩子的心酸——山区教育资源少,一个村一个乡的就那么一所学校,好多孩子在大冬天里还是要步行 2 小时去十几里开外的学校上课。但是孩子们依然有着童年时该有的天真烂漫,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童心,面对“大有来头” “学识丰富”的大姐姐,他们调皮、好奇、贪玩、求知如渴,有时却又表现着与年龄不相符合的早熟。短暂的支教让HJ和小朋友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亲切的叫她“周姐姐” ,他们和她谈心,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他们思念远方的父母,好奇多彩的大山之外。他们有着非主流的网名,言语中却又出卖了年龄。HJ不想只给小朋友们短暂的温暖和快乐,她意识到,山区小朋友最贫乏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食粮。于是,CMN计划的主题理念“精神帮助为主,物质帮助为辅”就那么诞生了。HJ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她在美国的好朋友XD和初中好友PX、XY,几个人一拍即合,倒着时差彻夜不停的开会辩论,商讨每一个细节。HJ利用了她所有的家乡人脉和资源,回到支教的学校建立对口关系,并发展另一所同样情况的乡镇中学,一个个的了解学生情况,面对面的谈心,选择受助儿童,以确保帮助到真正有需要的人。在此同时,HJ还和XD他们也在身边发起了导师的招聘,要对学生负责任,要真正是全心全意只为帮助学生的——我们要严格把关,对山区儿童负责任。XY作为法学院的高材生,也开始为社团的正常发展建立保障。她在复习司考的百忙之中,研究中国慈善社团的相关法系法规,给我们不断提想法,想对策。时与PX作为好朋友的我,从他哪里看到了他们的相关信息,一直想要做同类事情的我主动申请加入他们。在此之前,我与XD、HJ、XY从未谋面,毫无交集,如今都各自戏称对方为网友。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大家各自利用了所学之长,整个社团有了细致分工。HJ总起社团挑大梁,XD提供一切技术支持,XY研究法务,PX负责对口学校的联系交接,我全面负责导师相关事宜。

 

        很幸运,我们的第一届儿童导师计划就取得了外界的信任,通过熟人网络口碑传播,招来了 25名热情导师。最年长的有过 50 的叔叔阿姨,最小的有年仅 18 岁的中学生。考虑到多方面的硬件与软件因素,我们把每一届导师计划定为一年一周期,每期导师为学生提供学杂费,并参与一学期两次一年四次的正式视频交流和其他私下交流。我们战战兢兢的开展了第一次视频交流尝试,尝试做起了 CMN 内部交流杂志,又开始拍摄第一期社团短片。我们发动导师捐献书本,大家对小小书角的建立和维护献言献策。所有的程序都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向好的方向发展。虽然中途出现过很多种问题让我们手忙脚乱,例如丹青在交流时突然断电三天。但这些经历和挫折都不断促使我们改善和进步,也一天天的增强我们与导师以及对口学校的默契与信任。就这样,为期一年的导师计划快乐而圆满的结束了,资助的 25 名学生大都顺利进入了高中继续学业,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发展成熟。他们有的继续私下资助学生,有的结业后也默默的为我们提供思路和建议,更有几名元老导师热情加入第二届导师计划,立志帮助更多的山区学生。有了第一次经验,我们把帮助名额扩大到 30 名。也尝试通过网络公开渠道招聘导师。说实话,一开始我们心里都没有底,因为一来我们对陌生人不了解害怕在引导学生时出事,二来也担忧别人对我们的信任。但这一次招聘效果好的让人惊喜,我们仅仅只是借助了一个朋友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条微信,并只上线 5 个小时,就收集到各个热情人士的报名。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进行电话核实信息,互相了解想法和意愿,整个过程出乎意料的顺利。通过网络招聘来的LZY导师在收到对口学生信息后就立马汇来了学杂费款项。他说“我可不可以给你们打个整数,多个几十块钱?”我说多出来的零头我们都用作给学校的师生买笔或者打印资料等开销,绝对不会占用一分一毫,我们去家访去拜访老师都是自费的。LZY导师动情的说,我相信你们,感谢你们做的一切,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给你们添乱。这句话时常回荡在我的脑海,让我感动。说实在的,硬要说感谢,我想说感谢这群导师,并感谢这群山区小朋友。导师让我们相信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信任和真诚,而山区小朋友,给了我们表达爱的机会!

 

        这两届 CMN,我们招来的导师都与我们的初衷一样纯粹。这里没有人是为了名利来做这些事情。大家心里想的,都是凭借自己双手能触及的能量去改变山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状,用自己力所能及的热情与善心去帮助一些成长中缺少陪伴的山区儿童。刚刚过去的这两个月,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导师,在了解到学校书籍短缺学生精神食粮贫乏的困境后,发动捐书,私下募集到辅导书籍和课外名著 3000 多本,还为孩子们筹集了三千个作业本,自费悄悄的邮寄到了矮寨中学。

 

那么远又那么近(一)

 

图片来自儿童导师计划第四期电子杂志

 

        10 月的季节我相信全中国都开始有了凉意,捐书那天收到捐书导师的电话时,却在另一头听见他的气喘吁吁。他说西瓜妹,刚刚我搬书去了,我给书籍都用木箱子打包好,担心压坏,这一上一下还真挺累的,衣服全湿透了。我看不到他大汗淋漓的情景,不能在此刻发挥女汉子的神勇和他一起在书堆里骁勇奋战,只能期待高高的大货车能立马飞到湘西矮寨,送给求知若渴的同学们。他只字未提捐书的艰难。但我却深深了解,湘西大部分乡镇都没有快递物流,所有的物品只能周转邮寄到长沙。这些事情他从未麻烦我们,只向我要来了联系老师电话,就默默的完成了一切。三千个书本三千个作业本的重量,不只是他独自承担的巨额运输费,也不只是他在崎岖山路中默默担心那个从未去过的远方是否能够顺利完整的收到一箱箱亲自打包的书籍,而是关于一个人对另一座城市和另一群人所有的真诚与希望。我们对导师说,我们最主要的目的是助优而不是助贫,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而这里所说的优秀,并不是说让孩子们考取高分给我们回报,而是对生活充满正能量,想学习,要学习。我们帮助过的学生,有个别学习成绩确实不是很好,但她特别愿意好好,这种正是我们想要帮助的。我们可以分享一些学习方法,给他们介绍外面的世界。通过我们自己有限的个人阅历和经历,让他们在成长路上少走弯路,有个可以分享的朋友。哪怕最后他们没有办法进入大学,用PX的话说,哪怕最后他们是选择了当农民,我们也希望他是一个乐观而快乐的农民。所以我们一直在努力做我们可以做并且能做到的事。山区的资源、渠道确实比不了城市,但我们希望能够借助每一次的交流能够一次次拉小这个鸿沟。LR导师的学生跟他说,他长大了想当一名老师,回到他们村里继续教书,因为他们那里太缺少老师了。我们整个社团都被这个孩子的质朴而感动。我想起小时候,因为学习成绩好,家里身边的亲戚碰见我就说,好好读书长大好当官哦。这种对小孩的期许,不仅存在我们家,更是遍及湘西整个闭塞的大山里。但是这个可爱的小朋友,却是用心选择了自己努力奋斗的目的。因为这件事,我们社团几个人时常聊起自己小时候关于学习的故事,一直在思考教育到底要完成什么目的,起个什么作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他们真的通过高分达成了父母的意愿,要么升官发财,要么按部就班跟着家里人希冀走。我不知道他们快乐充实与否。这个社会总要有人站在舞台上,也总要有人在台下鼓掌。每一个人都有他天生的禀赋,都是一颗可以闪闪发光的宝石。为什么好好学习就是非得要求个升官发财、大富大贵了?是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挥斥方遒,站在舞台中央受人瞩目?我相信肯定不是这样的。我一个超级学霸的朋友名校毕业后去学了化妆,没有人嘲笑她,因为她觉得自己天生就适合打扮别人。我想这就应该是我们努力学习的动力——能够有自由做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事情。前段日子从公众平台上看到了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简单易懂,却是我认为最接地气的,分享如下:

        教育的真实作用,首先应该是教会人基本知识,这里所说的并不是课本上的知识,而是一些生存于社会必须用到的知识。第二是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说白了就是行为底线的教育,第三就是发现人的禀赋,做自己喜欢且擅长的有意义的事情。

热心的导师尹阿姨见我分享此观点和我私聊,我们都认为应该把第二条放在第一条前面。因为行为规范的作用高于应用知识,一个人只有先学会约束自己,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才能真正自由和正面的发展自己。在湘西山区,很多留守儿童就是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在性格还未成形时期缺少引导,最后误入歧途,毁了一生。所以,精神的帮助与引导是我们社团的最终目的:我们诚然期待能够在山区发现与帮助优秀的学生,希望有一天他们能成为李彦宏马云刘强东。但我们更希望,每一个人都是乐观而快乐的做着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情,哪怕他的理想只是一个小小的农民,种出好吃的土豆,我们也觉得是有意义而圆满的。

愿各位与之共同努力!

                                                                        文/ CMN 李扬帆 (小西瓜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