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子龙鼎造假(更新材料)

标签:
子龙鼎李学勤清华教授造假文化 |
分类: 学术打假 |
揭露子龙鼎造假(更新材料)
子龙鼎,仿商代青铜器,因凿铭“子龙”二字而得名。通高103厘米,口径80厘米,重230公斤。
http://s6/mw690/44944ebegd8316a9847c5&690
子龙鼎和“子龙”铭文
依据现有信息初步判断,子龙鼎制造计划酝酿于1985年,第一个动作是在《金文编》埋下一个“龚”字的地雷。坯货创作于1990年前后,1995年前后以无铭工艺品的面目运往日本,2002年凿铭后其照片通过多种渠道传至中国,被一些学者见到(也不排除大陆专家勾结寇裔在日本制造的可能性)。2004年6月,上海博物馆马承源先生、陈佩芬女士访问日本时,首次在倭裔千石唯司客厅角落里见到了子龙鼎的实物。2004年,倭裔千石唯司在大阪举办私人收藏品展览,子龙鼎在展览中首次露面。2005年底,为了抬高身价和制造易主的假象,子龙鼎迂回至香港。2006年4月底国家文物局与财政部花了纳税人4800万人民币和数目不明的黑佣金将子龙鼎弄回。该鼎现由国家博物馆收藏,与司母戊鼎并列,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2011年愚人节子龙鼎正式向公众展出。
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5期发表了李学勤、陈佩芬、朱凤瀚、郝本性、吴镇烽、高至喜、王冠英专家的一组专论,对该鼎的时代及其铭文内容进行欺骗性误导。凿铭、双钩是子龙鼎的死穴,是笔者打假的基本点,也是公众容易认识的地方,造假者的地雷、暗堡也是围绕着凿铭、双钩展开的。我们先排地雷,后炸暗堡。
一、《金文编》里埋地雷,“清华简”里补“证据”,外国埋下洋地雷
1985年年初启动子龙鼎造假工程,首先是埋地雷,先在同年出版的《金文编》里埋下了第一颗地雷。四版《金文编》,0405龚,第一字龙子觯,该字例在1959年版《金文编》里没有,是专为子龙鼎伪造的假身份证。
如四版《金文编》校补所说:“[81]0405号(龏)1一六0页第六栏金文(○)。此文见○子觯,第四版《金文编》所增收,释如此。今按:林澐先生指出:此文‘释龏无据,宜删(见《商榷》’甚是”。
当林澐先生指出“此文 释龏 无据”后,李学勤等人又在伪造的所谓2008年出土的“清华简”里埋下一颗连环雷:“厉王大虐于周,卿士、诸正、万民弗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彻,龙伯和立”《系年》,该雷与《周本纪》索隐引《纪年》:“共伯和干王位”相呼应,造成“龙”、“共”通假的假象,以支撑“龙”、“龚”通假。
2006年《新京报》发表的记者采访《子龙鼎身世之谜》一文,节选:“其实现在见于著录的有‘子龙’铭文的商周青铜器,有子龙壶、子龙爵、子龙斛等。”王冠英表示“子龙”的铭文并不独子龙鼎所有。
其中子龙壶,铭文由《殷商金文集成》9485著录,只是器形并未见有所著录。其铭文拓片现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在王冠英看来,这些子龙器,有的与子龙鼎“龙”字构形相同,有的作“卷龙”形象。而与子龙鼎“龙”字形相同的子龙壶应与子龙鼎有同人或同族的联系。(子龙壶:现藏英国某地)①
看看,地雷都埋到外国去了。如果需要,可以让伪器随时随地现身,李学勤、朱凤翰、王冠英等专家有这个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
“2003年,考古工作站,在安阳再次发现了1.68米直径的圆鼎铸鼎遗址”②。表面看这是条考古新闻,实际是为子龙鼎的造假打掩护,造成商代有大圆鼎的假象。商代大鼎屈指可数,早期、晚期都有,方鼎圆鼎俱全。通高80厘米以上的方鼎有一批,笔者没有发现通高80厘米以上的圆鼎。方鼎、圆鼎比较如下:
方鼎:
平陆方鼎:高82厘米,口径50×50厘米,重约40公斤。
杜岭方鼎:(大)高100 厘米、口径62.5×61厘米、重86.4公斤;(小)高87厘米、口径61×61厘米、重64.25公斤。
司母辛方鼎:(大)高80.1厘米、口径64×48厘米、重128公斤;(小)高80.5厘米、口径64×47.6厘米、重117.5公斤。
司母戊方鼎:高133米厘米,口长110厘米,重875公斤。
圆鼎:
平陆圆鼎:(大)高73厘米,口外径47.5厘米。(小)高70厘米,口外径45厘米。重约40公斤。
妇好墓亚(弓弓)圆鼎:高72.2厘米,口径54.5厘米、重量50.5公斤。
比较是说明历史的方法之一。比较以上数据,足以说明商代不尚圆,尚方,不是技术原因,而是宗教思想所致。最好的比较是同遗址、同墓葬的比较,山西平陆前庄遗址有方鼎、圆鼎,妇好墓有方鼎、圆鼎,方鼎占有明显的优势。“2003年,考古工作站,在安阳再次发现了1.68米直径的圆鼎铸鼎遗址。”有埋地雷之嫌。“1.68米直径的圆鼎”其通高应相当于姚明的身高,估计约2.26米,其重量应以吨计,估计约重3.65吨。如此这般,这可是一颗超级地雷,是为子龙鼎打掩护的超级地雷。
二、拔出萝卜带出泥
拔出萝卜带出泥,子龙鼎打假带出商玉版甲子表。商玉版甲子表里有双钩字,是创意“子龙”二字的重要依据。商玉版甲子表是陈邦怀等人伪造的,陈邦怀所说“商玉版甲子表,前此四十余年出土于殷墟,为天津徐濠園所得。”其故事缺乏佐证,有自欺欺人之嫌。所谓“寅”不读卯,也不读寅,是由金文卯和寅拼合而成的愚弄人的符号。所谓商代双钩,是对中国文字发展史的严重无知(参见“商玉版甲子表”打假文章)。据网友透露陈邦怀与朱凤翰是师徒关系,那么,“商玉版甲子表”与子龙鼎应是父子关系。
殷商无双钩,不能把玉器、青铜器上双线条描绘的图案说成双钩,不能把嵌铜、嵌银技术说成双钩,双钩是纸张发明后复制古文字的一种方法,是临摹的一种。在描摹碑文大字时,为了省时省墨只描摹文字笔画轮廓,称为空心字,回家后再填实。后来,人们发现空心字另有一番审美趣味,渐渐成为一种字体,又称双钩。如会稽刻石,李斯书写的不是双钩,石碑不是双钩,最早的摹本也不是双钩,不能因为日本人高规千叶藏有会稽刻石双钩本而说原碑是双钩。双钩也是一种刻字方法,在刻碑文时,石匠往往依据字样先用双钩把文字临摹到石上,再雕刻,雕刻在石碑上的不是双钩。如清代,绍兴知府李亨特嘱钱泳以申屠氏本(会稽刻石)双钩石上,由刘征重刻。
双钩是临摹的一种,是纸张发明后复制古文字的一种方法。殷商时代没有双钩,不能因为《金文编》里有用双钩法复制了殷商字符就证明殷商时代有双钩,就像会稽刻石双钩本不能证明李斯书写的是双钩,不能证明原碑是双钩一样,是两回事。所谓“双钩”是子龙鼎的死穴,是李学勤等人伪造的。
三、圆谎有分歧
子龙鼎造假严重不到位,李学勤、朱凤翰、王冠英等圆谎产生分歧,有铸铭论者,有刻铭论者。广大网友看看这个“子龙”到底是个什么“铭”?
李学勤圆谎说“子龙大鼎的铭文‘子龙’二字,在鼎的内壁近口缘处,我曾仔细观察,实为铸成。”③李学勤“实为铸成”一语蹊跷。该句的语言环境和背景是:2002年以后,“子龙”二字的图片以各种渠道从日本传到中国,从图片照片上看“子龙”二字是“刻铭”。众人存疑:“如此大鼎,怎能用刻铭?”。李学勤圆谎说:“实为铸成”。
王冠英说:“铭文‘子龙’在鼎腹内壁一侧,‘子’字较小,在左上,实笔阴刻;‘龙’字在右下,系双钩而成……”。④
“‘子龙鼎’是商末周初已知的最大园鼎,因鼎上刻有‘子龙’故而得名”(该句来自百度百科·子龙鼎,百度百科的文章可以随时修改)、“据一些专家考证,这尊刻有‘子龙’铭文的圆鼎,很可能是在河南省辉县出土的”。
第一个提出凿铭的是博友林奎成先生,林先生学识渊博,文风扎实。笔者赞同林先生的看法,以照片为据,“子”字为实凿,“龙”字为双钩法凿铭。铸铭、凿铭比较如下:
http://s10/mw690/44944ebegd83175b4ef49&690
司母辛铭文拓片/子龙鼎铭文照片/司母戊铭文照片
以子龙鼎铭文照片为例(照片可作为《刑法》意义的证据),看看子龙鼎的“龙”字铭,凿工生硬,字口参差不齐,笔画没有丝毫的流畅感,锈色斑驳,暴露出伪器凿铭的典型特征。如此国宝级伪鼎,凿铭后找个牙医修理一下,外观上也说得过去?如此粗制滥造,欺人太甚!
再看看司母辛、司母戊鼎铭文,字口齐整,笔画流畅。尤其是司母戊铭文照片,铭与器融为一体,锈与器融为一体。
小结
朱凤翰、王冠英、李学勤等勾结倭寇通过埋地雷,开发出“龙”、“龚”通假的谎言,开发出子龙鼎出土地的谎言,开发出“子龙”家族的谎言,为开发“子龙”系列器物做准备,为子龙鼎造假打掩护。有了谎言支撑,“子龙”器就会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纳税人的钱就会源源不断地流进骗子的腰包。他们篡改司母戊鼎没有任何说的出口的学术理由,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这是对历史科学的野蛮践踏,是对中国文化的公然挑衅。他们唯一的理由就是为伪造子龙鼎打掩护,转移公众视线。商玉版甲子表是陈邦怀等伪造的,所谓“双钩”是愚弄人的符号,所谓“商代双钩”是对中国文字史的严重无知。凿铭、双钩是子龙鼎的死穴。
————
①《子龙鼎身世之谜》2006-10-16《新京报》。
②视频:《发现之旅》《司母戊鼎留给世人的未解之谜》
③李学勤:《论子龙大鼎及有关问题》《中国历史文物》双月刊,2006.5,页4.
④王冠英:《子龙鼎的年代与子龙族氏地望》同上,页16.
⑤CCTV.com消息,走遍中国:《子龙鼎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中广网 2010-04-15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