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留学美国后,给她原来国内所在的大学撰写了不少在美国学习期间的感受,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同时也通过撰写文章获得了数千元的稿酬。秋生开始转了一、二篇,但女儿说学校给了稿酬不能随便转,秋生只好不再转载。后来在网上遇到了学校负责留学项目的老师,征得了同意,才陆续又转了几篇。
2010年的暑期,女儿没有回国,完成了她在商学院最艰巨的核心课程的学习,经过最后十天没日没夜的团队奋斗,她和团队的同学一起经受住了考验,在课程结束后,女儿写下了经历凯丽商学院核心课程最后十天经典课程学习的感想。希望对准备或刚进入商学院学习的同学有所帮助。
分享Kelley商学院核心课程学习的感悟
每个人申请学校的时候都有一个侧重点,有人看重地理位置,有人看重综合排名,有人看重学校设施……那么我看重的便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而印第安纳大学便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春季的期末考试才刚刚结束,周末就收到了I-CORE老师的邮件,联想到之前所有关于I-CORE的可怕传闻,反而让我对凯利商学院独特的课程充满了期待。I-CORE的课程包括公司策略(strategy),市场营销(marketing),金融(finance),运营管理(operation)和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商学院里每个专业的学生必须经历的一道坎,一般在修完了所有的I-CORE
prerequisite的课程后才有资格申请,也是修很多高阶专业课的一个前提要求。暑假的时候,周一到周四交替上这四门课,每天两门,周五的一节课是critical
thinking主要是讨论课。

Strategy的老师带有浓重的俄罗斯口音,刚开始的时候给每人发一张卡片挂在胸前,说是要cold
call(就是随机抽人回答问题),但是每天都会随机选出一种颜色,穿这颜色衣服的人就可以避免被叫到。听到这里心里小小的紧张了一下。她讲课的时候很少讲书本上的理论,即使是PPT,大多时候也只是随便带过,最重要的是她讲了很多的案例让我们分析。虽然她有的观点很主观,很多学生也并不是很喜欢她,但是在我看来这正好就是最好一堂课,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策略,策略往往是常识,是经验,能够自圆其说,能够说服大部分人的策略就是好的。Marketing的老师一走出来就通过干净整洁的西服和很有个性的鞋子推销了自己。每次上课前他都会放一段有意思的广告作为开场,整节课由例子贯穿起所有的知识点。和其他老师不同,他用的课件不是PPT,而是Prezi,虽然我一直觉得那样子的课件很头晕很抓不住重点,但是课后他说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兴趣,不至于让课堂太枯燥。他也喜欢在课前走到一两个学生面前聊聊天,也很理解国际学生不同的语言状况和文化背景。Finance和Operation的老师上课都用tablet,一边说一边涂涂画画,主要靠作业题目了解实际应用。Critical
thinking的老师是哈佛毕业,用的教科书以及讲课的内容都非常有趣。通过逻辑分析金融政治领域一些言论,让我们看到很多隐藏在商人政治家说话的技巧以及目的。
I-CORE最经典的是所有期末考结束后为期10天的案例分析,相当于现在很多咨询公司做的事情。6-8人一组,每组发一本案例册子介绍一家公司的情况,要求我们从案例里提取信息对金融,运营管理以及市场营销进行分析,最后提交一份大概一百页的报告决定公司未来战略。在此期间,除了老师的几个consulting
session,剩下事情要求每个团队通过内部协作独立完成。案例还没下来之前我依然充满了期待,拿到案例的时候就郁闷了,案例研究的公司是一家砖头制造商。从砖头的定价推销到砖头的制作安装,没有一样是了解的,所有的信息只能从案例里获取,10天满脑子都是砖头水泥,案例结束以后发现自己从来都没有这样全面的了解砖头,并且深深记住了case里的一句话"Every
school child knows the story of the Three Little Pigs and the
eternal truth that is contains: Build right; build with brick and
mortar..."

和我同组的除了一个中国女孩,剩下的都是美国人。其中三个男生的专业都是entrepreneurship和finance,在此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学校排名全美前茅的entrepreneurship专业的学生的魅力。
Patrick用Photoshop做出来的广告,网站和封面设计;Thomas在市场营销方面对公司全面彻底而又细致的分析;最后通过Sam对case全面的理解,完善的知识网络和没日没夜的努力把整个报告贯穿起来,完完全全让我折服。那一段时间大家从早到晚集体呆在商学院里奋战,很多人靠着自动贩卖机草草解决午饭,传说这样的日子曾经还成就了一些幸福伴侣。
虽然这个案例分析带来了很多宝贵的经历,然而对自己也是一次教训。刚开始的时候做数据分析很有效率也很得心应手,但是到了后期写报告的时候,却一点也帮不上忙。我看了另一位留学生的文章说:
“每次分组,我都是最后一个找到组的;每一次分配任务,我都是负责整理PPT,idea吧,长辈们说,孩子,你就别担心了;每次演讲,我不是只讲开头那句good
morning everyone 就是只讲最后那句thanks for
listening。朋友们你们一定这么想,这属于沟通问题吧,好好跟同学处就行。呵呵,去酒吧的时候,他们比谁都跟我熟络,但是,触碰到自己利益的事情,是没有办法用沟通和be
nice解决的。实力决定一切!要被人看得起,就要有别人没有的实力,这种实力,包括承受得起这种轻视。不要去恨别人,不要自个儿坐着掉眼泪,我试过,那不work,
你要做的,是明白,当你站在别人的立场,你也许会做同样的事情,那就释然了。”
我看完以后特别有感触,整个组的努力和表现都体现在报告上,这样的报告,你要有实力去写,除了优秀的分析能力还要有很好的英文表达能力,否则被人轻视在所难免。有个朋友她的组员说,我明白你不是不想帮忙,而是帮不上忙。”Can’t”这个词多么悲哀,而我恰好明白这种悲哀。在这里我想告诉所有即将要上I-CORE的同学,I-CORE
case是很好的锻炼人的机会,是检验自己的机会。不要想着算完了数据做完图就扔在那里让别人来做,试着去写报告,去做分析,去找组员进行brainstorm(集体讨论)。就算别人不用你写的东西,你也可以练笔找差距。如果你对自己的观点有信心,试着去说服别人而不是跟着别人走。自己的事情做完了去帮助组里其它的人,这不是帮助别人,而是帮助自己,帮助整个团队。

我曾经建议学弟学妹慎重考虑来印第安纳大学,一方面想避免他们扎堆,另一方面是想让后面的同学去探索更多的路。现在看到学弟学妹被各个名校录取,走出了自己的路,相信后来人选择的方面也更加广阔。在大家面对众多的美国名校进行选择前,我分享在这所优秀商学院的学习感悟,希望大家在探索和前进的同时,重新评估这所优秀的学校,做出更适合于自己的选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