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刻文是2005年伪造的

标签:
骨刻文龙山文化古文字甲骨文文化 |
分类: 争鸣集 |
“骨刻文”是2005年前后伪造的
“骨刻文”有昌乐骨刻文、寿光骨刻文、龙山骨刻文之称,非科学发掘所得,有几块骨头属于龙山文化时期,文字是2005年前后伪造的。所谓“骨刻文”多数不是“刻”的,也不是写、画的,是砸、覆、凿刻、堆出来的。下面,我们就探讨“骨刻文”的制造工艺:
1、砸坑
http://s11/mw690/001fRFRszy6IMX2jJI68a&690
寿骨41):从坑的形状判断是砸出来的,不是凿出来的,更不是刻出来的,是用不同规格的圆棱圆角的小冲子砸出来的。砸坑,骨刻文造字的基本步骤之一。
2、先砸后覆
http://s9/mw690/001fRFRszy6IMX54QzK48&690
昌骨27:1、先用不同规格的圆棱圆角的小冲子连续砸出符号的轮廓线条;2、有的线条过长,不好解释,就进行修改,用沙等物覆盖住过长的线条,再用磁漆等粘合剂粘结;3、线条内覆盖上沙土等物,用磁漆等粘结。该符号中间部位粘合剂用的少,覆盖物已经脱落,露出新鲜的砸坑。因操作不慎,粘合剂滴落在符号下半部,形成一条线5个白点。
http://s5/mw690/001fRFRszy6IMXdgpH6c4&690
昌骨62:1、先用不同规格的圆棱圆角的小冲子连续砸出符号的轮廓线条,2、再用沙等物覆盖住线条,然后用粘合剂粘结。如此造出来的骨刻文,真有一种美感,有美术字的韵味。
3、先凿后覆
http://s10/mw690/001fRFRszy6IMXghkkp59&690
昌骨4“女”:该字字口参差不齐,有凿的痕迹。如果是刻,字口要整齐一些。凿后再用磁漆、玻璃胶等物覆盖。
4、堆塑
http://s3/mw690/001fRFRszy6IMXjlQHM92&690
昌骨4“孕”
http://s5/mw690/001fRFRszy6IMXnDR2I54&690
昌骨4“弟”:不管这两个人参状、胡萝卜状的图案是不是“孕”和“弟”,堆塑造字技法并不新鲜。有一款屏风玻璃画,名字就叫“甲骨文”,用的就是“磨砂”、“堆塑”技法。“磨砂”为凹纹,“堆塑”为凸纹。白色的“堆塑”纹饰俗称“骨质增生纹”,这种“骨质增生纹”流行于2005年前后的玻璃画、工艺品上。
5、又刻又凿
http://s15/mw690/001fRFRszy6IMXr0BJQfe&690
昌骨54:有的骨刻文符号利用了自然裂纹,再加一些凿刻痕,似是而非,算不上什么符号,更不是文字:“是骨头上刻一些花,那绝对不是文字!”(《中新网》《古文字专家:山东昌乐骨刻文并非文字》2010年10月28日)。甲骨文专家王宇信曾经迷茫过,2008年为刘凤君的书题字《昌乐骨刻文》,后来觉醒了,2010年10月28日作客中新网视频访谈时表示,此前媒体所报道的山东昌乐“骨刻文”和甲骨文没有联系,也并非文字。
http://s16/mw690/001fRFRszy6IN1cRWB91f&690
烂骨头上的刻文
原始文字不会刻在烂骨头上。殷墟卜辞是刻在卜骨卜甲上的,原始的卜骨卜甲是经过认真修正的规范的文字载体。半坡、姜寨出土的残陶片上有刻符,残陶片不是符号的原始载体,符号的原始载体是完整的陶器。原始文字是刻在经过认真修整的卜甲、卜骨上的,是刻画在完整的陶器上的,古人绝不会用烂骨头和残陶片作为文字的载体。“骨刻文”是文物造假、学术造假的产物,是给“丁公陶文”配套造假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获得话语权,骗取项目经费。
所谓“骨刻文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文字,主要流行的时间距今约4600—3300年,是当时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发明创造并使用的文字。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两者的源流传承关系十分清楚:两者不但年代前后衔接、都以骨头为载体,而且骨刻文后期的凿灼占卜刻辞和成行布局等都为甲骨文所继承。所以,甲骨文是骨刻文发展到晚期出现的成熟文字,也可视为骨刻文晚期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类型。甲骨文是商王室祭祀专用文字,又由贞人专门刻写完成,前后程序也规范有序,这一点可作研究释读骨刻文时参考。”(刘凤君:《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文史哲》,网上发布2013-09-28
刘凤君等人伪造“骨刻文”两千,野蛮阉割了华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