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杭随笔
今访无锡清末学者、外交家薛福成故居。薛福成名扬天下是任职浙江在定海痛击法国海军,他撰有《浙江筹防录》一书。细想,《墨子城守》《九边考》《读史方舆纪要《日本兵要地理》等军事名著,并非总兵、参将等武官所为,而是文官所作。文人爱国,文官关注国防,薛福成、魏源、林则徐……历代不绝如缕。

外婆是无锡人,儿时听她讲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抗战中,日本飞机轰炸,逃难的人群争相过一座桥,拥挤人群中一个老奶奶一手抱着小孙子,另一手抱着一只鸭子,情急中老人舍弃了鸭子,双手紧紧抱着小孙子。待挤过桥,才发现她怀中抱着竟是鸭子…每读侵华日军"航空兵要地志"的轰炸目标时,便想起这个故事。

古代苏州状元人数居全国之冠。我注意到,编撰军事地理巨著"读史方舆纪要"的顾袓禹;编写"美国地理兵要"和"巴西地理兵要"的顾厚焜是苏州人。明代我国发明望远镜的孙云球,另把望远镜装在火炮实战的薄钰也是苏州人。毎读古兵要地理,或把玩百年前西洋单筒望远镜,便会想起人杰地灵的苏州和苏州人!
见无锡东林书院"丽泽堂"匾额,始知北师大丽泽园之出典。明代,以顾宪成为代表的东林书院主讲人大都曾任礼部户部主事的官员。在资讯封闭的古代,恰是入仕宦游的担当历练,广交名士,方有经世济世的见识而授业于学子。见廖沬沙题写"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楹联不禁寒噤,廖公䝉冤恰如东林学人…

苏州园林,相比于庭院回廊荷池,我更喜欢厅堂中的陈设,名流贤达的匾额楹联,明清红木的条案椅榻,充溢着淡出政坛的士大夫那份儒雅和闲逸。置身其间,想象园主人,放下奏折邸抄,读书、品茶、会友、煮酒、听雨、赏雪,坐看园中花草的枯荣。曾经的功名,使之似乎充耳不闻窗外事,在回忆中尽情享受生活。

在无锡下榻的楼窗前,用手机拍摄太湖,此情此景,耳畔犹回响民乐《渔舟唱晚》。


昨在太湖畔挽留夕阳。入夜淅沥的雨让我想起无锡城中东林学社、清末学者官僚薛福成故居都有"听雨"的斋或舫。晨起,云烟雨雾将远处外太湖的三国城的水寨营门,刁斗帅旗等道具全都隐于迷茫。时下棋局有如"三国"只不过战船变成潜艇,飞矢变做导弹。在静黙空灵中,想起借东风,安居平五路的诸葛孔明。
冬日的雨夜䠀徉在杭州西湖畔,踏着天上飘落树叶,这红,这黃,想起这里曾有徐志摩、郁达夫的足迹。他们靡恻緾绵的文句除了相恋美人的感染,也一定受西湖四季色彩的浸润。生于杭州的我,沉迷西湖的春和秋,更偏爱这冬夜雨中落叶斑驳晶莹的艳丽。若有来生也学画家束起头发,用笔墨丹青赞美生活中的红黄绿…

加载中,请稍候......