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安溪老家的小杨很快被选为村委委员,但这个偏僻的山村,村委并没有更多的事可干,更不可能会有什么大的出息。
小杨开始在村里摆起了小摊,卖些小杂货,卖了一段觉得也没什么名堂。
看到村里一些人都跑到泉州、厦门、广州开起了茶庄,小杨又琢磨起做茶叶生意,东借一家西借一家凑了3万多,试着给在广州开茶庄的家乡人供茶。
谁知有一天,广州的茶庄经营不善,一夜间倒闭,也赖下小杨这3万多元!这一亏,对小杨来说损失可大了,小杨还不起东一家西一家借来的这笔钱。
1998年的夏天,小杨头戴一顶鸭舌帽,左手拿着一把折叠伞,右手拎个编织袋,里面放了一件衣服,神情疲惫地出现在秋生的面前。“指导员,到你这能不能帮忙找个事情做?”。
从那天开始,秋生把小杨留在了宁德。
秋生把小杨介绍到一个包工头手下,是个苦力活。小杨说:“指导员,在泉州,我也是这样帮人家打了几个月工,到最后一分钱没拿到,会不会到时又不给工钱?”,秋生说:“你放心,有我在这,保证你能拿到工钱”。
酷暑下,小杨开始了在宁德的第一份工,一天70元。小杨非常吃苦,有一天生病发着高烧,他还坚持在高温下干活。
三个月后,小杨有了一笔最基本的积累。
秋生夫人再次把小杨介绍给一家电线厂当电工。住在厂里,有了稳定的居所,小杨把全家从偏僻的山村接到了宁德。
那一年,小杨大女儿4岁,二女儿2岁。就这样,小杨全家开始了宁德的新生活。十多年来,小杨:
当过工地的工人。
干过水电工。
开过“摩的”(摩托车载客)。
卖过保险。
帮液化汽站送过煤气。
贩过果树苗。
......
只要能赚钱的活,只要不违法,再苦再累再脏小杨都干。
最关键的是在秋生所在部队营区外的大门口,小杨开起了小小的食杂店,这小店,成了小杨一家人的基地,吃、住、生意,以及二个孩子的读书全装在这间小小的店铺里。
杨太继承了闽南女性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用心经营着这家小小的食杂店。
再后来,小杨又开起了一间小小的茶庄,专门经营家乡的铁观音。
十几年的打拼,小杨的经济情况开始逐步好转,慢慢还清了村里人的欠款,开始了稳定的生活。

2012年的春节和小杨合影
小杨夫妇一如既往地尊重当年的指导员,只要秋生一声招呼,小杨很快会骑着摩托车出现在秋生的面前。夫妇俩有什么事也常找秋生商量,他们称秋生夫人为嫂子,二个女儿更是把秋生当作自家的伯伯。
这就是秋生和小杨的战友情谊。
也是亲人般的感情,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